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大青山脚下的脉脉温情

2017-03-27 17:21:31来源:中国社会报

—— “草原钢城”包头市慈善救助军人困难家庭纪实

中国社会报讯 (记者 陈华 通讯员 赵茂田 郝婧) 李克强总理去年7月29日在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指出,要积极协调解决好部队官兵面临的现实困难。其间,重点要求加大力度解决部队官兵面临的“后路”“后院”和“后代”问题。随即,落实解决“三后”问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机关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和抢答题。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早在2014年就针对驻军单位现役军人和包头籍现役军人中的特困家庭(包括现役军人配偶、子女、父母),实施了困难军人家庭救助,并采取政府筹集一点、上级支持一点、社会爱心捐赠一点的方式建立了“关爱军人困难家庭救助基金”,为处于危难的军人家庭送来及时、看得见的实惠。

这个春节,地处大青山脚下的“草原钢城”包头,一股股爱的暖流在各驻军单位和包头籍现役军人困难家庭里传递。

在密密匝匝的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系列走访慰问活动中,一项内容从未被落下——那就是走访座谈和发放问难问需调查问卷,其中一项就是围绕困难军人家庭展开的。

这始于3年前。

一张调查表

解放军第291医院的四级军士长周浩,是这一慈善救助行动的直接受益者。

一年前,他两周岁的儿子被检查出身患神经母恶性细胞瘤。为了给儿子治病,刚刚组建起的这个小家庭欠下巨额债务。正在这时,一张困难家庭救助申请表递到了他和妻子的手上。

“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很快,这张饱含着期盼的申请表从包头市军分区反馈到了市双拥办工作人员手上,相关手续紧锣密鼓地展开。

去年8月19日,周浩作为受助特困军人家庭代表站在了包头市 “军人困难家庭”救助仪式暨“优秀兵妈妈”“好军嫂”“好警嫂”“最美军人家庭”表彰大会的现场。“没想到救助金发放得这么快!”从他正式填表到救助金发放,仅仅用去10天。

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杜学军在那次既是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的庆功会又是新时期攻坚克难誓师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保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双拥创建工作的重要性,以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为契机,结合包头实际创新思路举措,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军属随调随迁、安置就业、重点优抚对象生活保障和军人子女教育等拥军优属工作;要持续开展好军人困难家庭救助活动,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救助基金,让符合条件的受助对象都能享受到救助。

当天,与周浩一起得到慈善救助的还有其他35户军人家庭。他们统一得到的是每家5000元救助金。

自2014年正式启动军人困难家庭救助行动以来,已经有116户家庭得到慈善救助。“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长期不断地给军人困难家庭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包头市双拥办、包头市民政局和包头市慈善总会联合启动了‘关爱军人困难家庭救助’项目,并建立了‘关爱军人困难家庭救助基金’。”包头市双拥办常务副主任高宝举告诉记者,这笔款项一方面来自政府的筹集,一方面来自上级慈善总会的支持,还有一部分靠社会爱心捐赠,“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一点’——政府统筹一点,慈善支持一点,社会捐赠一点。”

一条爱心链

记者从包头市连续几年下发的有关军人困难家庭救助的通知中发现,此项救助的范围包括包头市辖区内的驻军单位现役军人和在包头辖区外服役的包头籍现役军人中的特困家庭,现役军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均可申请救助。

“具体实施中,会根据申请人的困难程度和轻重缓急情况有所侧重。”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包头市边防检查站的刘立辉,岳母2015年被检查出患有乳腺癌,仅治疗费用就花去40多万元;他父亲,一次颈椎骨科大手术前后又花去20多万元……这不仅让刘立辉夫妻二人捉襟见肘,还把几个家庭拖入“泥淖”。

在刘立辉递交困难救助申请的第二天,5000元救助金就打入了他的家庭救助账户。“5000元虽然对于整个家庭花销来说,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这代表一种关爱,表明政府和社会没有忘记他们!”刘立辉所在部队指导员李文强如此看待救助金背后的社会意义,“正是这种关爱,让正在服役的军人感受到来自组织和社会的力量,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无疑对于稳定军心、安心服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显然,这样的救助实效在刘立辉的话语之间得到验证。“真是挺感激的,部队首长平时也对我们关心不少。”刘立辉说,那天与来自空军、地勤、武警、消防等兄弟部队的受助对象一起聊天,感到满满的正能量!

其实,“关爱军人困难家庭救助基金”带动的是一个爱心传递链。高宝举说,关爱基金第一笔资金中,政府筹措30万元,其他还包括部队资金和社会捐赠,仅3家爱心企业就捐赠了十几万元。

刘立辉去年参加全市军人困难家庭救助启动仪式后,社区大病救助、贫困党员救助……接踵而来,随着社会捐助一天天增多,他家的燃眉之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小伙子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和勃勃生气,“我要加倍努力,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部队首长的关心和社会的帮助。”

一片战友情

“对于一名军人来说,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组织,军人困难家庭救助让战士们知道了该找谁。”李文强说。

然而,受到资金规模和基金用途限制,“关爱军人困难家庭救助基金”还仅限于救助“特困”上,从目前救助对象来看,大多是患有恶性肿瘤、白血病、突发性灾害造成家庭财产严重损失以及因公致二级以上重度残疾的军人家庭。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2016年9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困难优抚对象的救助也被列入其中。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和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有效解决特困军人家庭的实际困难,为遭遇困难的军人及其家属切切实实排忧解难,成为摆在政府、部队和社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科技和网络的力量不可忽视。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李文强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他在社区网上看到一位老人靠捡破烂为生,膝下4个儿女大多患病,其中患精神疾病的女儿家的孩子,也就是老人的外孙子通过努力,入伍当兵,在海南服役。可想而知,一个老人拖家带口养着4个儿女,困难程度不言而喻。为此,他在自己的朋友圈和战友群里发布了救助信息,“很短时间内,众筹到一笔钱,缓解了老人的家庭困难。想必,这种温暖也会传递到正在海南服役的战士心里。”李文强说,国防梦、战友情对于他这样一个基层部队的指导员来说有着“无法抗拒、不忍漠视”的感染力。

与此同时,更大规模、更加有效的救助渠道正在“草原钢城”加紧探索。高宝举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与保险公司沟通联系,期待不久的将来能通过金融杠杆撬动更大规模的资金链,为军人困难家庭带来福音。另外,该市还将组织更多社区志愿者为军人家庭做好事、送温暖,动员部队开展爱民助民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