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珲春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纪实

2017-03-21 17:05:29来源:新华网

珲春,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素有“一眼望三国,花开香三邦”之誉。

这里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开放前沿,2012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建立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这里是国防建设的战略要地,51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个陆、海、空,以及边防、森林、消防等军、警种官兵,戍守国门,稳边固防;这里更是有着双拥光荣传统的热土,哪里有子弟兵支援地方建设的身影,哪里就涌动着百姓的浓浓拥军情,“军爱民,民拥军”的情怀早已融入她的血脉。

双拥城 国字招牌闪闪亮

珲春市委书记高玉龙调研国防动员建设

2016年7月29日,是一个让珲春人民和驻军官兵难以忘记的日子,这一天,珲春市第二次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中央军委总政治局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这是珲春市继2012年2月27日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后,在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当中获得的又一殊荣。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地双方要共同努力,把双拥工作抓得更加扎实有效,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保证”的指示精神,必须把强化机制建设,架构双拥网络摆在首位。

珲春市在将双拥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总体工作规划的同时,健全党委议军、军地联席会议、军政座谈会、领导联系驻军、定期走访慰问、军地合署办公等工作制度。

“必须坚持从娃娃抓起、从教育抓起、从机关抓起,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全面深化和提高全民国防教育效果和质量!”珲春市委书记高玉龙在抓全市国防教育方面毫不含糊。

近年来,珲春市坚持把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和部队教育规划,全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堂课必讲国防教育内容,《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纳入全市普法依法治理规划。

充分运用报刊杂志和电视台等传媒开辟专题专栏,运用手机报、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定期发布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用语。编印了《珲春英烈传》等近十万字的展现珲春革命历史的纪念书籍。

充分利用革命老区资源优势,投入2000多万元,相继建成了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党史纪念馆、珲春烈士陵园、防川“土字碑”、东西炮台遗址等25个以革命旧址、烈士陵园为主的传统教育阵地。

 双拥没有终点,品牌之树长青。吉林省、延边州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军警地同心筑堡垒”工程,20年前始创于珲春。

近年来,珲春市发扬传统再创新,将市直部门、非公企业、军警连队、林场与农村党组织结成66个共建对子,实施“局企军(警)林村”同心筑堡垒工程,边境一线村实现全覆盖,军警部队营级干部担任乡镇党委委员、连级干部兼任共建村党组织副书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边防稳固和经济发展双赢共促。

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50万元,为部队解决营建、用水、用电、集中供热等难题70余项。针对农村共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军警地同心筑堡垒”双拥活动模式,各共建对子把建设新农村作为中心任务,做到“两个支部一堂课,两条战线一盘棋”。为了实现“家门口”拥军,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军地双方通过相互帮助、相互走访慰问、相互排练文艺节目,增进了军民感情。

2014年,珲春又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局企连村四位一体同心筑堡垒工程”,按照双向服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思路,整合城乡、军警地资源,建立组织联建、人才联育、活动联办、发展联姻、边防联守、责任联担的“六联”机制,推动“局企联村”携手共建、联动共赢,呈现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明显提高,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不断增强,边防环境日趋稳定和谐,农村经济健康科学发展的大好局面。

民拥军 浓浓爱心暖军营

  

书法家进军营开展拥军活动

拥军传统代代传,历久弥新情更浓。作为革命老区,珲春有着拥军的光荣传统,如今,珲春市各级党政部门领导早已把深入军警部队走访慰问和解决实际困难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珲春市发改局为中俄珲马铁路边检营房建设项目争取专项资金300万元,为圈河口岸边检营房建设项目争取省级补助310万元,改善了部队基础设施,优化了官兵工作和生活环境;市交通局累计投入资金近两亿元加强边境边防公路建设;市水利局全力支持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为连队打井、接自来水、建蓄水池,解决部队吃水、用水等难题;市住建局累计投入资金280余万元,帮助驻军部队解决复转军人和现役军人住房251户,对边防派出所、边防检查站营房、宿舍等进行“暖房子”改造;吉视传媒珲春分公司为三个偏远边防连队免费铺设有线电视线缆2.4公里,开通了8个有线电视终端,安装数字机顶盒200台;市农电局免费为部队安装2台50KVA变压器,使部队战备用电有了保障;市军粮供应站严把粮油质量关,把每月10日定为义务送粮日,为驻军16个伙食点义务送粮300余次,义务装送粮800余吨……

众人拾柴火焰高,走进驻珲部队官兵当中,无时无刻不使人感受着珲春人民的深情厚爱。

科技、智力、文化拥军,是珲春一大特色。每年八一、春节、中秋等节日,全市广泛开展的以“送慰问品、送文化娱乐、送关怀和爱心”为主线的“三送三拥军”活动已成常态。近年来,市文化部门累计为驻军单位送图书10万余册、电脑和音响等1000台(件),为驻珲官兵送电影进军营30余场,送文艺进军营20余场,为驻军部队培训文艺骨干近百人。科技、农业、卫生、人社、民政等部门为驻地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举办种植、养殖、医疗、烹饪、外语等培训9次,使一大批军地两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由市妇联和共青团组织与驻珲部队共同举办的“军地青年联谊会”,被称为图们江畔的“爱情party”,已让多名部队官兵找到理想的伴侣。

同样富有珲春特色的“家门口拥军”,让街道社区、民间团体和军警单位处成了“亲戚”。新安街道团结社区和市消防大队结缘32年,社区分别成立了军嫂志愿者协会、军人维权服务站和拥军志愿者小组。龙江商会的企业家们则把“八一”看做比春节还隆重的节日,送彩电、杀肥猪、办晚会,和边防连队官兵同庆同乐。

 为了有效解决驻珲官兵“忧后路、忧后代、忧后院”的实际困难,珲春市在“优属”“优抚”方面开拓思路、创新举措,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现役军官家属就业安置实施方法》、《加强优抚工作的意见》、《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办法》、《关于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通知》、《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法》等政策措施。

每年“三八”节期间,向共建部队干部家属发送邀请函,邀“军嫂”共同庆祝节日;每年拨付抚恤补助经费300余万元、重点优抚对象参加医保资金60余万元、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金1900余万元、待安置期间生活费30余万元;落实28名军队退休人员及118名自主择业军官的相关待遇,转业干部安置率100%;从2007年7月起,在全省率先为部队官兵随军未就业家属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累积已达1800余万元。投入80余万元,为32户优抚对象新建住房,为200多户优抚对象修缮住房,42户优抚对象搬进廉租房,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最高标准的城镇低保。

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为在乡老兵等优抚对象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出台政策优先安排近百名驻珲部队官兵子女择校入学……拥军优属工作得到全面有效落实。

军爱民 赤胆忠心献边城

 

2016年驻珲部队官兵抗洪

  

 驻珲某部助边民开展鱼类养殖项目

水养鱼,鱼活水,军民鱼水一家亲。

长期以来,驻珲军警部队大力弘扬拥政爱民传统,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扎实开展“感恩珲春人民、奉献第二故乡”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并出色完成多次急难险重任务,在促进边疆和谐稳定和珲春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珲春市121个行政村有43个分布在边境一线,点多、线长、管控难度大。为给边民创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驻珲军警单位发挥军民共建组织优势,建立健全“军管线、警管片、民管点”的边境管理新格局,深入开展联席、联议、联勤、联查、联打为主题的“五联”活动,对边境地区实施军地共治、联防共管。

 军警单位协助共建村建立了“十户联防”机制,设立了“边境110”报警平台,制定了边境村屯治安防范措施。组建军警民联防队,加强对村屯、林场、治安复杂场所等处巡逻,排除治安隐患,珲春市被吉林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示范县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6年全省第一。

驻珲边防某部积极配合实施兴边富民战略,把边境执勤与带领边民致富相结合,帮助驻地村筹划、实施鱼类养殖、黄牛圈养、农家乐等致富项目,每年使边民增收150余万元,全力配合市政府开发建设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的防川风景区,支持地方发展边境旅游业,几年来,出动官兵900余人次,修路120多公里。

驻珲对外口岸2个边防检查站联合口岸联检部门,启动实施“三个一”一站式查验模式,并实行无假日通关,加班加点工作,增加企业效益1500余万元,对特殊旅客、鲜活海产品开辟绿色通道,每年为外贸企业避免经济损失近千万元。驻珲边警部队把打私缉毒和反越境作为拥政爱民的重点,破获刑事案件130多起,维护了边境的安宁和正常的经济秩序。

驻军在抢险救灾、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驻珲各部队积极支持地方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贫困户、贫困家庭学生捐资30多万元,派出校外辅导员1200人次,军训30000人次,义务献血25万CC,每年义务巡诊200多人次,送医送药累计2万多元。

2013年以来,珲春市多次遭遇暴雪、洪水等自然灾害袭扰,驻珲部队第一时间派出机械和兵力,投入抢险救灾等大项急难险重任务中。

2013年汛期,连接市区和马川子乡的珲春河大桥被洪水冲垮,边防大队出动警力日夜守桥,防止次生事故发生;哈达门乡部分村屯被洪水围困,消防官兵连夜疏散、转移群众240多人。2014年防火期,林区发生森林火灾,森警大队出动60余名官兵火速赶赴火场灭火,将损失减至最低限度。2016年汛期,受台风“狮子山”影响,全市5个乡镇全面遭受洪灾,驻珲部队迅即出动300名官兵和32台车辆参与抗洪抢险,累计疏散转移群众900余人,加固堤坝2000余延长米,避免经济损失近千万元。近年来,驻珲部队在抢险、应突行动中共投入兵力3000余人(次),动用车辆600多辆(次),抢救财物价值3000多万元,救助遇险群众219人。

在珲春的田野上,每年插秧、秋收时节,子弟兵与农民一起劳动,早已成为寻常的风景。军警部队官兵亲手栽植的一片片“国防林”、“双拥林”,根植边陲沃土,满目枝繁叶茂。驻珲部队历来有帮扶困难群体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共帮扶困难村屯32个,为群众做好事、实事1100余件。边防某部干部臧春雨,坚持十余年捐款捐物,为残疾人陈文玉、赵君华解决生活难题,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边防某部71分队二班,连续40多年集体帮扶五保户金元淑一家,“160个兵娃一个妈”的故事感动军地。

在“一部一校”帮扶助学活动中,驻珲部队官兵与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市公安边防大队三家子派出所副所长安石林,把警务室办成了“亲民室”,在爱民固边和平安珲春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因抢救遇险群众而壮烈牺牲的公安消防大队战士迟强,被公安部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颁发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并成为年度“感动吉林”十大人物之一。

山河作证,军政军民同心创伟业;大地无言,且看双拥新花正芬芳! 在这座具有光荣传统和现代气息的魅力边城,双拥之花硕果累累,珲春市广大军民正辛勤耕耘着他们热爱的这片土地,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