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你们的帮助让我感觉到很温暖。”不久前,南明区和谐促进会将2万元困难补助金交到了中曹司社区参战退役人员李道华手中时,他感慨万分。
2015年,李道华患上多发性骨髓瘤,在长期治疗中已用光家中的积蓄,无力继续承担医疗费用。得知这一情况后,南明区按照相关政策对其给予补助,同时,还联系社会各界对其进行帮扶。2016年,李道华共获得6万元资助。
这只是南明区拥军优属工作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南明区始终把双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区直机关、乡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上下联动、合力推动的工作格局,营造了浓郁的拥军爱军工作氛围。
自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工作以来,南明区已八次被省、市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全区上下合奏出军政军民团结的时代凯歌。
■军民共建“连心桥”
部队的为难事就是南明的心头事。官兵有所呼,南明区就有所应。
不久前,后巢乡政府接到贵州省消防总队反映:部队驻地附近有一块20余亩的土地,因长期无人管理,环境糟糕,严重影响了部队和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为解决驻区部队反映的这一问题,后巢乡主动与区相关部门协调,三方共同制定解决方案,落实管理权限,彻底改变了该地块的环境状况。”南明区民政局双拥科科长袁维刚介绍到。
南明区的拥军举措不仅限于此。近几年,南明区投入2500万元新建南明区消防大队龙洞堡消防站;每年建军节、春节等节日,南明区委、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纷纷走进军营,以各种不同形式慰问贵州省军区、贵州省消防总队等16家驻区部队,表达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同样,驻区部队爱人民如亲人,视驻地如故乡。近年来,驻区部队积极参加与支援地方建设:省军区先后帮助解决了南明区教育局机关、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安置办公用地问题;围绕“平安南明”创建工作,驻区部队组建小分队,积极参与到治安巡逻活动中来;面对自然灾害,驻区部队冲在抢险救灾第一线……
军爱民,民拥军。在贵阳向着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征程中,南明的双拥热潮从未退去。
■优抚安置献真情
2017年年初,南明区在“复退军人大回访”过程中,了解到花果社区参战退役人员焦文因口腔癌术后需种植假牙,否则就只能进食流质食物这一消息。“种植假牙不在医保范围,为保证其能够正常饮食,我们协调区民政局给予其5万元的困难补助。”南明区双拥办工作人员介绍到。
据统计,南明区在“大走访”、“大回访”活动中,累计走访人员1932人、回访1685人,收集解决了287个涉及住房、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困难问题。
“我们区还为有创业意愿的复员退伍军人提供咨询服务、技能培训及政策帮扶,在已登记摸底的、处于劳动年龄内的5454名复退军人中,目前已有4503人通过企业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南明区民政局优抚工作人员介绍说。
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南明区对全区1750名优抚对象发放生活补助费共计3881.40万元,为优抚对象提供医疗等各类补助171人(次)86.74万元,并将141名符合条件的退伍军人纳入低保。同时,区民政局、区督办督查局对全区拥军爱军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责任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的情况严肃问责。
■唱响双拥新旋律
“拥军爱民,军民同心”“关心爱护子弟兵,排忧解难献真情”“军民鱼水情深,共建和谐社区”……行走在南明区大街小巷,一面面宣传牌、一条条宣传标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应和着全区上下拥军爱军的和谐旋律。
“八一”建军节、红军长征纪念日等节日来临时,南明区各学校纷纷开展主题纪念活动,邀请“老革命”与青少年分享战火纷飞年代的动人故事,将承载着无数先烈遗志的理想火炬传递下去。
在去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中,全区80余所中小学以“发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通过宣传标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军史竞赛、故事会的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宣传国防教育内容。
近年来,南明区还组织各种文艺进军营活动,丰富部队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去年“八一”建军节期间,南明区文化馆举办了“我们的节日”八一专场音乐会以及“说唱艺术亮军营”曲艺汇演,各乡、社区也为辖区内的驻军、驻警部队举办了多场文艺演出活动。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南明这块军民鱼水情深的热土上,由军民携手共同铸就的双拥丰碑,将会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光芒。
本报记者 尹香力 本报通讯员 弋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