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关爱功臣活动大宁路街道优抚之家“鱼水亲情”项目
中国网讯 多年来,军民关系常常被形容为“鱼和水”。但在长期和平的环境中,优抚对象隐没在人群中、散落在社区里,他们的身份在慢慢淡化,社会地位有所下降,鱼水这个共同体结构变得松散、关系变得淡化、情感变得疏离。部分优抚对象出现了牢骚满腹、抱怨不断的现象;而他们的需求日趋多元,现有政策无法一一回应。
针对这些问题,2013年以来,街道委托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社区事务工作总站(以下简称社工站)通过承接关爱功臣活动,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展“鱼水亲情”优抚综合项目,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关注优抚对象的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全方位的需求,以项目化的方式层层深入,为社区优抚对象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探索优抚工作的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一、以需求为导向,设计服务方案
在“鱼水亲情”优抚综合项目初始,项目组为了准确把握服务对象需求,制定《优抚对象信息表》、《优抚需求更新表》,通过电话、上门走访等方式,共计对大宁140名在册重点优抚对象进行需求调查,并结合马斯洛需求分析,整理分析大宁优抚对象需求,了解到优抚对象有这样五个方面的需求:
表1:大宁优抚对象需求分析表
生理需求 |
1)大重病、高龄独居优抚对象有健康需求; 2)空巢、独居人数较多,有志愿者上门问候需求; 3)残疾军人、参战参试人员有健康关护需求。 |
安全需求 |
1)退伍士兵、就业年龄段的残疾军人,需要(再)就业安置,生活保障; 2)对于行动不便、高龄独居的优抚对象,需要居家生活安全保障; 2)优抚抚恤政策多、时效性强,需要稳定、可靠的抚恤政策沟通渠道。 |
归属需求 |
1)伤残军人、参战参试等较长的军旅生活经历,军地工作、生活环境截然不同,需要在社区中重新找回情感归属; 2)回归社区、社会需求。 |
尊重需求 |
优抚对象有被理解和认可需求。 |
自我实现 |
优抚对象需要参与社区,回归社区,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我。 |
通过准确把握优抚对象需求,为优抚对象提供更加有效服务,项目组采用“自选菜单+专送菜单+个性化菜单”的组合式服务模式,响应优抚对象需求。“自选菜单”是将志愿服务可提供服务的内容形成菜单,服务菜单包含法律援助、生活服务、心灵倾听、义诊等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服务内容;“专送菜单”是项目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开展服务热线、就业指导、优抚俱乐部、主题拓展等精神娱乐活动;“个性化菜单”由心理、法律、医疗专业老师及社工为优抚对象提供心理疏导、医疗保健等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项目将个性化需求针对性输出,多元化需求“打包式”输送,集“零散需求”为“项目运作”。项目运作至今,共计提供自选菜单服务250次,开展专送菜单服务76次,个性化菜单53次,共计服务9326人次。
二、以专业为理念,引导群体自治
在项目服务过程中,不仅仅为优抚对象提供服务,更加注重运用专业社工理念,充分“赋权”优抚对象,充分发挥一名社工的倡导、引领作用。通过前期的需求排摸,她将有奉献精神的优抚对象招募进项目,担任优抚联络员;以“优抚俱乐部”为载体,为优抚对象搭建了同辈互助平台,在优抚俱乐部成立三个优抚兴趣班,每个班级由优抚联络员担任班长和副班长,形成班长负责制,并制定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优抚对象可以有选择性的参与自己喜爱的兴趣班。
同时,项目优抚联络员还组成“鱼水亲情”项目智囊团,自己策划优抚春节联欢会、2016年八一大型红歌联唱等大型活动的设计、方案、包括人员的联络等。不仅仅在活动中,在平时生活中,优抚联络员也主动关心优抚对象,有人住院、或者是身体不适都会主动关心,上门看望。
事例1:温情打动上访人
家住大宁八方小区的赵老师,是一名参试人员,回归社区后怨气较多,经常抱怨政府关心参试人员少,福利待遇差,自己因为参加核试验后身体各方面都有损伤,心脏供血不足、脑血管供血不足等等疾病围绕;也总是表示,因为自己参试原因,自己的女儿也是智障,仅仅生活可以自理,自己年纪大了,觉得力不从心,想想女儿也是这样更是对优抚工作多方不支持,抱怨并且经常上访。
在了解到赵老师的情况后,项目社工运用社工方法,先是到他家进行上门看望,了解情况后,将赵老师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认识到赵老师有认知错误,错误的将责任都转嫁到政府、社会组织和优抚工作中,这样错误的认知导致他的情绪不好,对生活充满抱怨,这样反而又加重了病情。项目为赵老师制定了详细的社区优抚服务计划,认识到首先要建立赵老师的优抚支持网络,同时帮助他的家人自助。在实施赵老师的优抚计划时,她选择将赵老师的情况先与优抚联络员分享。联络员中的朱老师正是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初中高中同学,并且在参试工作时,两人又恰巧分在两个中队,算是认识大半辈子。
大家一致决定,先由朱老师出面邀请赵老师参加“鱼水亲情”优抚活动,通过活动改变他。在和优抚联络员的齐心协力下,赵老师终于愿意参加优抚活动,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项目合唱班。但是,在刚参加合唱班的时候,赵老师还是怨气很重,每次一唱歌就抱怨自己苦楚。这时候班长黄老师举起了自己的手指,说你看看我的手指,“我左手三根手指在参加巴基斯坦的战争中失去了,我失去手指也很不方便,但是我不抱怨,积极的心态可以改变一个人;老赵,你看看我们这里倪阿姨的老公30岁就在战场上牺牲了,还有很多人情况都比你差多了,你要积极面对,我们来唱歌,让你的心情放松一切都会好的。”通过班长及合唱班成员的积极作用,赵老师不再抱怨,同时项目还不忘关心赵老师的女儿,积极联系街道残联,让赵老师的心病也得以落实,在项目和联络员的多方协作下,赵老师终于走出了抱怨上访的路,还当起了项目的志愿者。
项目以社工专业为理念,以“赋权”为方式,不仅充实优抚对象的社会支持系统,让有相似经历的优抚对象互帮互助;同时,增强优抚人自身认同感,从原来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参与项目;从抱怨到愉快分享;从大型节日开展优抚活动到日常嵌入式优抚服务;从上访到为项目出谋划策;从志愿者帮助服务到主动担任优抚联络员,增强优抚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是让优抚对象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区实现自我。
三、以资源为链接,促进优抚对象共融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还充分整合政府、社会、社区有利资源,促成项目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沪北电影院、盈科律师事务所、第十人民医院、雍丰酒家建立联盟,搭建起服务、交流、自我实现、共融互惠的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优抚工作的社会基础,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优抚活动中。
事例2:鱼水亲情新春联欢会
2016年“鱼水亲情”项目新春联欢会,项目组带领志愿者团队及优抚联络员,通过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承接、部队参与、社会支持,共建单位雍丰酒家免费提供场地等方式。在雍丰酒店热热闹闹地举办了一场优抚人自己的新春大联欢,活动真正建立起社区、社会组织、政府、企业、营区五方互动,一同关心、关爱优抚对象的良好格局。项目也认识到,在开展过程中,通过链接、动员和利用社区内有形、无形资源,自己是在扮演一个优抚的“信息提供者”和“问题解决的推动者”的角色,帮助优抚对象利用社会化的资源进行“共融”,解决现实问题。
“鱼水亲情”项目默默为优抚人奉献,用社工人的微光点滴灌溉在大宁社区优抚人的心田。在四年的运作过程中,“鱼水亲情”项目得到政府、社区、社会的大力认可,先后获得2013年度大宁路街道颁发《最具专业奖》、2014年度大宁路街道颁发《优秀公益项目奖》;同时,项目服务信息被中国·上海门户网站、静安报、大宁社区报等刊登转载。
“鱼水亲情”项目也从相知到相识到相融,分别对应三个关键字“关爱、分享、融合”,其中,融合也是贯穿始终,从培育普遍信任的邻里关系,促进交流性融合到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感知性融合再到建立互动合作关系,促进功能性融合,以资源为链接,促进优抚对象共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鱼”、“水”情更深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