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武警8751部队电影放映员何凤翔
“功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赋。”这是他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更是激励他一次又一次华丽蜕变的“催化剂”。入伍以来,他用自身的实际行动点燃强军梦想的火炬,用一颗爱民情怀的心浇灌了一朵朵军民和谐之花。
他就是武警8751部队政治处电影组班长何凤翔。
何凤翔,2007年入伍,当兵十年来,先后多次参与驻地抢险救援、抗震救灾、火灾扑救等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多次随部队赴迪庆高原参加驻训任务,制作各种横幅条幅数千条,百余次到驻地周边村寨入户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为村民免费进行家电维修、开展红色电影下乡等活动,与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浇灌出了一朵朵军民和谐之花。
阅览他成长的路,处处彰显军人本色,处处体现新时期“四有”军人品格……

图为2014年云南“8·03”地震发生后,何凤翔进村入户帮助灾民接通电视,让灾区人民听到党中央的声音。
战友眼中的放映“明星”
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参军到部队,从士官学校回来还能如愿以偿地被挑选到部队电影组。
从小生长在农村,一年到头,农村娃最快乐的事,除了盼着过年放鞭炮吃饺子,再就是能看一场露天电影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电视都还没有普及,特别是在农村,每当听说要来放电影的,村里的小伙伴们就欢天喜地、奔走相告。那时,电影放映员在农村孩子的心目中,崇拜得不得了,那兴奋的感觉抵得上“粉丝”见到自己的偶像一样。做梦也没有想到,高中还没毕业就参军到部队,士官学校回来还能如愿以偿地被挑选到部队电影组。能到部队电影组当个放映员,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的美差,“住的是大礼堂,吃的是机关食堂,成天鼓捣放映机看电影,该有多美!”何凤翔自打记起事来,就萌动想当一名放映“明星”。
入伍以后,何凤翔报考了士官学校影视文化专业,可从学校回来,因为在学校学习的都是模拟胶片机放电影,部队都是用数字电影放映系统,这让他措手不及,感觉自己学的东西似乎与岗位脱了轨。为尽快独立上岗放映,除了勤奋向老班长段子川学习外,他还每天都挤时间捧着教材学习、上机实际操练,很快他就接受了一次独立完成放映任务的考验。那年7月,段子川回家休探亲假,部队又在外面担负驻训任务,每周一场红色电影雷打不动,宣传股股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何凤翔安排了任务,也不知当时他上来哪门子劲,当即保证:“请股长放心,只要有放映任务,我一定保质保量地完成。”清楚地记得,那段时间里,何班长独自放映了 《四渡赤水》《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血战台儿庄》等红色影片,从下载电影,到通知部队,两人的活一人干,从那以后,每到新的一周,战友们碰见他都会情不自禁地问,“何班长,这周放什么电影。”他也成了战友们心中的放映“明星”。

官兵爱上电影的“真主角”
网络自问世以来,一直在扮演着一个“颠覆者”的角色,形象又典型的事例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个段子:手机当电脑使,电脑当电视看,电视成了摆设……网络进军营,如何让官兵爱上自己放的电影?——
在去年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80%的官兵早已在休息日利用自己的手机在网上看过部队组织观看的电影,而在两年前这个数字还不满20%。不少战士吐槽集体看电影:“在网上都看过了,还组织观看,浪费时间。”“放的电影不好看,还不如打场球出出汗。”
看到这样的结果,已经在部队里当了6年电影放映员的上士何凤翔,虽然极不情愿,却也不得不感觉到这个电影放映员越来越不好干了。
眼看着自己“粉丝”越来越少,“吐槽”的越来越多,何凤翔感叹道:我被网络逼到了“墙角”……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每周总是会“忙里偷闲”去找最新电影,及时发布最新影视信息,第一时间到基层连队去征求官兵意见,动态跟踪官兵观影兴趣变化,根据官兵建议制定电影放映“排片表”,将部队下发的红色电影影片和互联网上的最新电影有机融合。
近一年的时光流转,见证了一名电影放映员的成长心路:强化官兵主体地位,将单向的放映电影升级为一种交流互动;把镜头对准基层官兵,给单纯的“高大上”融入缤纷的“小清新”,用艺术因子实现官兵、兵兵对话。
名副其实的“兵专家”
“岗位职责考验大,使命任务要求高。”作为放映员,何凤翔不满足于放好每一场电影,他主动为领导分忧、为战友解难。他通过积极地钻研和工作,掌握了服务部队的多种技能。2011年,他用攒了近半年的钱购买《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运用》、photoshop、Coreldeaw、Powerpoint、Cool Bdit Pro等软件相关书籍和光盘教材,用于自学充电,并且每逢节假日都钻进书店,大本大本地啃平面构成、广告设计、课件制作等相关书籍,三个月的时间,学会了电脑常用办公软件,掌握了Photoshop和Cool Bdit Pro音频软件,撰写了读书笔记10余万字。从此,过去依靠在外花钱制作的宣传橱窗、横幅标语、舞台背景画等“高难度动作”全部由他在电脑上来完成,既美观省时,又为部队节约了开支。几年前,武警部队配发了政治宣传工作车,面对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面对领导给予的殷切希望,面对即将展开的老兵复退工作,他主动与厂家联系咨询,与技术人员一起学习安装、操作。在实践中,弄不懂的问题及时向地方技术人员“取经”,尽快掌握政治宣传工作车的作战效能。后来,这台宣传车被运用到野营拉练、演习、驻训中,在何凤翔的熟练操作下,它不仅发挥了作为宣传群众工作、攻心瓦解不法分子的作战效能,还成为官兵活跃战地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部队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他这样身怀绝技的士官;推动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也需要他这样的能手巧匠……
去年,由于部队部分营房实施改建,加之团队部分音响线路老化,部队党委决定对全团音响安放工作重新安装设置,这是个难度系数相当高的任务。政治处苟波主任找到何凤翔问:“小何啊,这个任务能完成吗?”何凤翔坚定地回答:“只要领导信任我,我就想办法把它整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面对线路管道难以导通的时候,何凤翔立即对音响指向性、传播范围和线路重新进行实地测算,遇到一个难题攻克一个难题,最终拿出了一套完备成熟的方案,圆满完成了全团音响线路的改建安装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在工作之余,何凤翔还当起了“师傅”,先后对全团20多名影视文化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帮带,带出了一大批业务精技术强的徒弟,成为了部队家电维修方面名副其实的“兵专家”。

百姓身边的“好声音”
“妈妈,我的又一次相亲机会又将放弃了,我要到灾区一线参加救援。”2014年,云南鲁甸“8·03”地震发生后,正准备回家与当地一名小学老师相亲的何凤翔,又将错失第三次相亲机会,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自己的终身大事始终是母亲的心结。可谁知道,他得知部队将参加鲁甸地震救援时,找到时任政治处主任卢在松主动请缨跟随部队上重灾区一线参加救援工作。
“小何,你三年都没休假了,这次你舅舅好不容易给你介绍了女孩子,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主任,我要到灾区一线参加救援,因为那里的人民更需要我,我的个人问题可以再往后推迟。”在车上,何凤翔就跟随卢主任边聊天边汇报自己到灾区开展的工作路子,提出把武警部队配发的野战工作宣传车改为灾区电影流动宣传车。到达灾区后,他迅速打印20多条横幅,悬挂在每个抗震救灾点,每天为灾区群众进行宣传抗震救灾知识和党和政府对抗震救灾的声音,定点播放红色电影,在《焦裕禄》电影中,让灾区群众第一次认识了焦裕禄,进一步和谐了灾区干群关系,新坪村毛书记观看《焦裕禄》电影后有感讲道:“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向焦书记学习,带领灾区群众共建美好家园。”他还主动到10余个灾民集中区为灾民架设卫星电视,让灾区群众能够收看到电视,全时了解外面的信息,了解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灾区救援重建的声音。
入伍10年来,何凤翔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军队宗旨,视驻地为故乡,把人民当父母,先后多次深入驻地贫困山区、社区开展家电维修,每年“3·5”学雷锋活动日,他都随部队一同到驻地乡镇街道定点摆摊设点为上街赶集的群众进行家电维修,同时不定期还把红色电影和党的声音传送到驻地群众的身边,无私无畏的他留给了驻地群众一幅诚恳踏实的好印象,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驻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