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记者刘宗利)“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感谢首长来看我们,还给我们送来过年的物资,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家住贵州开阳县金秋花园廉租房内的杨简贵激动地说,“我之前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你们看我的头上,还有在战争中留下的伤疤。”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和省军区“四项工作”指示要求,巩固夯实警备区2016年扶贫帮困基础,推进2017年扶贫工作深化开展,让家庭困难群众、党员、复退军人、官兵和职工感受到组织关怀,近日,贵阳警备区组织四个访贫问苦工作组分赴贵阳市10个区(市、县)开展访贫问苦工作。
杨简贵就在此次慰问的名单中,他是一名复退军人,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家中有5口人,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杨简贵在小区内当保安的工资和参战补贴加上儿媳妇当保洁员的工资共计2000余元。孙子要上学,杨简贵本人也因参战负伤,身体健康常年需要药物维持,家庭状况十分贫困。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警备区将杨简贵家列为帮扶对象,平日里多加帮助,每逢佳节,更是会来到杨简贵家中,闲话家常,送去节日的慰问。
为切实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贵阳警备区、各地人武部常常组织官兵来到贫困群众、党员、复退军人家中,详细询问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仔细了解其困难所在,根据各自的贫困状况,寻求解决方法。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近年来,警备区对贫困户的对口帮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位于贵阳市息烽县40公里外的九庄镇柏茂村,警备区“一对一”精准帮扶的4户人家,经过一年半的重点帮扶,现在已经逐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警备区官兵的帮助下,老两口体弱多病,无法劳动的宋志海家建起了鸡舍,由儿子进行打理,开始发展起了养殖;文化素质不高,子女就学负担较重的肖永学家完成了危房改造,年长的孩子也完成学业并且找到了工作;致富无门,女儿辍学的詹泽明家种起了烟叶,开展了林下生态养鸡,女儿也重返校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看到困难群众的生活渐渐发生变化,警备区官兵的心里也暖暖的。
自2015年5月以来,警备区始终贯彻扶贫“精准”,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针对无劳动力、因病致贫的家庭,警备区积极协调申请低保和大病救助资金;针对因学致贫的家庭,帮助申请助学金、奖学金及暑期学校务工岗位;帮助有劳动力但致富无门的家庭出谋划策制定发展方案,购买新农合、新农保等。此外,还帮助村集体发展养殖业,利用扶贫资金购买鸡苗、幼羊,搭建养殖场地,通过“帮扶一家带动几家”形成由帮助个体带动集体共同致富的良性循环。
走访中,一声声“谢谢”道出了群众对部队官兵的情感,看着生活得到改善的贫困群众,官兵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期间,贵阳警备区杜序良政委、余建国参谋长、政治部文木海主任率工作组共对地方家庭困难群众、党员、复退军人、人武部所属官兵、职工60人进行了慰问,向他们带去了节日问候,发放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在数九寒天里向他们送去温暖,让家庭困难群众、党员、复退军人、官兵和职工感受到了党和部队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