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东莞市成立了爱国拥军促进会。两年多来,该会在东莞市委、市政府和东莞军分区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东莞市民政局的直接指导下,紧紧围绕“服务在伍、关爱退伍、关怀军烈属、支持复退军人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作内容,依托“同年兵”、“单位人”、“家里人”三个群体,有效把关怀、服务、引导结合起来,搭建了复退军人服务的良好平台,在为驻军和复转退军人送上党、政府和社会关怀的同时,积极调动复退军人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热情,不断凝聚爱国拥军的正能量,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依托“同年兵”,以生死情感化复退军人群体,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年兵”,即同年一起当兵的人。该会自成立以来,大胆探索老兵带动老兵、老兵服务老兵的工作方法,在不同年份入伍的老兵群体中成立服务工作组,把政治觉悟高、有正能量、有号召力的老兵,选拔到服务工作机构,以同年兵服务同年兵。这样的服务比一般人员来得更加贴心,就在于他们一同上过战场、一同在枪林弹雨中冲过锋、陷过阵,这样的经历铸就出来的战友情非比寻常,在服务工作中就更能感化人心。如对越自卫还击战斗中荣立一等功的76年老兵黄锦成,在部队曾任连队指导员,他做战友思想工作的方法朴实有效,他说:我们战友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找政府部门反应,寻求帮助,也可以找战友求助,但不要一有问题就上访。你有想不通的问题,请到广西边境的烈士陵园,在牺牲战友的墓碑前立正站十分钟,你就什么事都想通了。这样的话,往往更加让人心服口服。据统计,该会先后9次组织和介入不同年份退伍老兵的正能量活动,极大提高了退役老兵的政治觉悟和参与各类社会治理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该会积极推动在各年份退役老兵中成立互助关爱资金,先后协助78年老兵自筹捐资180多万元,77年老兵自筹捐资70多万元,76年老兵自筹捐资150多万元,用于老兵们的互助关爱工作。该会还制订了互助关爱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通过互助关爱资金的良性运作,解决了全市250多名退役老兵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二是依托“单位人”,以关爱情抚慰复退军人群体,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尊严感。“单位人”,指在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退役军人。退役老兵回乡后,很多在政府机关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既担负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责,又有对战友的关爱之情以及工作余力。该会积极发挥该群体的力量,以关爱之情抚慰复退军人群体,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尊严感。如广东省爱国拥军模范、该会常务副会长梁景棠多年来一直帮助生活困难的烈军属,慰问烈士父母,把一个普通复退军人的关心和温暖送到烈士父母的心上。他出钱为因病致贫的战友王其通盖房,细心地为患重病的战友钟桐增送医送药。在他任东莞市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虎门分公司总经理期间,为海军驻军家属和子女安排就业20多人,至今,有15名退役军人的子女在他的公司就业,有的还成长为企业骨干。他连续4年在驻莞某部每年老兵退伍前,精心组织参战老兵骨干100多人走进军营,和即将退伍的军人座谈交流,给他们传授创业经验,为他们送去创业信息。在让复退军人群体切实感到关心和温暖的同时,也树立起了复退军人先进典型的良好的形象。
三是依托“家里人”,以血脉情融通复退军人群体,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该会积极组织参战老兵子女开展爱国拥军活动、战友子女之间的互助活动。如2016年3月26日,该会组织部分参战老兵举行“木棉军旗红,传承在行动”实践活动,290多名参战老兵带着自己的家属和子女一起参加。通过此类活动,让退伍老兵家属切实了解先辈们奋斗的历史,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思想认识上的提升和感情上的升华,在激发退伍老兵在后辈前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使爱国拥军的传统得以延续。家里人身份,也使得他们在做工作时更有感情的渗透力。从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共有20多名老兵子女积极申请加入爱国拥军促进会,为东莞民间的爱国拥军事业增添了新生力量。
总之,复退军人是经过了军队熔炉以及枪林弹雨锤炼的特殊群体,他们思想觉悟高,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强,是一个极具正能量的群体。通过爱国拥军促进会这个平台,东莞复退军人们在获得党和政府真切关心关怀的同时,被激发出强大的正能量,必将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广东省双拥办供稿,作者 孙海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