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中华街道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这是本次表彰大会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中华街道日前召开双拥座谈会,传达并学习会议精神。在会上,来自社区、军属、部队单位等代表,纷纷讲述了在双拥工作中的感动点滴。
文/记者 戴懿 通讯员 张志鹏
图/中华街道提供
修剪树枝陪练篮球,官兵与居民亲如一家
在苏厝街的街心公园,居民们或帮忙擦洗桌椅,或忙着修剪花草,这个街巷中的小公园,由居民共同管理。然而有的树太高了,居民们修剪不到,很是烦恼。今年的夏天,水警区某连队特别安排了五位官兵,带着专业的修剪工具来帮助修剪树枝。一个小小的举动,反映了社区与部队之间的亲密互动。
仁安社区有一支聋人篮球队,曾在2015年取得省残联篮球赛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样的好成绩,除了教练和队员们的努力,也离不开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官兵们的陪练。
社区党委书记伊秀蓉告诉记者,篮球队缺乏训练场地,经过与共建单位群惠小学、海军部队沟通后,群惠小学每周日下午为篮球队提供训练场地,而海军则在节假日、助残日等节日期间与聋人篮球队开展比赛。在与部队官兵的“实战”演练中,篮球队的水平不断提高,也鼓舞了残疾人的志气。
从社区到军营,爱国教育传递军民情
每天上学、放学时,群惠小学孩子们身上的“小海军水兵服”,成了中华街道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也是全市具有特色的校服。
水警区与群惠小学是共建单位,每年的军训教官,都由水警区的官兵义务担任,并开展国防教育培训。每个班级还安排教官作为课外辅导员。此外,群惠小学优先安排水警区军人家属子女就读,解决军人后顾之忧。
军人走进学校,孩子们则走进军营。仁安社区每年寒暑假组织夏令营,带中小学生到舰艇基地参加升国旗、军训,参观最新型导弹驱逐舰,体验水兵生活,增强青少年国防知识和民族自豪感。在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老党员则为新入伍的战士们讲述战火纷飞的岁月,传递着吃苦奋斗的精神。
在多年来的共建中,中华街道以及辖内的社区,逐步形成了品牌化、长效化的共建阵地。
社区关爱优抚对象
部队提供民生服务
78岁的杨大爷是思南社区的优抚对象,他患上了胃癌,已经花去了10多万元的医疗费。社区得知消息后,通过安康救助、中华街道慈善救助金等多渠道,为他申请了补助,为他送上了街道、社区的关怀。近年来,中华街道始终坚持和发扬军政军民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亲密关系,严格按照优抚政策及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及时发放各类慰问金,加强对军人及家属的优抚,切实解决征兵难、留住人才难、军人退伍转业安置难、伤残军人移交难、军休离休干部安置难等“新五难”难题。
而辖区部队也长期大力支援社区民生。如海军医院共派出8批次医务人员到街道义诊,受诊群众达4528人次;水警区军港保障队官兵利用水电技术优势,成立家电维修小组,定期在中山路开展便民服务。在历次募捐救灾物资中,部队官兵也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