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记者踏访皖南,走进风光旖旎的黄山市。近年来,这座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创造了引人注目的“双拥”成绩——连续3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6次被评为安徽省双拥模范城。
兵如松,爱如山。如果说驻黄部队是挺立的“黄山松”,那么由爱军拥军故事交织成的“双拥赞歌”,犹如声声松涛,在黄山群峰间久久回荡,在新安江畔绵延回响。
融合发展理念,让“奇松”枝繁叶茂
2015年7月,武警黄山市支队营区附近一条崭新的“双拥路”正式开通。这既是一条“惠民路”,也是一条军民“连心路”:道路两旁遍布着双拥文化铜质雕塑、双拥主题标识和标语。徜徉黄山市区,条条“双拥街”、座座“双拥桥”、片片“双拥林”与秀美山色交相辉映,成为见证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地标”。
议大事不忘议国防,抓经济不忘抓双拥,黄山市瞄准国防建设“需求点”找准“融合点”。近年来,该市制定《拥军优属合格单位考核标准》,建立党委议军会议制度、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双拥联席会议制度:在民用机场加装应急导航等战备设施,在政府广场、湿地公园建设人防应急疏散点,结合“数字黄山”工程健全国防通信指挥网络,联系汽车零部件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龙头企业签订预征预储协议,建立经济动员中心,引接地方气象、交通、应急等部门相关信息系统,建立军地信息互通机制。
融合发展实现军地共赢。几年前,黄山市在风景秀丽的新安江畔,拨出专门用地建起一座“杨业功纪念馆”。目前,该馆已接待军地各界3000多批12万余人次参观,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红色名片”,也成为部队开展政治教育的新课堂。近年来,驻黄部队积极投身“抢险救灾、援建重点项目、扶贫帮困、保护生态、捐资助学、共建文明”六大爱民工程,与驻地企业、学校等单位结成400余对共建对子,出动3万人次参与地方建设,投入兵力2.9万人次参与抢险救灾,支援地方植树10万余株,为灾区和贫困地区捐款捐物500余万元。
聚焦战斗力,让“劲松”青春常驻
军民“合心”,形成打赢“合力”。一组“拥军数字”引人关注——截至目前,黄山市已实现连续34年无责任退兵,2015年应征大学生新兵比例高达50%。拥军有传统,拥军得民心,“拥军数字”既反映了黄山市出色的国防动员能力,也折射出黄山“双拥之花”常开不衰的秘诀——围绕强军目标将国防教育引向深入。
在制度建设上,黄山市人大建立军事设施保护执法检查机制,在投资立项、招商引资、旅游和建设开发中,事先征求驻军意见,帮助驻军开展排查安全隐患的专项整治行动。
去年,一家地方公司以旅游投资为名,申请在某部队营区周围建造商铺。考虑到可能对军事设施安全构成影响,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面前坚持国防建设“大算盘”,果断取消了这个项目。近年来,该市查处非法破坏军事设施事件20起,补偿军事设施保护费用达数千万元,确保了各级各类军事目标安全。
黄山市地处东南沿海腹地,是部队进浙入闽的重要通道和部队动员集结的重要地区。黄山市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筹划双拥共建工作——4年来,黄山市投资7.48亿元修建国防公路275公里,在公路沿线建立双拥军粮供应站和应急保障点,依托地方汽车公司建立车辆装备维修网点,完善部队进出迂回通行条件,为军事交通动脉构筑“安全屏障”。
真情纾困解难,让“苍松”生生不息
2015年10月,黄山市民政局收到一封特殊的求助信,来信者是60岁的军属肖新改。原来,老人的哥哥肖永祥40多年前在国防工程施工中牺牲,后来因政府将散葬烈士墓搬迁至烈士陵园,老人一时找不到哥哥的墓地。民政局接到求助后,立即派人翻查档案,几经辗转终于找到烈士墓地。肖新改收到民政局寄来的墓地照片和详细地址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近年来,黄山市协调督导社会政府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签订《双拥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引导行业拥军各展其长,出台“对符合条件的随军家属全部一次性兜底安置就业”“军人子女入学或转学不受户籍所在地和划片招生规定限制”等拥军惠军措施,在全社会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双拥工作新局面。
黄山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城市,也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在这里,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为革命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铸就了血浓于水的双拥传统。如今,“黄山松”依然挺立,“双拥赞歌”更加响亮。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