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张佳
严冬至日,寒意袭人。
12月22日,在新疆博州博乐市小营盘镇“拥军模范”卢会兰老人家中却暖意融融,一派忙碌景象。四、五名老人正在忙着包饺子,大伙分工明确,剁馅、和面、擀皮,时间不长就已经包出了200多个。包好的饺子被一个个“红包单”裹起来挂在院子里冻起来,就像满院的红灯笼。
“老姐儿几个,快晌午了,速度再快点,要不然赶不上娃儿们中午吃了。” 卢会兰老人边催促边加快了手上的速度。老人说的“娃儿们”指的是小营盘边防派出所官兵,每年冬至、春节为边防派出所包饺子的习惯,她已经坚持了19年。
卢阿姨的拥军情结始于1996年,当年7月的一天夜里,镇上突发山洪。“半夜我们正在睡觉,水轰隆隆就下来了,吓人得很!”由于水势凶猛,卢会兰和老伴被困在土坯房里,眼看水越涨越深,土坯房随时都有可能被泡塌。危急关头,三名边防官兵踹开房门,把他们救了出来。“娃娃们把我们放下就又去救别人了,来来回回,一整夜都没有休息。”
从那时开始,卢会兰和边防官兵结下了不解之缘。逢年过节,她都会亲手包些饺子、粽子给官兵们送去;平时只要有空闲,她就会到派出所给官兵们帮忙做做饭,腌些咸菜,缝补衣服。这一做就是19年,从没间断过。受她影响,镇上许多老人主动加入到拥军的队伍中来,卢会兰干脆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老年拥军团”。
“其实刚开始就是想谢谢他们救了我,接触时间长了,觉得这些娃娃太辛苦了,我们应该帮他们做些事情。”卢阿姨说起自己拥军的感触,其他人也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派出所叫天星那个娃娃,自己身体有病还一直坚持工作,我们村12个低保都是他跑前跑后帮忙办的。”“六大队老刘家媳妇得的尿毒症,每个月都要上万元医药费,要不是派出所帮他申请救助款,人早就没了。”
这其中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一场大火。2012年,小营盘镇一处油坊发生火灾,火势凶猛,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派出所的官兵们赶到后,因为缺乏专业的灭火器材,就用水把身上泼湿拽着水龙头往上冲,后来火扑灭了,官兵们的衣服烧得到处是窟窿,眉毛、头发都烧焦了。
“都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娃娃,为了我们老百姓命都不要了,他们父母不在跟前,你说我们应不应该帮他们干些什么!”
不知不觉间,饺子已经快包完了,卢会兰老人从厨房里端出一盆洗净的大红枣,“来、来、来,别忘了把红枣包上”。
“红枣甜蜜吉祥,是个好彩头,娃们工作辛苦,吃到红枣一整年都会平平安安的。”卢会兰说。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