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英雄之城双拥花正红——中国网“全国双拥创建巡礼报道组”重庆双拥工作纪实

2015-12-17 10:58:09来源:中国网双拥中国
12月9日,中国网双拥中国频道“全国双拥创建巡礼报道组”在频道总编辑的带领下来到重庆,并采访到重庆市双拥办副主任周业国,听他讲述了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双拥工作。

中国网双拥中国讯(记者 林远国)重庆是祖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这片热土上,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培育了弥足珍贵的红岩精神,而且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形势下的双拥模范, 有12个区县被命名为全国家双拥模范城(县),25个区县被命名为市级双拥模范城(县)。12月9日,中国网双拥中国频道“全国双拥创建巡礼报道组”在频道总编辑的带领下来到重庆,并采访到重庆市双拥办副主任周业国,听他讲述了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双拥工作。

\

山城人民迎接外训凯旋的驻渝部队官兵

宣传双拥文化促热情

各级党委中心组通过组织专题学习、参观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等方式,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国防知识和双拥传统教育。结合纪念延安双拥运动70周年,组织开展摄影书画展、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激发军爱民、民拥军的政治热情。利用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时机,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军民进一步增强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

近四年来,重庆打造双拥大道16条,建立双拥广场21个,投资修缮国防教育基地18个,设立永久性双拥标志标识310多个,建立双拥主题公园67个。利用重庆丰富的红色资源,特推出富有特色的双拥内涵红色精品旅游路线14条。组织创作了如:《刘伯承元帅》《男兵女连长》等深受社会广泛好评的影视作品。先后开展了“最美拥军人物”“情系国防好家庭”“党管武装好书记”等评选活动,推出了一批双拥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传播方式的优势,大力传播双拥文化,强化国家安全意识。

大力支持拥军促建设

各级各部门围绕新形势下强军目标,广泛开展科技拥军、智力拥军和社会化拥军活动,支持部队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人才培养,配合完成训练练习、战备执勤等军事任务。

坚持把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将驻渝部队交通道路、训练基地等工程和营区水、电、气等设施建设,列入城乡建设规划,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等方面优先安排,并提供政策优惠。近四年来,投入资金十亿余元支持各驻渝部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改善官兵学习、训练、生活条件。投入科研经费近亿元,支持后勤工程学院、第三军医大学等建立2个重点实验室、1个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100多个军队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每逢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和部队执行重大任务时,重庆市各级党委军政领导都要亲率慰问团,深入部队走访慰问、鼓舞士气,并赠送慰问金、发放慰问品。

地方高校帮助部队培养优秀国防生1500余人,培训各类专业人才2100余人次。积极引导和鼓励非公有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拥军,实现企业发展与部队建设互利双赢。扎实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为基层官兵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1630余件。

推动军民融合促发展

作为西南地区老牌重工业城市,重庆市军地双方牢固树立“讲融合就是讲政治,抓融合就是抓全局,促融合就是促和谐”的理念,以军工企业为主题,依托市内相关骨干企业,推进军工集团公司跨行业专业化重组、股份制改造,初步建成汽车生产、摩托车生产等军民融合生产基地,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形成了军民融合产业体系,促进了重庆产业升级。

坚持把部队营区建设、训练演习场地等军事项目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百镇千村民防疏散基地”建设,实施道路改造工程和码头建设工程,加强港口和航道整治,进一步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军地对接。

整合军地资源,成立了抗洪、灭火等9类360支4万人规模的市、区两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每年组织2至3次综合演练。投入3000万元进行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作战数据库建设等,构建了高效、灵敏、复合的军地一体应急指挥体系。

加强驻渝军队院校与地方重点高校交流协作,实行军地院校相关专业“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市内高校每年帮助部队培养研究人员100名、科技骨干50名,专业人才200名,驻渝军队院校每年为地方培养骨干人才800名以上。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2014年大学生兵员比例达24.4%。

着力提高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科技研发融合,依托市内军地院校、科研机构、军工企业等,构筑了3G军地应急通信保障、P4生物安全防控等10个军民融合研发平台,提升了军地科技水平。

\

驻渝部队医护人员为群众开展义诊服务

支援地方建设促民生

驻渝部队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建设的号召,充分发挥部队科技、人才、装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100余万人次,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援建地方基础设施改造。帮助完成“50万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任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援建希望小学5所,结对资助贫困学生3000余名,培养、培训医疗卫生人才1500余次人次,帮助5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目标。

驻渝部队根据重庆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实际,及时制定抗击山体垮塌、洪涝灾害、森林山火等等急难险重任务预案。并且做到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子弟兵身影,先后圆满完成了2014年云南省昭通鲁甸6.5级地震和2015年巫山“6.24”山体滑坡等抗震救灾、抗洪救灾、抗旱救灾、扑灭火灾等急难险重任务180余起。

关爱优抚对象促和谐

近四年,重庆市先后出台30余个规范性文件,用以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妥善安置退役军人、解决军人子女教育优待等。

在生活保障方面,建立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年均较上年增长12%以上;在医疗保障方面,加大医疗保险、医疗减免、医疗救助、医疗补助力度,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在住房保障方面,推进重点优抚对象住房维修改造,积极筹集资金,通过维修、改造、新建以及租购等方式,解决低收入优抚对象家庭“住房难”问题。建立城乡一致的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和退役士兵自主就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制度,完善军人荣誉激励制度和方法,广泛开展挂光荣牌,送立功喜报活动,极大地增强了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积极接受并妥善安置军转干部、随军家属和退役士兵。在尽力做好就业安置的同时,组织退役军人和随军家属免费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其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扶持创办微型企业近4000个,还给未就业的随军家属每月发放了不低于350元的生活补助金。认真做好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不断加强军休军供工作,圆满完成军供保障任务,军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全面落实,军休服务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重庆作为我国驻军大市、兵员大市、优抚大市,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这一战略目标,势必需要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拥军优属工作,加强军民融合发展。今天的重庆,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全市军民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真谛!携手共建双拥模范城,让双拥之花在重庆这座英雄城市越开越灿烂!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