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有31个驻军单位,优抚事业单位11个,现有各类重点优抚对象2.3万人。为全面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巩固提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国防建设,市委、市政府、咸宁军分区高度重视,加大军地、部门的密切配合力度,发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阶层及各种团体的部门优势,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双拥活动。
目前,咸宁市连续二届、咸安区连续三届、赤壁市连续六届、通城县连续六届获全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其中,赤壁市连续三届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一、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进双拥工作
1、领导亲力主抓。一是领导谋划工作。继2012咸宁市连续两届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之后,副省长、原市委书记任振鹤同志在深入军分区调研时提出:今后的双拥工作要以“六个一”的目标(即,召开一次市委常委议军会,开展一次军事日活动,开展一次慰问活动,组织一次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述职活动,组织一次党委中心组国防教育学习活动,组织一次民兵应急实战演练)力保全省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二是书记常抓不懈。书记李建明同志多次过问双拥工作情况,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题听取双拥模范城评选推荐情况,要求力保成绩,创建工作常态化。三是市长担责主抓。成立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小强同志任组长,市委副书记陈树林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职为成员的咸宁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领导小组,有力保障双拥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2、专题会议部署。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双拥创建工作。同时,每年定期召开双拥工作全体成员单位会议和双拥创建工作推进会,对标述职,跟紧督办,定期通报,高标准推进双拥创建工作。
3、明确目标职责。对照国家和省考评标准,结合咸宁实际,研究制定《咸宁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施方案》、《咸宁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考评内容、考评标准及任务分解表》,明确了目标职责,保障了双拥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4、规范法制建设。通过广泛深入地征求相关成员单位及市政府法制办的意见与建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下达政府令发布实施《咸宁市拥军优属优待办法》,标志着咸宁市拥军优属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二、国防教育深入,全面营造双拥宣传氛围
1、国防宣传丰富多彩。通过走访慰问驻军、军民座谈会、文艺晚会、常委议军会、过军事日、开辟宣传专栏、滚动播放字幕、播放影视片、编发短信等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国防教育宣传活动。
2、国防主题教育鲜明。组织开展了国防教育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专题教育活动。驻军部队向地方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和中高等院校进行授课辅导近200场次,授课300余课时,发放各类国防宣传资料3万余份。
3、国防动员征兵有力。按照广州军区“三个紧紧抓住不放”要求,以兵员质量为核心,严把体检政审、廉洁征兵程序。2012年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违纪违规现象,共输送新兵2284人。三、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1、加大拥军力度,推进军民融合。一是以财力拥军为支撑,按逐年17%递增比例持续增加财政投入,近年共筹资近2亿元支持部队建设。二是以文化教育拥军为主旋律,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戏到军营和送书到军营活动,2012年以来开展送戏活动10余场次,送书10万余册,50名现役军人子女优先择校和优录到重点高中。三是以开辟优待服务为重点,对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专设了供电、医疗、邮政、电信、移动、优先服务窗口。四是保证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凭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免收景点门票等优待优惠政策的落实。
2、加强科技强军力度,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一是立足长远,将科技强军列入了《咸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二是加强引导,对科技强军成果进行奖励,有1项获得了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是项目支持,十二五以来,在我市相关企业中,先后征集、申报了国家、省级科技项目5项,立项2个。
3、重视现役军人维权工作,涉军案件得到妥善解决。按“三优先”(即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优先)和“四快”(即快立、快审、快结、快执行)的方式,开辟了审理涉军案件绿色通道。2012年以来,全市建立维权法庭6个和维权法律咨询站54个,帮助解决官兵涉法问题88个,解决军地历史遗留问题50起。
四、狠抓政策落实,全力保障优抚对象权益
1、抚恤优待政策全面落实。2012年以来,累计发放抚恤定补3.27亿元,发放优待金8000余万元,城乡年均优待标准较以往有突破性的增加,增幅12%。
2、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有力。2.3万名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医疗保障机制,推进重点优抚对象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结算的医疗保障,投入医疗补助资金1139.8万元。
3、军转干部、随军家属、退伍军人安置和培训得到落实。2012年以来,45名转业干部、8名随军随调家属及112名符合安置条件退役士兵全部妥善安置,5085名退役士兵的5175.68万元自主就业经济补助全部落实。现役军人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先后举办40期培训班。
4、军休干部的两个待遇全面落实。军休所工休人员各项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军休干部的两个待遇全面落实,2012年,接收军休干部2名、无军籍职工14名,无军籍职工39万元补助补贴及时得到落实。
五、情系驻地群众,大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
驻咸部队情系驻地,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扶贫帮困、共驻共建,以实际行动书写拥政爱民的情怀。
1、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驻咸部队领导为成员的拥政爱民领导小组,制定《拥政爱民实施细则》,形成了拥政爱民工作有人抓、有人负责的局面。
2、勇担艰险重任。驻咸部队发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近四年来出动车辆3350多台次,出动兵(警)力27600人次,抢救被困人员3500余人,疏散被困人员12000余人,抢救财产价值近2亿元。
3、结对帮扶济困。2012年以来,驻咸部队官兵先后看望慰问孤残儿童及孤寡老人130余次,以缴纳“特殊党费”、“ 送温暖、献爱心”、资助贫困学生、免费发放药品等形式,向灾区群众和贫困家庭慷慨解囊,爱心捐款40余万。
六、军地共驻共建,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本着共驻共建的原则,驻咸部队相继与10多个单位签订共建协议,通过军地联谊,营建军爱民的氛围。
军分区组织机关和所属7个人武部开展定点帮扶的共建活动,与10个行政村结成对子,先后整治塘堰23口,修整水渠6.5公里,帮助打井8口、改造农田水利设施23处,投入资金近20万元。
武警支队与驻地中小学开展助学共建活动,结对子12个,捐赠各类文体器材教具80余件、图书1600余册,同时选派优秀干部担任校外辅导员。
195医院发挥医疗资源优势,为驻地白茶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每年为24名下岗女工和16名社区女工免费妇检。
七、弘扬革命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功臣活动
1、烈士褒扬活动深入开展。市委市政府带头参加公祭活动和走访慰问烈士家属活动,各地每年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学生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
2、零散纪念设施工程建设抢救保护成效显着。全市31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和5864座散葬烈士墓抢救保护工作高标准如期完成。 2013年5月,省民政厅在咸宁召开了工作推进会,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咸安区何功伟烈士纪念园,我市作了典型交流。
3、关爱功臣活动积极开展。每年八一、春节,市四大家组成慰问团,看望基层部队官兵,走访慰问优抚对象,同时,开展特别关爱活动,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全额资助参战残疾军人梁洁女儿上大学的学费;通过特别教育优待,优录通山籍现役新疆边防一等功臣程彦胜儿子就读重点中小学。
八、信访调处得力,敏感问题妥善解决
为切实做好涉军维稳工作,我市采取主动约访、登门下访等方式,了解诉求,宣传政策。同时,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实施特别救助,努力将问题化解在基层。
1、抓难题破解,推进服务平台建设。全市76 个乡镇、905个村、156个社区,建立了76个优抚对象服务中心和561个优抚对象服务站,聘请优抚对象联络员642名。
2、抓关爱行动,缓解实际困难。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2700余万元,使2万余名优抚对象的生活、住房等困难得到缓解。
3、抓资源整合,调处敏感诉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象反映的困难诉求,一方面,对生活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按程序将1344名对象优先纳入低保。另一方面,对符合公益性岗位条件的291名对象优先提供岗位。同时,还对重点优抚对象全面实施了减免40%有线电视收视费的优惠政策。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