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爱国主义 军事文艺永恒的主旋律

2015-12-07 09:46:10来源:解放军报
爱国主义是军事文艺在发展历程中始终自觉遵循并积极倡导的文艺观念和精神伦理。

—— 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发展军事文艺系列谈之九

爱国主义是军事文艺在发展历程中始终自觉遵循并积极倡导的文艺观念和精神伦理。爱国主义既是一种写作传统,也是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的情感底色;既是高尚的文化气质,也是高贵的美学风范;既是受众们想象军人、崇尚英雄的根据,也是军事文艺永恒的主旋律。

80多年来,经由对爱国主义的不懈追求和大力弘扬,军事文艺赢得了几代读者、观众的青睐,满足了他们对英雄精神、崇高信仰和家国情怀的向往与渴望,并在精神层面上支撑起他们的理想与人生。进入21世纪,军事文艺依然坚守着自身核心的价值立场和精神传统,从转型期中国文艺界多元共生、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中突围而出、与时俱进,呈现出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交相辉映的宏伟交响。

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军队作家艺术家应该以新颖的思想、角度和新鲜的话语、形象实现对爱国主义的新拓展;以富于时代特征、符合受众心理的内容形式完成对爱国主义的新表达;以更深沉的心灵滋养和更高超的艺术创造鼓舞官兵士气,激发爱国豪情。

主持人:傅强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当今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在意识形态领域自觉捍卫和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战线上坚守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意义更加凸显。

“爱国乃天下盛德之大业!”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讴歌爱国精神则是我国古代文艺的永恒主题,形成了一个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写作传统。我军诞生80多年来,伴随着人民军队南征北战和建设发展的奋斗历程,从战火硝烟中大踏步走来的军事文艺,积极继承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统,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谱写出人民军队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胜利乐章,塑造了一大批爱国奉献、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在宣传我党思想、展示我军形象、激励官兵斗志、提升部队战斗力等方面,作用不可替代,成就举世瞩目。

在坚定不移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当代军事文艺更是走在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前列。从“十七年”到“新时期”,从1990年代到21世纪,无论是对革命历史的建构,还是对当代战争的书写;无论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思,还是对改革强军的描摹,当代军事文艺始终坚定主流价值观念的表达,始终带头唱响嘹亮的时代主旋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灌注着铁血阳刚,建构起了崇高、壮丽的美学风格和张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传统。

近年来,围绕着“军队向强军目标迈进、加快战略转型”的发展大势,军事文艺与时俱进,持续为改革强军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动力。长篇小说《预警》、歌曲《强军战歌》、大型情景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话剧《兵者·国之大事》等优秀作品,聚焦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主题,受到部队官兵广泛好评。但不容回避的是,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如何更加有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更加深刻地表达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军队文艺工作者亟待思考解决的现实课题。

比如说,近年来的军事文艺作品中,直面军营现实生活,正面表达新一代官兵爱国情怀的精品力作还显得较为稀缺。令官兵们耳熟能详、热血沸腾的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诸如《历史的天空》《亮剑》等等,表现的都是革命历史题材。父辈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当然能够激励后辈革命军人接力前行,然而,同代军人的爱国情怀显然更能够在当下的青年官兵中间产生情感共鸣和示范作用。

又比如,当下的不少军旅作家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命运遭遇,往往细腻描摹个体的利益得失、升降浮沉,反复铺陈生活失意的苦闷、抑郁与感伤,任凭“底层叙事”的潮水在自己的笔端肆意流淌,甚至执拗地表现军营中存在的负面现象,热衷于泛泛地书写人性。这样的作品读了以后只会让人垂首丧志、情绪低迷,又怎能起到激励部队官兵战斗意志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作品对军事文艺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传统亦构成了某种颠覆和消解。

再比如前一段时间甚嚣尘上的“抗战神剧”,“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子弹在空中180度大转弯”等雷人镜头,让观众大呼智商受到了侮辱,严肃厚重的抗战题材被拍成了武侠剧、科幻剧甚至言情剧。尽管这些“抗战神剧”的宣传介绍,几乎无一例外地声称自己表达的是家国情怀,宣扬的是爱国精神,但它们刻画的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爱国英雄吗?日军在作品中被描写得如此低能、孱弱,能够展现出当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历史情境吗?观众能够从这样的神剧中汲取到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抗战神剧”对爱国主义的轻浮化、戏谑化的表达,完全可以视作在市场经济消费主义大潮冲击下迷失创作方向的结果。这种胡编乱造、过度娱乐化,实际上是在消解国人的爱国精神,遭到广大观众的嘲讽、批评与抵制也是势所必然。

习主席指出:“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把握爱国主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如何更加深入有效地在年轻一代官兵中传递爱国主义精神传统?除了继续挖掘革命历史题材、塑造战争英雄外,和平年代的军事题材怎样表现爱国主义主题?如何才能不被市场经济商品大潮所裹挟,塑造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英雄形象?如何才能在军事文艺创作中真正改变当代英雄缺席的现象?以上这些具体问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大的时代课题——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上,军事文艺怎样更好地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入脑入心。

首先,军事文艺应进一步重视对广大官兵爱国情操的熏陶培育。当今时代,新军事革命汹涌澎湃的浪潮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在未来信息化战场条件下,军人端坐在指挥室里,面对电脑,按键操作,即可完成作战指令。有人以为在这种情况下,对军人血性、胆气的要求可以不必那么高了,对军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弦也可以不必绷得那么紧了,这其实完全是误解。无论战争形态怎样变化,爱国主义精神都统摄和决定着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以润物细无声、沁人心脾的方式完成对部队官兵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军事文艺无疑任重道远。

其次,军事文艺对爱国主义的表达应该更好地适应广大军人、特别是青年官兵欣赏趣味、审美方式的变化。现在的部队,80后、90后官兵已成为主体,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接受方式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军事文艺作品中空洞地高喊爱国主义口号,生硬地诠释爱国主义概念,是难以得到他们由衷地欣赏与青睐的。军队文艺工作者要扎根基层,倾听官兵的心声,了解官兵的需求,发现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感人肺腑的“四有”品质。武警新疆特勤支队年轻的班长刘志军,在追击暴恐分子的战斗中,被一名顽敌将一支锋利的长矛刺进嘴里,在仰面倒地的一瞬间,他果断开枪击毙了两名暴恐分子。这需要何等的胆量和血性,背后有着怎样深沉博大的爱国精神作为支撑!军队文艺工作者要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刘志军这样的当代英雄,不断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创作接地气、有生气。才有可能塑造出让当代青年官兵心服口服、倾心向往的英雄形象,使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正照进他们的内心,滋养他们的灵魂。

再次,军队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坚定自身的爱国主义信念。习主席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军队文艺工作者对此更要有深刻的感悟和领会,始终清楚“我是谁”——“我”是军人,是文艺战士,有着红色的基因,肩负着庄严的使命!要以天下为己任,心中装着对党和国家、对军队和人民的大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才有可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