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双拥中国讯(记者 叶渭红 通讯员 刘希金)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习近平同志、张德江同志、赵洪祝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筹划和把握双拥工作总体思路,亲自解决部队建设重大问题,亲临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一线,为双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领导。近年来,浙江省军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地合力促发展、保稳定、强国防,全省双拥工作呈现出合力共创的良好态势和蓬勃向上的喜人景象,为促进经济社会和国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去年7月底,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召开了全省“纪念建军87周年暨双拥模范城(县、区)命名表彰大会”,全省双拥工作再掀新高潮。今年7月,全国双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率队来浙江省督查调研期间,也对浙江省双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坚持“六项纳入”,双拥组织保障更加有力。各地能够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四个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纳入评价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统一考核;把支持国防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安排;把改善驻军“四项”设施纳入地方建设范畴,统一规划;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内容,统一组织;驻军把支援地方四个文明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统一实施。
(二)推进“六项工程”,拥军支前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推进战场建设工程。依托地方信息化优势,战场建设向现代化标准迈进,全省各地直接用于军事设施、站成码头、人防工程等国防建设资金达数十亿元,累计新建、改建以沿海为重点的战场交通公路数千公里。二是推进战备训练设施建设工程。将全省驻军和后备力量建设9大类26个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为驻军办实事规划。四年来,共投入数十亿资金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划拨调整土地7000余亩用于保障战备训练。三是推进训练演习支前保障工程。各地各部门积极为在浙江沿海举行较大规模演训和军事行动的部队提供住房、参训民船、改造道路、供应物资等。四年来,共完成390多平方公里海域的封航警戒任务,提供厂房校舍4280余间,整修线路6000多米,架设水管4000多米。2013年,象山县“瞄着打仗拥军、盯着战场支前”的经验做法,受到中央军委、南京军区的充分肯定。四是国防动员储备建设工程。各地先后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经济动员中心和信息物资储备基地。全面完成人防指挥所建设,重点城市人防工程面积人均达到0.97平方米。按照有线无线综合接入、军用民用联通互通的要求,筹措资金完成应急机动通信系统建设。省国动委还梳理了20个军民融合发展具体项目,作为今后浙江省国防动员工程建设的重点工程。去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浙江省实现转型升级和驻浙部队现代化建设新需求,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五是科技强军工程。坚持把国防科技和装备发展纳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对部队申报的科研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先后协调700余家民营企业与全国100多家军工集团、科研院所和军队院校洽谈对接,达成60余项数十亿元的合作项目。全省有80多家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市场,形成杭州、宁波、嘉兴、义乌、德清等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基地,实现国防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六是推进国防教育工程。浙江省出台《浙江省国防教育条例》,各地均出台了实施条例和实施办法,建立了国防教育网站。
(三)深化“六项拥军”,创新拓展拥军优属领域。一是科技拥军方面,实施“科技攻关”工程。充分发挥科研单位、民营企业、教育单位等科技创新基地的辐射功能,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二是文化拥军方面,实施“文化输出”工程。以双拥文工团和群艺馆为平台,与驻地部队开展文艺共建,深入开展“援建军营图书室、共建学习型军营”活动,建立部队“流动图书室”。三是教育拥军方面,实施“人才培训”工程。着眼部队官兵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受益,依托驻地各类职技校,为驻军部队现役士兵免费进行数控、电焊、汽修等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举办摄影、新闻写作、计算机、多媒体操作等专业培训,切实提高官兵们的整体文化技能。四是法律拥军方面,实施“维权网络”工程。在2006年,浙江省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浙江经验”就被总政和中央政法委向全国推广。目前全省已形成“一组一办一庭一站”的涉军维权网络,建立了101个维护国防利益巡回法庭和122个驻浙部队团以上单位法律援助站。四年来,先后协调解决各类涉军问题1400余起,324件涉军纠纷案件得到妥善处理。今年省人大又专门立法并通过了《浙江省军人军属权益保障条例》,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军人军属权益保障的地方性法规,既为各部门开展涉军维权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也为军人军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五是民企拥军方面,实施“结对共建”工程。以民企拥军优属协会为阵地,建立民企拥军协会成员单位与基层连队结对共建制度,签订《军民共建协议》。六是生态拥军方面,实施“美丽军营”工程。把驻地部队的营区生态建设融入到地方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集营区环境美、官兵精神美、单位氛围美为一体的“美丽军营”。
(四)围绕“六项政策”,强化优抚安置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围绕完善优抚政策体系,保障优抚对象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提高抚恤补助标准,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重点优抚对象纳入临时价格补贴发放对象范围。近5年全省优抚事业费支出达到98.38亿元。2015年全省一级因战残疾军人抚恤金最高达到71568元,是国家标准的1.36倍。烈属抚恤金最高达到42600元,是国家城镇烈属标准的2.56倍,农村烈属标准的3.82倍。从今年10月1日起浙江省将再次提高抚恤金标准,目前相关文件正在签发。二是围绕完善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体系,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努力构建安置就业与扶持就业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退役士兵安置保障体系。有效推进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及时出台相关文件,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责任。每年接收安置义务兵和转业士官2万余人。符合政府安置条件的转业士官全部安置到位,五年来共安置转业士官4800余人,其中安排工作的4500余人,自谋职业的200余人。三是围绕完善军转干部政策体系,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军转安置政策和省委领导指示精神,建立健全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的安置体系,对师团职干部实行预留职位、超编超职、先进后出等措施,确保落实到位。军休干部政治和经济待遇落实到位。五年来,共安置转业干部8000余人,其中计划分配7800余人,师团职干部2600余人。四是围绕完善随军家属安置政策,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工作。坚持指令性安置和鼓励自谋职业相结合,对指令性安置的随调家属,落实接收主管部门;对自谋职业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对需要职业技术培训的,纳入全市职业培训规划并优先享受费用减免,切实解决随军家属就业难问题。五是围绕完善军人子女就学政策,解决军人子女入学入托问题。认真落实浙政联〔2013〕2号精神,积极妥善解决驻台部队军人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落实学费减免、入学考试加分等相关优惠政策,为部队官兵解决后顾之忧。六是围绕完善复退军人服务管理政策,不断创新服务管理方式。制定出台《关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优抚服务促进优抚工作体制创新的意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鼓励慈善和志愿服务、倡导自浙江服务,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社工及其他社会力量多方联动工作机制,推动优抚事业创新发展。千方百计帮助复退军人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每逢“八一”、“春节”等重要节日,走访慰问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困难户,较好地保持了优抚群体的稳定。
(五)突出“六项服务”,唱响官兵拥政爱民主题旋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突出加快发展主题。部队积极支持驻地经济建设,围绕驻地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重点工程建设,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服务地方文明建设,突出公益参与主题。积极参与地方文明城市创建,组织开展植树造林、爱心献功臣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三是服务地方社会建设,突出改善民生主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义务献血、慈善一日捐、结对扶贫等活动,争当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为改善民生倾情尽力。四是服务地方平安建设,突出维稳处突主题。广大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主动承担维稳处突任务,积极参与地方平安建设,大力配合政法部门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军警民联防,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服务地方物质建设,突出抢险救灾主题。部队广大官兵牢记宗旨和使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动承担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在抗击“海葵”、“菲特”等强台风中,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齐心,共抗水灾的感人颂歌。六是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突出共建共享主题。通过开放军史展馆、荣誉展厅,开展读书演讲、法律讲座、军营生活等活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国防教育观念和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
浙江省各地也在不断加大双拥创建工作力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杭州市深入推进基层双拥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宁波市在杭州湾新区等新行政区域和100多家民营企业中组建了武装部,在2400多家民营企业中组建了民兵队伍,得到总部和军区的充分肯定;温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现役军人地方住房公积金制度,大力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退役士兵,可申请创业贷款财政贴息;舟山市以创建“舟山群岛军民融合示范区”为载体,出台《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军民融合发展意见》等多个地方性法规文件,使全市双拥工作步入新格局;湖州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双拥工作的意见》,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军地互动”的新型双拥模式,等等。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