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红色东兰:接过革命火炬 唱响双拥旋律

2015-11-13 09:36:44来源: 广西日报(南宁)
东兰,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百色起义的策源地。

东兰,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百色起义的策源地。

战争年代,广大军民携手并肩,结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情缘。1930年6月,天大旱。邓小平与韦拔群带领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群众修筑水渠,抗旱保苗,战胜旱灾,获得当年的丰收。该渠沿用至今,被当地群众称为“共耕渠”,成为“军爱民”的历史见证。

在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里,群众千方百计为红军送粮食、送生盐、送情报,有的还为掩护拔哥和红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韦拔群牺牲后,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他的遗体抢回来,掩埋在特牙山上,建庙保护。

烈火铸就的军政军民关系,在新时期得以传承和弘扬。

今天,踏着这片血与火洗礼的热土,老区军民不忘本色,携手同心,用实际行动谱写“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鱼水欢歌,用真诚和爱心奏出了拥军爱民的时代最强音。

多年来,东兰县以双拥工作为己任,“做子弟兵的坚强后盾,为子弟兵解除后顾之忧”,从办实事、解难题、作贡献入手,让红七军的基因在东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军民团结一家亲”良好局面。

“部队的事,特事特办”

2012年,卢乃岸从南宁海防部队调到东兰县武装部,妻子何静没有固定工作,随军来到东兰。

县里得知情况后,主动以同工同酬的方式将何静安排到县广电局。后又以定向招聘的方式,解决编制问题。5年来,东兰安置随军家属7人,安置率100%。

“部队的事,再困难也要做好。在不违反纪律的前提下,特事特办,还要办好。”东兰县委书记黄贤昌说。东兰专门研究拿出93个公益性岗位安排复退军人再就业;先后培养重用专武干部24人,其中调整5名年纪偏大的乡镇武装部长到县城工作,4人直接提升正科级职务,选拔3名能力突出的地方干部和9名人武学院毕业生充实专武干部队伍,理顺专武干部的进出渠道。

“传统观念认为,穷县搞国防建设‘力不从心’。但我认为,有‘心’就有‘力’,只要发自心底地重视和支持到位,任何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该县县长徐迪克表示。

2011年以来,该县先后拿出8700多万元,集中解决东兰县武装部、武警东兰中队、武警东兰消防大队等3个驻军单位营地规模小、功能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全县14个乡镇武装部办公设施及村级民兵营设备,100%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纪念先辈,理所应当”

近百年过去了,用血肉浇筑的军民鱼水情没有淡去,反而愈发醇厚。双拥,在东兰深入人心、蔚然成风。2014年春节期间,该县东兰镇新烟村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感恩节”。节日源于2013年9月的纪念韦国清上将诞辰100周年活动。新烟村位于县城往将军故居的路上,活动期间,村民们连续两天自发拿出家里的糯米饭、红薯、板栗等土特产,供嘉宾免费品尝,并表演民俗,唱响山歌,场面让人动容。

村委主任莫羡林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纪念他们,理所应当。”

此次活动后,村民们决定,每年春节期间举办一次“感恩节”,缅怀先烈。

东兰人身上有红色基因,心中永远记着革命前辈。2008年以来,东兰投资5000万元,修缮东兰烈士陵园、魁星楼、列宁岩、韦拔群故居等基础设施;投资2.2亿元新建韦拔群纪念馆、壮乡英雄文化园;投资1500万元抢救保护零散烈士墓1629座,新建烈士纪念设施10处。如今这些纪念设施、教育基地、故居成为全县双拥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我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每年到东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外来人员达3万多人次,让参观者感受到东兰军民生死相依、共同抗敌、舍生取义的民族大无畏精神。

“暂时困难,相信政府”

今年6月份,隘洞镇纳乐村军属梁拼搏家房屋因雨跨塌。情急之下,梁拼搏打电话给正在部队服役的儿子梁叶,让他找有关部门反映。梁叶安慰父母:“这是天灾,只是暂时困难,要相信政府,政府一定会帮助解决的。”

该县民政局知悉情况后,及时妥善地帮助梁叶解决后顾之忧。随后,梁叶还写信回来,表示感谢。

东兰不折不扣将拥军优抚安置工作落在实处,2012年以来,共接收安置退伍军人255人,安置率达100%;发放官兵家庭困难补助金17万元;发放退伍义务兵自主就业补助金200多万元;优待义务兵家属370人,发放优待金93.44万元,优待面达100%;优待在乡老复员军人、“三属”、参战退役人员、残疾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等重点对象2.24万人次,发放抚恤及生活补助金1440万元,发放重点优抚对象5300人次,慰问金、物折合2215万元;为优抚对象缴纳医疗参保资金24万元,向优抚对象840人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58万元;下发451万元帮助全县410户困难的优抚对象进行危房维修或危房改造;为全县“两属”850户困难户交纳住房保险2.04万元。

政府不遗余力拥军优属,也激发了广大适龄青年入伍报效祖国的热情,“征兵难”在东兰不是“难题”。武篆镇巴学村黄甘,连续两年体检合格,但因手上有一处钢笔划痕,被视为有“纹身”而没有被征招。但黄甘不气妥,第三年又体检应征。为实现自己当兵保家卫国的夙愿,他在体检合格后,写信给驻守辽宁丹东的191旅政委,诉说原委,被破例特招。

东兰高标准向部队输送优质兵员,创造了连续34年无责任退兵的佳绩。2014年再次被自治区、广西军区表彰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驻地就是故乡”

“东兰镇巴康水库出现两处管涌!”2014年4月9日中午,该县武装部接到报告。

武警、消防官兵迅速出动。先是合力将一块重达350公斤的水泥石板放入泄水口,排除了第一处险情;接着打桩固堤,肩扛手抱投掷沙袋,排除第二处险情,确保周边3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驻东兰县部队把驻地当故乡,每次的抢险救灾、社会救援和结对帮困中,处处能见到官兵的身影,他们与灾民同呼吸共命运,帮助东兰百姓渡过难关,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密切了军民鱼水关系、血肉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来,驻县部队先后捐资58.6万元支援农业生产,捐款30多万元改善基础设施,捐款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组织官兵和民兵预备役、应急分队人员2.1万人次,为库区移民、山区群众修建村屯公路52条共247公里,解决了9万多群众的行路难题;参与建设农村沼气池20045个、地头水柜1823个,实施退耕还林1.22万亩。

广州军区、广西军区等上级部队首长共86批次500多人次到东兰指导工作、抗旱救灾;总政歌舞团到东兰进行慰问演出;驻澳门部队官兵捐资140多万元援建广西东兰希望小学,捐赠助学金15万元及校车1辆,并每年从东兰特招5名士兵到部队历练;红七军血脉部队——驻守辽宁丹东191旅代表团到东兰开展“红色寻根·赤诚回报”主题活动,捐资10万元援助弄英小学搬迁重建,破例特招85名东兰籍新兵到部队历练,并编成“拔群班”,促使东兰籍战士得到磨练成长;中国将军书画院举行书画作品慈善义卖会,将116万元善款用于援助东兰抗旱救灾。

“双拥也出生产力”

从种稻谷、玉米到而今种圣女果,武篆镇巴学村的村民们让亩产纯收入提高到了8000元以上。村民陈毅堂说:“自从有了‘红军路’,沟通了山里山外,发财门路多了。”

“红军路”是东兰以纪念韦拔群诞辰115周年为契机,修建的连接东兰武篆镇、韦拔群故居、韦拔群牺牲地、巴马西山乡的41公里公路。如今,它是老区人民的“致富路”。

近年来,东兰以双拥为载体,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起,每年配套1500万元实施“将军故里农村道路改善工程”,推动全县147个村在“十二五”期间全部通水泥路,乡村道路建设走在全区前列,造福8万多群众。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7328万元,同比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10.808亿元,同比增长12.2%、财政收入1.0199亿元,同比增长2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8元,同比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812元,同比增长9%。


军民携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换来了沉甸甸的荣誉:2015年1月,东兰县革命烈士陵园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文明优抚事业单位”;2001年以来,东兰县连续4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广西军区联合评为“双拥先进县”“双拥模范县”;连续8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平安建设先进县”;东兰县武装部先后被自治区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及模范单位”“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

耕耘国防事,收获太平年。行进在新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东兰县,必将把双拥之花浇灌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璀璨夺目!

(本版文字由东兰县委宣传部刘廷智供稿)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