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河池:鱼水情意浓 双拥硕果丰

2015-11-02 10:08:45来源:广西日报(南宁)
这里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是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

侯春萍 韦鹏雁

河池,是一块英雄的土地——

这里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是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

在革命战争年代,河池有3万多人参加红军、赤卫军和地方游击队,2000多人参加百色起义,1800多人参加长征,8300多人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涌现出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姜茂生、覃士冕、覃国翰7位开国将军。

红色基因,百年传承。一直以来,河池各级党政军紧紧围绕“坚持方向、丰富内容、拓宽领域、注重实效”的双拥工作思路,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为目标,拓展双拥工作领域,推动全市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

1 组织领导有力,双拥工作基础牢固

河池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细化考核措施,形成了军地党政牵头、部门密切配合、军民共同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局面。

河池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始终将创建“双拥模范城”视为党政军共同的最高政治任务与荣誉,把双拥工作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计划来统一部署,把双拥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和社会统筹统一解决,把部队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成效纳入责任目标统一考核,把专武干部和民兵干部纳入地方干部培养使用范畴统一管理。

坚持双拥工作特事特办,坚持每年召开一次以上议军会议,坚持领导干部每年听一次国防知识课、过一次军事日,坚持全市双拥重大活动主要领导亲自抓,坚持县、乡两级主要领导党管武装、双拥工作定期述职制度,有力促进双拥工作有效开展。

据统计,2012年以来,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市长何辛幸分别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7次、政府常务会议6次,召开议军会议8次。军分区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议15次,抓紧抓实创建“双拥模范城”工作。

2 抓发动重教育,全民拥军氛围浓厚

大化瑶族自治县退休职工、壮族大妈黄桂娥,21年来,坚持每年制作鞋垫送给入伍新兵,被部队官兵尊称为“兵妈妈”。

这样拥军的例子数不胜数。河池注重加强舆论引导,强化宣传教育,全力打造全民拥军的良好环境,有效激发全市军民共创双拥模范城的浓厚氛围。

依托全民教育平台。坚持把国防教育和双拥教育纳入干部教育计划、部队教育规划和学校教学计划。在开展“干部大培训”过程中,将国防和双拥教育列入主要内容,4年来累计开设12门课程共36个班,受训人员2880人次。全市各中小学开设国防和双拥教育课,每年高中新生入学军训普及率达到100%。

依托阵地教育平台。建立由党政军领导亲自挂帅、宣传部门牵头、驻军警部队及有关部门参加的双拥国防教育办公室、辅导中心共87个。共召开大小座谈会40多次,举办国防知识教育课28场,参加人员近4.5万人次。每年清明节,组织广大干部开展瞻仰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依托舆论宣传平台。在电视台、报纸、互联网开辟了双拥宣传专栏,大力宣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和双拥典型。

动真情办实事,全力为驻军解难题

3 在河池,说到拥军,不得不提陈勤一家。

陈勤一生沉浮,但拥军之情却从来没变。1983年第一次到军营拥军后,32年始终如一,哪怕在负债累累的时候。在最困难的时候,花每一分钱都要算计好,但拥军用的钱,妻子兰月清从来都是爽快给。90后的儿子陈方,从小耳濡目染,对部队也有特别感情,和父母走访慰问部队不下50次。

32年来,陈家拥军拿出的财物折合30多万元,物品有水果、体育用品、衣服、草皮、花卉、石头、电视机、冰箱……总之,部队和战士们需要什么就尽量送什么——

武警河池市支队教导队烧柴火,但难以采购,他们就四处帮找,不仅送上门还送上电锯。

武警河池市中队买菜不方便,他们送上三轮自行车;蒸箱坏了,二话不说,买来新的运走旧的……

陈勤说:“我们拥军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无条件支持部队。”他代表着河池人民拥军的境界——动真情,办实事。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各界群众积极主动为驻军官兵和优抚对象办实事、解难题——

加大投入。2010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4.3亿元,支持驻河池部队建设和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其中投入驻地部队建设资金达1.8亿元。

强化服务。组织了117家(其中市本级27家)单位和企业与驻军(警)部队签订了警民共建协议。建成市、县、乡三级“医疗优抚一站式服务系统”,覆盖全市156所医院、卫生院,有效解决优抚对象的看病就医问题,实现优抚对象医疗救助新突破。

优化政策。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及时、足额发放。2011-2014年,共发放各项抚恤费、定期生活补助费和春节优抚对象一次性生活补贴、慰问金共计4.5亿元;通过安排在公务员岗位和参公单位接收军队转业干部27人,通过安置工作、自谋职业、自主就业接收退役士兵2748人,安置率达100%。建立随军家属安置常态化机制,2011年以来安置就业81人,随军家属实现零待业。

4 视驻地为故乡,用情为地方办实事

6月14日,暴雨袭击大化瑶族自治县,一养殖场1.7万余头生猪被淹死,急需无害化处置。

向部队求援!危急时刻,地方党委、政府想到部队。一场军民配合处置攻坚战打响。

河池军分区率先行动,召开专题常委会,金城江区、都安和大化人武部在两个小时之内人员装备全部到位。

道路不通,机械无法进场,是处置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自治区政府领导和广西军区联系,得到了大力支持。

6月20日凌晨3时许,梧州预备役工兵团官兵们到达现场,清晨6时就投入了战斗。官兵们一往无前,丝毫不顾齐腰的污水、让人呕吐的恶臭,20日上午就架设了宽12米、长18米的动力门桥。

随后,经广西军区向广州军区协调,部队千里连夜驰援,196名官兵于21日凌晨抵达大化,同样没有休息,天一亮就投入战斗。官兵们将舟桥器材组合成多个水上平台,利用冲锋舟进行顶推、牵引,转移和打捞水面上的死猪,极大提升了效率。

与此同时,大化组织干部群众、专业打捞人员约500多人,开展处置工作。在部队搭建动力门桥后,及时调运挖掘机等大型设备进场,官兵们将死猪打捞上岸,地方工作人员立即着手深埋。

军民合心,奏响了胜利的凯歌,淹死的生猪得到了及时有效处置。在部队撤离时,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欢送,书写了一幅巨大的标语:“遇水搭桥工兵团救援显神威,军民鱼水大瑶山感恩子弟兵。”群众将饮料、鸡蛋等往军车里塞,官兵们则尽力往外推,场面让人动容。

最危险的地方,最困难的时刻,总能见到子弟兵的身影。一直以来,46个驻军单位把驻地当故乡,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参与地方抢险救灾,为推动河池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7月至今,河池共计发生洪涝30余次、森林火灾60余次,出动武警、消防、民兵80多万人次,成功为人民群众挽回财产上亿元。

5 显特色树品牌,双拥创建增添活力

在东兰县东兰镇新烟村,有一个特别的“感恩节”。节日源于2013年9月的纪念韦国清上将诞辰100周年活动。活动期间,村民们连续两天自发拿出家里的糯米饭、红薯、板栗等土特产,供嘉宾免费品尝。

活动后,村民们决定,每年春节期间举办一次“感恩节”。如今,已经成为河池双拥的一个品牌。

河池市充分利用红色革命老区这一特色资源,通过提升革命历史遗址、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场所功能,不断拓展双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大力营造红色氛围,开辟了以东兰县为中心的红水河红色旅游区,让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双拥品牌。

2010-2014年,筹集资金2.5亿元,建成河池革命纪念馆、壮乡英雄文化园、韦拔群纪念馆等9个革命纪念场馆。此外,加大将军故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11年以来,整合资金1.3亿元,对韦国清等将军及其他著名烈士家乡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造福群众近4万人。

8月21日,在东兰县长江镇板隆村,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和当地群众一起来到烈士牙苏民墓前,商量修缮工作。

牙苏民,东兰县长江镇集祥村人,1921年参加革命,1930年在带领赤卫军到隘洞侦察敌情时,遇伏牺牲,年仅35岁。

附近群众早就盼望着修缮好牙苏民烈士墓。这一次,要将烈士墓扩大到占地四亩左右的规模,了却了当地群众的一桩心愿。建设需要用地,村民们纷纷让出来,村民牙云扬说:“牙苏民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我们让出点土地是应该的。”

从2012年开始,河池在全市范围开展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按照尊重家属意愿和人性化迁移原则,根据“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调运、统一施工和明确时间、明确责任、明确对象”的要求,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该市投入“抢保”工程资金6683.3万元,累计完成迁移、修缮散葬烈士墓3675座,实现92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全部竣工,宜州、罗城、东兰、凤山、都安等5个县(市)在全区率先实现乡乡有烈士纪念设施,零散烈士墓修缮工作走在广西前列,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促进当地军民关系的融合发展。

6 建机制成常态,军地共建成效显著

2011年以前,宜州市福龙乡弄桑村是个不折不扣的穷村。过去4年里,弄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池军分区协调筹措530万元修建了13条56公里屯级路,争取到420万元对285户危房进行改造;协调近100万元建设一批人饮工程,还修建9个灯光篮球场、13个凉亭,种植核桃820亩。

部队为何对弄桑村如此厚爱?时间回到2011年4月13日16时40分——广空航空兵某团飞行员徐守太在训练时突遇特情跳伞。

“不好,出事了。”弄桑村龙晓屯农民兰绍金等发现情况后,撒腿就往山上飞奔,朝飞行员可能坠落的地方跑去。

没有任何命令,没有任何动员,几乎同一时刻,兰彩植、蓝恒华、兰柏等其他14位村民一起向山上飞奔。

在一个小松林里,村民们找到身负重伤的飞行员。兰绍金用生硬的普通话说:“兄弟,你莫怕,我是好人,是来救你的。”他采来大叶紫苏捣碎,贴敷在飞行员伤口上。村民们向110、120报警,向上级汇报情况请求支援。

村民们砍下两棵碗口般大小的松树,割下伞绳、垫上伞衣,做成简易担架。15位村民分工合作:3名妇女拿着柴刀在前方开路,8个汉子轮流抬担架,其他4人扛着伞包殿后,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的征途。

降落地点距山脚垂直高度达300多米,羊肠小道山石林立、狭窄陡峭、荆棘丛生,村民们手托肩扛、越沟过坎……30多分钟后,终于艰难地把担架抬到山脚下。一位年逾七旬的村民看到后十分感慨:仿佛当年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打仗的情景。

当地党委、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不惜一切代价救助飞行员。“是人民救了我们的战友。”从此以后,弄桑村就成了河池军分区的扶贫联系点,官兵们想尽办法扶持。弄桑村成了军民共建的典范。

近年来,河池市紧紧围绕三个目标,落实好三项制度,力促军地共建取得新成效——

围绕维护军政军民团结的目标,落实好军地联系和走访慰问制度。河池市委、市政府组织好“军事日”活动和重大节假日军地走访慰问活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共谋创建大计。

围绕发展生产力和提高战斗力的目标,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制度。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为驻地部队解决难题,驻河池部队把驻地当故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参与地方抢险救灾,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多作贡献。

围绕军地共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目标,落实军民共建制度。4年来,全市共有18个单位被评为自治区级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