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中山军民携手续写双拥新华章

2015-10-23 14:17:09来源:中山日报
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中山市的双拥工作具有一脉相承的传统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

驻中山部队深入开展敬老爱老活动。

\

每年均有退役士兵回中山报到,中山积极做好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

\

第二炮兵中山休养院为共建单位南区马安村老人送去55寸LED 电视。

\

中山边防到共建学校开展军事教育。

鱼水情深赢佳话,伟人故里美名扬。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中山市的双拥工作具有一脉相承的传统和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我市六次荣获“广东省双拥模范城”、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的和谐画卷已经成为岐江河畔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山军民珍惜荣誉,携手共进,全力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用实际行动续写双拥新华章。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中山市双拥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果,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

强化组织领导。中山市建立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任组长,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熊高华、副市长杨文龙和中山军分区司令员吴炳钿担任副组长,25个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中山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以上会议,互通情况,交换意见,研究解决双拥工作有关事项和问题。各镇区相应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全市形成了党政军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和整体合力。军地领导坚持互访,一起研究部署双拥工作、一起参加各项双拥活动、一起为驻军和优抚对象排忧解难、一起处理双拥工作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每年亲自带队慰问部队和复退军人,亲自出面为部队官兵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此外,双拥工作还被纳入党政军重要议事日程、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党委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干部政绩考核范围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来抓。

完善法制保障。近年来,军地双方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先后制定和修订了 《中山市拥军优属实施办法》、《中山市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安置办法》、《中山市实施〈广东省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细则》、《中山市贯彻国防教育法实施细则》、《中山市军警干部子女入学入幼优待办法》、《驻中山市军警部队拥政爱民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保证了双拥工作的有效落实和持续发展。

周密部署备战。中山市争创第十届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行动。早在2014年10月,就率先召开了全市创建第十届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在会上明确提出了争创 “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的目标,并对创建工作进行充分动员部署。各镇区、各军(警)部队、社会各界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照创建办法和创建标准,扎实落实各项双拥工作任务,形成了军民同心、共同创建的良好局面。为确保各项部署落实到位,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率领相关部门对军地各单位、各镇区进行多次督促检查和预先模拟检查,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各项考评指标达到要求。
政策待遇落实到位

目前,全市有各类优抚对象超过3.5万人,其中,享受抚恤补助对象8000多人。中山市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项举措,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落实生活待遇。2004年起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根据市经济发展状况每年调整一次,呈现出补助标准高、增长快的特点,确保了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为落实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再次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增长幅度为8.6%。1至9月,共向全市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金2678万元。

实施危房改造。对于中山户籍的优抚对象来说,住房上的保障可谓十分到位。2008年该市制定了优抚对象住房改造工作方案,从2009年开始,采取市、镇出资的方式,对优抚对象居住茅草房、危房等进行改造。截至2014年底,累计为928户优抚对象进行了危房改造,建房总投入6854万元,较好地解决了优抚对象的住房难问题。今年4 月起,又全面启动2015年度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工程,全市计划投入1188万元为134户优抚对象改造危房。另外,根据中山市城区政府公租房优惠政策,重点优抚对象租住城区政府公租房,凭《中山市优抚对象优待证》还可享受租金全免的优惠政策。

提供医疗保障。中山市明确落实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的具体措施,将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优抚对象享受补助减免等优惠优待,并通过组织“爱心献功臣”送医送药、集中疗养和健康检查等活动,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为方便优抚对象看病就医,从2011年1月1日起,重点优抚对象医疗救助实行“一站式”结算,使他们在定点医院就可完成所有优待优惠和补助的结算手续。今年1至9月,755人次重点优抚对象通过“一站式”结算获得补助65.8万元。8月1日起,还将部分重点优抚对象住院医疗补助比例由原来的30%-55% 提高至 45%-70%。

安置工作到位。除了在生活、住房、医疗上得到保障外,受到妥善安置无疑是中山退役士兵们最值得骄傲的地方。2014年,我市全面推行退役士兵安置城乡一体化,城镇和农村退役士兵统一按照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发放一次性安置补助金。为提升退役士兵就业能力,2011年12月我市出台《中山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对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进行补助,最高每人每年补助8000元。2012年以来,已累计补助655人次,支出培训资金270万元。

拥政爱民成果丰硕

人民军队爱人民。驻中山部队视中山为第二故乡,视驻地人民如父母,按照中山市委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战略部署,积极支援中山市经济社会建设。他们在完成战备训练、科研、国防施工、执勤等任务的同时,还结合自身实际,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部队的身影,涌现出一大批拥政爱民先进典型。

参与抢险救援。中山驻军主动承担地方抢险救援任务,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制订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各种日常救灾演练活动。遇到各种急难险重任务时,驻地部队、预备役部队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战斗在第一线,救援群众,抢救物资。4年来,军警部队共出动官兵45000余人次,车辆机械8800多台次,投入劳动日400多个,挽回经济损失9000余万元,有效地保护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给力善治中山。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战略部署,驻军官兵积极参加全民修身行动、慈善万人行捐款、扶贫助困、义务献血、美化净化环境等活动,为中山创建更文明城市、建设更和谐善治城市添砖加瓦。驻地部队团以上干部每人均资助了一名以上贫困学生,4年来,共资助贫困学生272名,扶贫帮困360多万元,军训学生8万多人,植树9万余棵。二炮中山休养院累计出资10多万元,为南区马安村修村路,建村民活动广场和农贸市场,并照顾村困难老人,支助村里失学儿童上学,为村里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该院还与火炬区海滨行政村结对,签订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议,率先成为中山帮扶创建平安村的典范。

维护社会稳定。驻军警单位还参与我市治安管理工作和重大活动保卫工作,协助地方开展治安管理工作和重大活动保卫工作,军地共同开展公安涉黑、涉恐清查行动和信访维稳工作,全力维护中山社会稳定大局。每逢重大活动、社会治安专项整治,驻军和武警部队均派出官兵配合公安部门巡逻执勤和值班,共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600多名,为中山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安全卫士作用。

中山市南朗镇大茅岛 (俗称麻风岛)位于珠江口水域,岛上的大茅医院住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收治的麻风病康复者56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中山边防支队官兵经常带着水果、食用油、蔬菜等慰问品,前往岛上看望老人。为了更好地服务和照顾好这些老人,中山边防支队南朗所与位于南朗镇的市大茅医院共建,并在大茅岛建立全市首个海岛警务室——大茅岛警务室,延伸警务工作的触角,为大茅岛提供安全保障。

拥军工作创新发展

完整、周到、细致、体贴——这是中山市老战士联谊会会长冯永这位94岁高龄老战士对我市拥军优属工作的评价和赞许。在发扬拥军优属优良传统的同时,中山创新双拥工作方式,力求为优抚对象、驻地部队等提供更贴心周到的服务。4年来,共投入资金3.5亿元支持驻军警部队建设,组织慰问部队110多次,慰问金达1000多万元。市财政除安排正常双拥资金预算项目外,还专设200万元拥军优属保障资金专户。

创新拥军方式。推进社区拥军、行业拥军、智力拥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搭台、社会唱戏、军地联动、全民参与”的“大双拥”工作新格局。市各有关单位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拥军、文化拥军和健康拥军等活动。4年来,各客运站、客运码头、医院、银行等按照要求设置了现役军人和优抚对象优先窗口1000多个;大中学校共建立科技拥军培训基地7个,赠送部队电脑等科技设备120套,帮助部队科技攻关4项;卫生部门减免驻军警部队官兵体检费用200多万元;市图书馆成立“流动图书服务站”,每季度为驻军警部队无偿送去图书和期刊,累计借阅册次逾8万次,赠送部队科技图书3200多册;市第一中学每年帮助部队官兵进行文化辅导,为官兵辅导课时4千余节;广大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致富不忘拥军,全市个体户、私营企业会员为拥军优属募集捐款及各类慰问品价值超过200万元。

搭建参与平台。今年1月29日,为充分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拥军工作,我市成立由53个热心爱国拥军事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代表组成的中山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阮柏禧说“其实现在想要为拥军优属工作出一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不在少数,只是之前他们并没有找到适合的平台去施展。如今中山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成立了,希望能为社会各界参与拥军工作提供便利。我们将会通过全体会员的奋发努力,组织社会各界爱国拥军人士,多开展接地气、有实效的拥军活动,努力开创社会化拥军新局面。”

引进社工服务。为维护涉军群体的整体稳定,我市建立社工服务优抚对象机制,由政府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为优抚对象建立档案,加强管理服务。社工定期电访、走访优抚对象,并将历年优抚对象信访积案进行归口分类,开展个案预测、分析和评估,进行深入调查,围绕政策解释、心理疏导、帮扶解困、个案跟进以及调查分析评估等,为优抚对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至今年9月,社工协助接访1183批次,建立档案476份,入户访谈65次,基层回访47次,个案跟进23个,结案19个。

坚持慰问帮扶。每年春节及八一前后,中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组成拥军优属慰问团前往各驻地部队以及部分优抚对象家中,向他们送上节日的祝福和慰问金。为进一步帮助存在“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的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市民政局建立帮扶困难优抚对象制度,2003年起,该局党员干部每逢春节和八一前夕均开展干部职工走访部分困难优抚对象活动,13年来,累计走访优抚对象1611户次。

■声音

今年63岁家住五桂山长命水村的张伟基就是其中一户帮扶对象。作为60周岁以上的农村籍退役士兵,张伟基说:“以前我们农村籍退役士兵是没有补助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关心我们,给予我们发放老年生活补助,虽然数额不多,但是已经很满足了。市民政局、五桂山街道办过年过节时还上门慰问我,帮助我和我的家人解决各种困难,我感觉很温暖。我以前在部队卫生队工作,现在常给村民看病,就当是回馈社会对我的关爱吧。”

军民共建鱼水情深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中山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各军地单位结合实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育,双拥共建工作成为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局面的有力抓手。

共建机制完善。全市现有军警民共建点107个,其中,与非公经济组织共建点24个,与新社会组织共建点7个。各共建点都有共建公约、共建计划,大部分共建点每月有共建活动,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现代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军地双方还将共建活动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保存起来,通过分析总结,不断完善共建机制。中山消防支队一中队和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共建20多年,武警中山支队和中山一中共建20年,活动从未间断。

军民深度融合。中山军地在共建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走好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不断促进部队和地方的互助发展。借助个协、私协的拥军平台,中山驻军已与10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市科技装备动员办公室实施“军民两用”领域科技支撑计划,组建了第三批定点单位,强化了科技装备制造、军事后勤保障、国防信息化等动员资源,增强了国防动员能力和平战转换能力,促进了军民科技融合和技术互动。二炮中山休养院与广东明阳电器集团公司共建以来,为企业新员工进行培训,定期举办文艺联欢等活动。武警中山支队和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以来,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每年为武警中山市支队举办技能培训班,先后有160余人参加学习培训,40余人获得专业技能证书,有7名战士考取了武警部队院校,有11名战士退伍后被华帝录用。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武警支队从共建之日起,就没有停止对华帝公司员工的国防教育、法律知识辅导,党务知识和业务的辅导培训,以及对保安人员进行军事训练,派出优秀教官到华帝军训员工650多人,还协助华帝在园区内建立了文化长廊。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