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实绩与实力比头衔和名分更重要

2015-10-15 14:52:48来源:中国网·双拥中国
近日,伴随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药学奖的热门新闻,“三无科学家”“评价体制”等也成为网上热词。

中国网·双拥中国讯 近日,伴随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药学奖的热门新闻,“三无科学家”“评价体制”等也成为网上热词。笔者无意为屠呦呦未能获得院士头衔喊冤叫屈,也无意为现行的院士评价体制妄加评论。但从屠呦呦获诺奖以及现行评职评优实际,不得不生发感慨:实绩与实力比头衔和名分更重要。

根据媒体披露,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院士头衔,但他在青蒿素研究上的突出成就赢得国际公认并因此获得诺奖,这本身说明,在科学领域,头衔和名分都是浮云,实际的研究能力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才是王道。

较之屠呦呦获诺奖,她的“三无”科学家身份更加耐人寻味。媒体对此披露了原因——因为文革历史条件所致,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而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人民网文章,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不管在会议上还是个别谈话,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显然,这样的性格,怎能迎合领导和评委?倒不是说这样的性格和处世方式就一定好,但作为一个潜心研究学术的科学家,不研究人际关系,不懂得人情世故无可厚非。如果因为这样的“不成熟”、“不练达”而必须走弯路、受损失,必须为之付出代价,则不仅是屠呦呦类科技精英的悲哀,更是学术界的悲哀。

当然,屠呦呦等是“人中之人、盐中之盐”,是高山之巅、宝塔之尖,与芸芸众生相去遥远,言及他们显得不接地气。不妨回到最广阔的基层现实,审视一下那些与我们挨的很近、为数众多的精英却“三无”人员的不平遭遇。

在基层基本形成规律,每每遇到评职评优,首先就是校长、院长或班子成员优先享用,不管他是不是在一线岗位实打实地工作,也不管他是不是在某个科研项目上实打实地做出了贡献,反正,只要有好处,只要涉及名和利,他们得一个不落,好处占尽了再轮到别人。其次,一些员工工于心计、善耍手段、能量很大,近能取悦领导、远能搞定评委,还能拉得选票,这类人即使业务能力平平、工作实绩般般,却总能在“僧多粥少”甚至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竞争激烈的评职称、评骨干、评“最美”、评“最优”等各种名号的评选中稳稳胜出,让那些无关系、无人脉、无勾兑的货真价实的优秀者旁落败北。如此评选,如何叫人信服,如何不让人寒心,如何给人以正确导向?事实上,不少“三有”“多能”占尽风光者不仅得不到公认颇受微词,而且无法产生与其头衔相匹配的正向功能,他们往往职称高、水平低,头衔大、能力小,做不了领军人物、扛不起引领大旗。基层单位评职评优的行政化、利益化倾向普遍是不争的事实,评价体制改革早该摆上议事日程了。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奖,不仅给我们一个天大的惊喜,更让我们反思现行的评职选优评价体制的弊端。只有把评价体制这个“总开关”“风向标”问题切实解决好,才能从基层开始,一层一层向诺奖之路、宝塔之尖输送更多的顶级人才。(王生伟)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