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苍溪: 四点着力破四难 精准扶贫奔小康

2015-10-15 14:21:51来源:中国网·双拥中国
有效破解扶贫开发中谁来带领、无钱攻坚、增收乏力、动力不足的问题,实现精准扶贫和区域扶贫有机结合、高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山区县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中国网讯:近年来,苍溪县坚持以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等问题为导向,从人才保障、资金筹措、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等方面着力,有效破解扶贫开发中谁来带领、无钱攻坚、增收乏力、动力不足的问题,实现精准扶贫和区域扶贫有机结合、高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山区县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7.4万人减少到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9%,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在全省42个秦巴片区县中排位第1名。

一、把支撑点放在人才保障上,破解谁来带领难题。始终把人才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保障,多措并举招人才、引人才、聚人才、育人才,为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一是广招创业人才。充分依托商会以商招商,组建招商小分队“走出去”招商,举办旅外企业家联合会等方式“请进来”招商,开设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网上”招商,动员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反哺家乡。目前成功招引747名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其中优秀农民工423人、成功人士94人、优秀大学生89人。二是实引干部人才。通过动员外出年轻务工人员返任、本地创业经商人员选任、优秀大学生村官聘任等办法,既解决了贫困村“两委”人难选、难选人问题,又解决了贫困村无致富带头人问题。近三年我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当村支书、村委会主任达360余人,大专以上回乡任职120余人。三是集聚帮扶人才。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214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4300多名党员干部成立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每个乡镇抽派2名以上专职干部具体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形成强大的帮扶合力。四是培育本土人才。选派126名党员干部到市县乡挂职锻炼、到先进村跟班实践。实施“现代农业产业人才支撑计划”,遴选30多名农技专业人才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培育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目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达1.5万人,分布于猕猴桃种植、畜禽养殖等领域。

二、把切入点放在资金筹措上,破解无钱攻坚难题。始终把资金作为扶贫攻坚的核心,不断拓宽筹集渠道,多元化加大投入力度,有效解决扶贫攻坚资金瓶颈问题。一是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的原则和每个贫困村不低于200万元的标准,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引子”,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用于扶贫开发。近三年成功争取专项扶贫资金达1.4亿元,今年已整合涉农资金5614万元用于50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整合涉农资金1.2亿元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加大社会资金帮扶力度。积极做好省级单位定点扶贫协调工作,争取到位帮扶资金1800余万元。常态开展“千名成功人士资助千名贫困学生”“千名爱心企业家帮扶千户贫困家庭”等社会公益活动,成立全市首个扶贫开发协会,动员各社会团体、企业累计捐助扶贫资金2000余万元。三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成立31个“益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积极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延伸服务链条。去年以来,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资金达1亿元以上。四是加大建设资金自筹力度。认真落实“一事一议”“以奖代补”“民办公助”政策,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群众自筹资金达6200余万元。同时,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今年业主计划投资达7.6亿元。

三、把落脚点放在产业发展上,破解增收乏力难题。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扶贫攻坚的最终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培育和扶持。一是狠抓现代园区建设促进增收。创新推行“1+X”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模式,在每年建设1个万亩园区基础上,带动贫困村发展千亩百亩小园区,引导企业以租赁、合作、股份等经营形式参与园区产业发展中来,既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又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已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4个、千亩现代农业园区59个,共培育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经营主体1230个,带动543户贫困户直接参与生产经营、2427户贫困户从事生产经营。二是狠抓骨干产业培育带动增收。依托苍溪本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引导群众重点发展“1+3”(猕猴桃和苍溪梨、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努力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好势头。今年已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55万亩,新发展猕猴桃产业基地2.48万亩,新植雪梨2万亩、核桃1万亩、珍稀林8000亩;出栏生猪53.3万头、土鸡340.9万只,肉兔36.7万只。三是狠抓就业创业推进增收。强力推进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积极提供政策扶持、信息共享、项目推介、营销拓展等创业平台服务,全方位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复转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目前,返乡人员实施创业项目249个。其中,黄猫乡外出成功人士罗洪回乡投资1亿元,建成现代农业观光园,帮助146户贫困农户建起了增收致富产业园。雍河乡务工村民杨敏回乡带领80多户村民种植天麻等中药材,今年将实现产值400万元。白驿镇大学生李君在岫云村探索开展“远山结亲·以购代帮”行动,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个村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被《人民日报》《四川日报》专题报道。

四、把关键点放在机制创新上,破解动力不足难题。始终把机制创新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加大统筹、协调和改革力度,持续增强扶贫开发工作动力。一是创新责任清单机制。建立扶贫攻坚“县统筹、乡镇主抓、部门联动”的责任管理体制,压实扶贫攻坚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对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下达减贫任务,强化扶贫攻坚过程管理,实行月初定单、月底评单、次月晒单,每季度督查通报工作进度。建立“乡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工作推进机制,制定扶贫攻坚项目台账,完成一项销号一项,乡镇党委政府、县级部门每年向县委和县政府专题报告扶贫攻坚情况。二是创新扶贫帮带机制。推行1个贫困村+1名联系领导+1个帮扶单位+1个驻村工作队+1名驻村干部“五个一”制度,组织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明确每户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强化驻村工作队驻村管理工作,驻村干部每期任届两年,到期可以轮换;驻村工作队要常年驻村,包干完成脱贫任务,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工作队就不撤出。探索建立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园区带周边、能人带弱户等扶贫带动制度,切实带动贫困户脱贫、助推贫困村发展。三是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建立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竞争分配、专家评审、施工企业随机抽取等6项制度,组建项目实施、民主理财、质量监督小组,群众参与物资采购、质量监督、工程结算等全过程,确保每一份支农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四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积极探索保底分红、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分配形式,带动农民参与经营、获得收益。积极推行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将财政投入资金形成资产量化核算、打包作股,在分配中优先向精准识别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配股,并按一定比例倾斜照顾,让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黄绍刚)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