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阅兵场上的“和声”之美

2015-10-12 09:06:56来源:解放军报
王和声,他以音乐的名义,绽放光彩,让世界通过音乐认识中国。

\

王和声(右三)和他的创作团队作者提供

王和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主任,他二十七八岁创作的歌曲《草原夜色美》被誉为“中国的小夜曲”;他为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创作的颁奖仪式入场曲《成功之路》在国内重大赛事等场合演奏达770多次;他还先后创作了香港、澳门回归仪式的号角曲、致敬曲,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曲,纪念南京死难同胞国家公祭仪式音乐、和平献曲等仪式音乐。 王和声,他以音乐的名义,绽放光彩,让世界通过音乐认识中国。

就是这样一位名声显赫的音乐家,一位年近60的文艺工作者,却始终保持着对军乐艺术的热爱和创作激情,保持着那种由使命感和荣誉感而带来的旺盛斗志。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9·3阅兵”准备工作中,王和声带领创作室担负全部阅兵曲的创编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风格要新。这压力山般巨大,毕竟他已年近花甲,不同于年轻人。王和声老师没有二话,带领几名作曲家,连续几个月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反复修改打磨,多次推倒重来,有的作品易稿十几次。

在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过程中,他与每一段旋律周旋,与每一个音符较量,与每一支经典音乐亲密接触。在音乐编配中,他大胆进行交响化与仪式感的有益尝试,注重铜管的浑厚与和声张力的有机结合。在部分军乐与合唱队配合的曲目中,则在突出合唱又最大限度发挥军乐优势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有时为了试听创作效果,他走出创作室,走向旷野,星光日月看得见,脚下的厚土能感知。这样的夜晚,常常灵光闪现。最后,整个阅兵过程共演奏30首乐曲,他独自创作的就有6首。

王和声说:“我是中国的作曲家,国家和军人的属性、军乐团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创作理念必须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就需要有厚重而扎实的技术武装它,才能达到民族性、群众性、世界性的完美统一。我的音乐首先是给老百姓听的,可听性就是群众性、民族性;可品性就是时代性、融合性;可传性就是记忆的经典性。中国的管乐要有担当,要走在时代的前列。”

2014年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王和声曾把《在太行山上》作为这首仪式音乐的主题动机进行创作并取得成功。今年“9·3阅兵”,他在为合唱《在太行山上》编配军乐时,再次把自己饱满的情感融入乐曲中,写出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时生离死别的凄苦、伤感和无奈,但写到“敌人在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时,又那么坚决、果敢、欢快、豪迈。

8月19日晚,王和声突然接到领导电话,需要他用最快的速度把合唱曲《游击队之歌》的乐谱创作出来。而且要在23号的预演中演奏和演唱。王和声毫不推辞,立刻赶到办公室,等着此曲的合唱谱的方案传过来。因为导演组要进行反复论证,第二天即20号上午9点钟他才拿到定稿的合唱谱,此时他早已进入临战状态,就像一个上足了弦的钟摆,只用了3个小时,曲子已经编好。如此短平快,在王和声的创作生涯中,也可以说是历史之最了。他用最快的速度把乐谱传到了阅兵训练基地,乐队又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背谱、合练和与合唱团的合成排练,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这一光荣任务。大家都说,王老师编创的《游击队之歌》简洁、好听、好背,效果非常好!

我问王和声:“快60岁的人,何以能如此‘拼命三郎’一般?”王和声没有直接回答,他说我给你们讲一段往事吧。

1970年的冬天,解放军军乐团、驻疆某部骑兵团、驻四川某部等共五家部队来河南伊川县招兵,并不懂乐器的他,被几家部队同时看中,新疆骑兵团最先给他发了军装,此时军乐团的接兵干部正在洛阳忙碌,听说此事,连夜赶回县里跟武装部交涉,找新疆军区交涉,硬是把他“抢”到了军乐团。那年,他还不满16岁,啥也不会。但老师们说他有音乐天赋和灵性,硬是把他这啥也不会的小战士,培养成今天写下一大堆作品的作曲家。“常言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在军乐团受领这么大的任务,我能不拼吗?”这就是王和声的真实想法。

王和声的座右铭是:“做人要有父母心,作曲要有英雄气。”这次把《砺兵》搬上阅兵场,可谓是导演组别具匠心的设计。《砺兵》是王和声的原创作品,在2014年第10届全军文艺汇演中荣获器乐创作类一等奖。这是一首结构庞大的大型室内管乐交响乐曲,本身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此番拿到广场上来演奏,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甚至有些冒险。但命令就是号令,王和声没有犹豫和彷徨,反复构想,精心编排。在保留了此作品固有的精彩乐思的同时,在音乐上又有了不少的立意和创新,整个作品富有张力、一气呵成,把当下全军将士气势如虹的练兵热潮立体而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犹如一幅气吞山河的画卷,使人过目不忘。

联合军乐团副团长兼总指挥张海峰告诉我,演奏《砺兵》时,还第一次用上了口号,军乐战士喊起口号,气势如虹,特别有时代感。他说:“我指挥乐队奏响这支乐曲,就是要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新时期我军将士在强军路上大步行走的崭新风貌和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 是啊,激越的小号号角和打击乐骤然响起,木管长时间密集的高音区颤音像海浪般涌来,雄浑的长号主题和坚石般的低音喷薄欲出,太震撼了!

大阅兵预演那天晚上,王和声坐在乐队身后静静地听。他小声告诉我,哪些是他的作品,哪些是军乐团年轻作曲家郭思达等人的作品。我不懂音乐,但能领略到这千人军乐团和千人合唱团的和声之美。这大美之中,当然也有着王和声老师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独特之美。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