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深度融合促发展 鹭岛盛开双拥花

2015-09-29 09:34:58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是经济特区,是宜居城市,是旅游城市。这也是一座写满传奇的前沿城市,是一座支前模范辈出的英雄城市,是一座军民鱼水情深的双拥城市。

本报记者 蔡镇金 通讯员 李玉辉 许天福 陈高峰

厦门,是经济特区,是宜居城市,是旅游城市。这也是一座写满传奇的前沿城市,是一座支前模范辈出的英雄城市,是一座军民鱼水情深的双拥城市。

近4年来,厦门以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和省级双拥模范城满堂红“三连冠”为新起点,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确立的双拥工作“十个好传统”,着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开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厦门双拥工作备受肯定

2014年1月2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和时任第31集团军政委姜勇,受邀出席全国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王蒙徽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惟一代表作典型发言,介绍我市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做法和体会,受到与会同志的赞誉。

今年5月,和新华社分别刊发我市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经验做法,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益,受到军委首长和南京军区、福建省军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我市党政军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王蒙徽反复强调,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努力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做深入。市长裴金佳要求各级倍加珍惜军民共创的双拥成果,不断提升双拥工作新水平。分管副书记、副市长和驻军部队领导认真负责,积极推动双拥创模工作。

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

我市构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长效机制“九个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依托科学规范的机制体系,我市近4年来协调解决120多个涉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问题,再如经济建设兼顾军事需求体系,则保证了我市人防工程面积达到人均1.89平方米,居全国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构建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工程体系。今年市政府、国防科大、中国电子信息集团三方共建“厦门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和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园,目前已生成系列合作项目30个、总投资120亿元。

着力破解双拥重难点问题

在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中,我市积极探索新办法,先后制定57项地方性法规政策,为推进双拥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

我市年年超额完成征兵任务,大专以上学历兵员的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50%以上,实现连续31年无责任性退兵。

我市建立了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金制度,适时提高补助标准。退役军人的安置办法得到民政部、省民政厅和南京军区的肯定。

积极为部队强军建设服务

驻厦部队官兵是特区的保卫者和建设者,是厦门“荣誉市民”,我市认真落实拥军优属政策,努力为部队办实事做好事,让特区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官兵和优抚对象。

我市每年向官兵、军属发放各类补助补贴、办实事经费和慰问金。在完善重点优抚对象抚恤金自然增长机制的同时,建立优抚对象临时困难救助、医疗保障、社会优待等工作机制。

我市持续提升科技拥军水平,发挥特区科技和人才优势,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帮助部队开展技术研发、装备改进和人才培养,将驻军30个科研项目列入市科技发展计划,其中5000吨级可潜式滚装码头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市还建立军地法律援助衔接工作机制,成立维军合议庭、军人法律服务站,为军人军属提供法律服务,及时妥善处理官兵涉法问题。

情洒第二故乡 共建美丽厦门

近年来,驻厦部队牢记宗旨使命,积极融入地方建设大局,大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为经济特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经济建设中,近年来,驻厦部队出动兵力20多万人次、机械车辆2万多台次,支援厦门城市交通、工业园区等30余个重点工程建设。

在厦门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文明城市“四连冠”和“平安厦门”等活动中,到处是驻厦部队官兵积极的身影。全市621对军民共建单位有85%以上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单位。

在抗击台风等重大抢险救援行动中,驻厦部队官兵一直冲在最前面,一次次守护着厦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生态保护中,驻厦部队近年来参加地方植树造林新增绿化面积25万亩,种植各种树木70余万株,有57个营区被评为“绿色军营”。

近年来,驻厦各部队把“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作为新时期双拥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创新点,积极参与“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