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伍新兵到中国好人——
刘卫国:一生军魂的庄严呵护
中国网·双拥中国讯 “脱下军装,我仍是个军人,永远用军人情怀,尽己所能回报社会,努力使他人幸福,争做拥军优属模范。这是我的理想与追求。”当记者得知刘卫国将以扬州唯一中国好人的身份,应邀参加9月29日江苏省全国道德模范现场交流,再次对其采访时,刘卫国如此说。
2015年6月,37岁的刘卫国荣登中国好人榜,被中央文明办表彰为中国好人。退伍10多年来,他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在艰苦创业的同时,胸怀家国,用50多万爱心善款善物回报社会,一路不易走来,一路呵护崇高的军魂。
弃笔从戎,炼就崇高人格
刘卫国从小在盐城东台长大。爷爷是新四军伤残军人,也是位正直可爱的老军人,从小在爷爷的熏陶下,他就有了参军当“英雄”的梦。1996年底他应召参军入伍,幸运地被分配到“塔山守备英雄团”,所在的连队也正好是英雄连队——“任常伦连”。从这时起,他便立志上进,在部队好好锤炼自己。入伍第二年,他不但光荣入党,而且在军事集训中荣立三等功,后来又在架设部队光缆中,再立三等功。
1998年7月,刘卫国所在部队开赴湖北荆江大坝抗洪抢险。身为班长的刘卫国带领一个班,负责巡视。7月28日深夜11点多钟,在战友们疲惫欲睡的时候,刘卫国发现堤坝有一处管涌,立即抱着一个沙袋,纵身跳了下去,用身体和沙袋堵住了缺口。当时江水夹带着泥沙喷涌而出,如不当机立断排除这一险情,后果将相当严重。在连队指导员等战友的配合下,短短25分钟内,大家共投下200多个沙包,堵住了管涌,排除了重大险情,刘卫国因此荣获二等战功。他跟抗洪烈士李向群同属一个团队,后来又被命名为“学雷锋学李向群标兵”。
2001年,刘卫国复员回到地方后,根据国家规定,二等功臣可以享受政府安排工作,但他把就业岗位让给了别人。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做出这种高尚的选择呢?刘卫国如是回答记者:“我们东台老家有祖传看牙的传统,我叔叔就是牙科医生。我在部队也当过卫生员,有这方面的技术,觉得自己有能力开个口腔门诊,能养活自己,因此,就把安排工作的机会让给别人了,自己主动到扬州泰安镇创业。”
艰苦创业,谱写多少爱心义举
回首刘卫国的奉献历程,其实从他转业主动把政府安排工作的机会让给他人时,就应该不难想像他后来源源不断的爱心义举。
2002年,刘卫国到扬州泰安镇,用3000元现金起家,创办“军人卫国口腔保健”。他以“诚实守信”为原则,真诚对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尽管创业很艰难,刘卫国的口腔保健还是渐有起色,逐渐发展壮大。他在同行业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甚至被百姓誉为“最美乡村牙医”。后来,他把“军人卫国口腔保健”更名为“洁丽特口腔门诊”,并且在杭集、邵伯开起了连锁店,同时开办了香港誉肤堂疤痕修复中心邵伯店。
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刘卫国没有忘记自己的军人身份和曾经获得过的军功章,想起自己慈祥可爱的爷爷,他把人生第一次公益行动投向了泰安敬老院。2003年重阳节这天,他带上慰问金、慰问品到泰安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并免费给他们看牙护牙,进行口腔保洁,给敬老院老人送来了温暖的快乐。看到一张张沧桑的脸露出的纯朴、可爱的笑容,刘卫国感到做好事的快乐和满足,从此,他投身慈善事业便一发不可收拾。
扬州市杭集镇有6位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总是因为牙齿松动脱落而茶饭不香、消化不良,加之年老体弱怕出门、怕花钱,即便牙痛发作也是忍着。刘卫国获悉后,每月都腾出一两天时间登门义诊。他把义务口腔护理列入拥军优属的“硬性规定”,把“定期为老英雄义诊”作为员工考核指标。送慰问品、看牙病、陪聊天,这是刘卫国登门慰问老兵的三部曲。在杭集镇新联村,82岁的老兵唐存福拿着锄头在小菜园里忙活。“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就硬朗,可得感谢你啊!”他拉着刘卫国到客厅坐下,拿出了自己年轻时在井冈山和鸭绿江边拍摄的军装照,捋起裤管露出炮弹留下的伤疤,激情回忆起当年朝鲜战场上的战斗故事。刘卫国总爱跟老英雄们聊天,听老人们讲述当年浴血奋战的英勇往事。他说,老人晚年寂寞,需要倾诉,从他们的故事里总能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也是鞭策自己“日子好过了不忘本”。
扬州市沙头镇妇女颜彩霞为挽救身患尿毒症的儿子的生命,坚持暴走减肥完成了“割肾救子”的心愿,这位平凡母亲的亲情壮举感动了刘卫国,也成了他长期结对帮助的对象。颜妈妈牙不好,疼得睡不着觉,刘卫国多次开车接送,免费给她换上了一口坚固的好牙。今年春节前,他置办好年货送到颜妈妈家,帮助做一桌好菜,陪他们一家人提前过年。
今年元旦三天小长假,许多市民或结伴出游或走亲访友,刘卫国放弃了全家韩国跨年旅游计划,将节省下来的一万元“旅游经费”,用于到镇江慰问烈属和驻军官兵,到东台海丰老家拜访抗战英模,给当地敬老院老人、贫困学生送去大礼包、大红包。虽然四处奔波,但他觉得这个节日过得特别充实和快乐。
今年6月,广陵区头桥镇女孩陈欣身患骨癌渴望上学的事迹,令刘卫国久久不能平静。“5口人之家竟有3人是智障,只有69岁的爷爷艰难撑着一个家。没想到14岁的孙女又诊断出骨癌,让人看后十分心酸。希望大家有能力的都来帮陈欣一把。”刘卫国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他赶赴南京看望陈欣,给她以鼓励,回到家中想起了众筹的办法,便自制募捐箱,放在所有门锁店里,号召顾客和员工为骨癌女孩捐款。先有员工开始自发性捐款,然后,每个来店里的顾客,看到了募捐箱,都会主动捐一些。
2015年9月16日,刘卫国回到老家的母校——盐城东台海丰小学作演讲。他被聘任为该学校“校外辅导员”,并当场为中国希望工程捐款10万元。同时,他给10名帮扶的特困学生赠送了新书籍、新本子、新文具和新书包。孩子们表示,要怀感恩之心,做感恩之事,当感恩之人,用优异成绩回报恩人、回报社会。
刘卫国洒下的爱心轨迹太多太多:汶川、玉树地震,他捐款5万多元;逢年过节,他自掏腰包资助困难退伍军人和生活困难的老战友;听说江都区丁沟镇盲人陈大姐家生活困难,他送去电磁炉、电饭煲和慰问金;听儿子说起一名同学家境贫穷,他悄悄登门送去学费,叮嘱学生家长不要“声张”……这些年来,截至目前,他捐给公益慈善事业的善款和物资已达50多万元。
爱心拓展,一生呵护崇高军魂
当刘卫国专心忙于爱心奉献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了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的一段公益报道,灵机一动:“我也可以成立类似的组织,吸引更多的人加盟到公益事业中来。”后来,刘卫国慕名拜访了几位前辈,在多方支持和帮助下, 2014年11月30日上午,在第29个“国际志愿者日”即将来临之际,“卫国志愿者服务队”在扬州市杭集镇宣告成立。扬州市文明办、扬州志愿者协会、扬州团市委等相关负责同志到场祝贺,来自扬州市区及高邮、仪征、宝应的相关志愿者社团也专门赶来“捧场”,刘卫国从扬州市志愿者协会负责人手中接过“卫国志愿者服务队”的旗帜,心潮澎湃起伏。他真的希望有更多有能力的人成为公益志愿者,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爱心和力量,为建设和谐社会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军徽永远闪亮,军装永不褪色。刘卫国说:“我赶上了创业的好时代,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个军人,更不能忘记自己佩戴过的军功章,永远做‘学雷锋学李向群标兵’,以一个退伍军人带头做好新时代的公益志愿者。”
9月29日,刘卫国以扬州唯一中国好人的身份,应邀参加在盐城由中央文明办主办、江苏省文明办承办的中国好人月度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现场交流会,并上台发言,与主持人对话,宣传扬州城的大爱。相信,一个新的爱心接力故事即将续写。(肖奎武 文啸)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