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双拥中国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思想,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历史高度,立足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对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适应时代潮流的历史选择,也是双拥工作深入健康持久发展的理论创新和不竭动力。
自延安双拥运动发起以来,双拥工作经历了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再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四个阶段,这些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对时代脉博的准确把握和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篇大文章,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清主次,把握缓急。笔者从江苏淮安近十多年来的双拥实践入手,以小见大,以偏求全,希望从中探讨出一些有利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规律和因素。
形成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的思路,就不会有理想的结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思路,没有现成的范例,也没有标准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必须符合“三项标准”,才能形成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双拥特色、能够引领带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好思路:一是必须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一致;二是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提高;三是必须易于军地双方的理解和贯彻。
分析研究淮安已经成形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双拥工作思路,我们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思路形成的启示和借鉴。2001年,该市从淮安实际出发,提出了“三个转移”的基本思路(以节日慰问为主向经常性军地互办实事为主转移、以解决部队日常生活问题为主向解决部队热点难点问题为主转移、以解决一般性问题为主向科技拥军为主转移),这是长期支撑淮安双拥工作发展的基础理论;2008年,“两个第一”思想(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强大国防是发展环境的第一资源)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该市双拥工作思路;2009年又提出了“三个不忘”要求(抓经济建设不忘抓好双拥工作、分享发展成果不忘为部队办实事、选拔人才不忘军转和人武干部),至此,该市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双拥工作指导思想体系。这些思想、思路和要求的提出,为该市双拥工作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舆论氛围,引领着淮安双拥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凡稍有些社会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一直存在双方各行其是、各起炉灶问题,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双方思想观念的“两张皮”。笔者认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首先应该是思想观念的融合加深,这就要求大家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摒弃过去双方自我封闭、平行发展的思路,建立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理念。看问题、想事情多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搞建设、上项目首先考虑如何发挥军地优势,兼顾军民功能,服务双方发展。要未雨绸缪,超前思考,将这些思路和理念贯穿军地工作的始终,融入地方发展和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要立足长远,深入探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推动其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并将其思想、原则、宗旨、理念写入城市规划法,国防法和军队管理条例,使之成为军地双方的必须遵守的准绳和行为规范。
建立融合深度发展的机制。良好的机制是做好工作的有效保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机制也可以从淮安较为成熟的双拥工作体制机制入手,研究总结,归纳吸收,为我所用。双拥工作是协调性工作,外延广,涉及方方面面,没有坚强的组织,无法敲动整体工作面。该市多年来始终坚持双拥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坚持经济和国防双拥工作一起抓,连续四任市委书记兼任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名常委和一名副市长任副组长,双拥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和重点安排均由“一把手”亲自拍板,减少很多中间环节,避免推诿扯皮。各县(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也均由主要领导兼任。连续14年将双拥工作纳入全市一级目标管理,层层签订双拥工作目标责任状,与中心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加强双拥组织建设。该市双拥办为市政府独立直属行政机构,设两处和一下属单位,一级财政预算,行政编制8人。良好的体制机制促进了淮安双拥工作的发展,双拥工作成为该市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随军家属安置、随军子女就学、军地互办实事等多项工作多年走在全省前列,并在全国有影响。
总结淮安双拥工作体制机制,笔者认为,在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机制方面,一是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由中央办公厅牵头,有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参加的职级明确、运转顺畅、设置合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同时从宏观上构建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框架,制定出宏伟蓝图和长远规划,研究出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领域、范围,使各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必须与现有双拥工作机制结合起来,形成互促互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三是各地必须参照中央机构模式,按照统一、高效的要求,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直接领导的权威办事机关。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高效的运转机制,推动这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实现融合深度发展的功能。前些天笔者在《扬子晚报》上看到江苏研制成功能起降战斗机的用于高速公路铺设的超级沥青,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在校时教员说过,台湾修建的公路要达到一定宽度(乡级20米、县级40米、省级60米),以备发生战争,可以略加改造,当作机场使用。
由此,笔者联想到:当今我国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特别是沿海地区更为如此。如果选择一批地形平坦开阔、地基坚实的高速公路路段按照军用机场起降的标准略加改造,一旦发生战争,机场遭受破坏,就可迅即在高速公路相应路段增设必要的起降设施代替机场,完全可以保障我军目前所装备的三代机和二代机等主战机型在应急情况下的起降。
这是功能融合深度发展的典型案例。
分析当前军地建设现状,笔者认为,军地之间在功能上要实现融合深度发展,至少应把握“五条原则”,突出“四个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五条原则”指,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对于军地功能上的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坚持成熟一项,融合一项,该哪方主抓的,就那方主抓,该哪方移交的就向那方移交,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违背事实;二是要有利于发挥项目功能地最大化。所有的整合、移交、融合,都要有利于充分发挥项目的功能作用;三是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过去军地双方建设上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有,部队也要有,地方建,部队也要建,使部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小社会,坚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要杜绝这种现象;四是要有打破原有利益格局的勇气。只要有利于军地双方发展,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就是要大胆地干,大胆地试,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五是要坚持地方主导,军地结合方针。对军民都有需求的领域或行业,明确由地方立项、建设,避免多头建设,也防止相互扯皮。
“四个重点”指,一要进一步厘清军地双方的利益关系;二要进一步优化的军地资源配置;三要进一步调动军地现有资源整合的积极性;四要进一步探讨军地融合深度发展的法制保障。
“四项工作”指,一是地方在基础设施中全面体现国防功能。对已经建好的项目,要按照上述原则和要求进行改造,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国防的功能;对未建好的项目,超前谋划,提前预判,在设计、建设的时候就把国防因素考虑进去,适当增加投入,达到一建多能,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基础设施与国防事业的良好结合;二是部队彻底去除社会化功能。部队应在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彻底去除自身社会化发展倾向问题,全面清理、精简非战斗机构和人员。该移交的移交,该下放的下放,该精简的精简,该整合的整合。如各级干休所,应按照级别和要求,分别移交中央、省、市、县有关部门管理。部队的医疗卫生系统,应该全部交给地方管理,与地方医疗卫生系统进行整合、对接。基层人武部门应划归地方领导。其他还有如部队编制调整和换防后遗留闲置下来的营房土地,部队众多农场、副食品基地等等,都应划归或移交地方管理。总之,对所有与部队固有职能不相适应的内容都应去除,让部队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搞好军事斗争准备;三是地方主动担负起部队后勤保障功能。在部队去除社会化功能、全面进行后勤改革的前提下,地方应积极主动地担负起部队后勤保障工作,按照保质、价优、就近等要求为部队后勤保障服务,实现后勤保障社会化;四是国防建设充分反映民生功能。特别是在国防科技领域,把一些已经成熟的国防科技尽快运用到民生领域。
总而言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是简单的走访慰问,也不能止步于解决双方日常生活的琐碎点滴,而要立足国家经济建设和部队“三化”大局,全面深刻地推进经济、科技、通讯、教育、文化、艺术、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推动军地双方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的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建设深入持久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后劲,这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
(摘自《铁军国防》第2期,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双拥办副主任、淮安市双拥办综合处处长)
(戴建华 杨海兵)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