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军乐团总指挥张治荣:我参加了四次大阅兵

2015-09-15 09:14:44来源:中国军网
点线挥舞间,跃动的音符和奋进的旋律以穿云裂帛之势响彻天安门广场。作为此次胜利日大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总指挥的张治荣显得淡定和从容。

同铭记 共见证 :我的四次阅兵“故”事

——专访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总指挥张治荣

闫磊 中国军网记者 黄杨海

\

9月3日,胜利日大阅兵,张治荣指挥联合军乐团演奏。 孙晓萌 摄

点线挥舞间,跃动的音符和奋进的旋律以穿云裂帛之势响彻天安门广场。作为此次胜利日大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总指挥的张治荣显得淡定和从容。

这是他参与的第四次大阅兵了。

9月8日,记者专访了这位四次受阅的军乐“老兵”。历史如同流淌着的音符在张总指挥的讲述中慢慢展开。

初登天安门广场

\

1984年,张治荣作为大鼓演奏员出现在了国庆阅兵的军乐演奏队伍中。图中大鼓演奏员中左起第九名为张治荣。 资料图片

1984年国庆盛典,23岁的张治荣第一次站在了天安门广场演奏。作为打击乐演奏员,挂着十几斤重的大鼓挺直腰板演奏3个多小时,任谁的身体都吃不消,可张治荣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淡然一笑:“累是肯定有的,可是再怎么累也抵不过那种兴奋、新鲜、好奇,还有那份发自心底的骄傲。”

16岁加入军乐团的张治荣此时已经有很丰富的演奏经历了,联合军乐团排练的地点恰好又在他新兵入伍训练时的驻地。7年的时光流转,好像又回到了他梦想开始的地方。张治荣说,这种巧合好像也是某种注定的缘分,让他的内心更加振奋。“当时就只有一个心思,服从命令听指挥,完成任务‘零失误’”。

1984年10月1日,这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大阅兵。青涩的张治荣站在天安门广场前用精准的演奏斗志昂扬地完成了他的第一次阅兵任务。

\

1999年,张治荣作为联合军乐团分指挥参加国庆大阅兵。来源:资料图片

时光流转,21世纪的门槛近在眼前了。此时的张治荣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联合军乐团分指挥。

之所以成为一名指挥,源自张治荣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作为一名低音提琴演奏家,1995年的张治荣已经誉满国内外。但团里亟需指挥,特别是优秀的指挥。演奏员出身的他自信“最懂演奏员需要什么样的指挥”,于是毅然向领导毛遂自荐。

指挥员还是演奏员?这让时任军乐团团长的齐景全陷入了沉思。张治荣1小时零4分钟的请愿恳谈和那份“我就要做到最好”的自信深深打动了齐团长。1998年,张治荣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学成归来,完成了“老队员、新指挥”的华丽转身,并最终以矫健的姿态出现在了“世纪之阅”的大舞台上。

\

1999年,联合军乐团参加国庆大阅兵的演奏。资料图片

指挥旗舞动的每一个拍点与节奏,既是引导更是领会,既是指令更是服从。从只要确保自己每一次节拍的精准,到引领200余人的分乐队奏响和谐乐章,张治荣继续保持着“零失误”的纪录,在天安门前再次完成了受阅任务。

\

2009年,张治荣第三次参加国庆阅兵。这一次,他登上了联合军乐团的指挥台。孙晓萌 摄

2009年国庆阅兵,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盛世大典。这一次,张治荣以联合军乐团副总指挥的身份站到了指挥台上。这一次转身,张治荣背对着天安门漂亮地完成了他的第三次受阅任务。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令人叹为观止的广场艺术,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魅力。“2009年天安门国庆阅兵的军乐演奏就像一次‘广场音乐会’。”张治荣回忆道,“那次大典,非同寻常。除了1321人的军乐团,还有2400人的合唱团和300人的民乐团,艺术形式上更丰富;46首曲目的演奏既要展示出国庆大典庄严、神圣的仪式感,又要展现我军威武之师、胜利之师、和平之师的气概,还要融合群众游行,烘托举国同庆的欢乐气氛和现场感染力。如何演好这场协奏曲对指挥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

张治荣在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指挥联合军乐团演奏。 孙晓萌 摄

“冷静、绝对的冷静!”张治荣这样来描述站在指挥台上挥动节拍时的心情。“如此多的曲目时间精确到秒,还要和行进的队伍无缝对接、毫秒不差,指挥员就必须时刻保持冷静沉稳。”正是凭借着这种过得硬的心理素质,在这场改革开放30周年辉煌成就集中展示的盛世大典上,张治荣举重若轻,30多年来积淀的音乐素养完美地展现。

\

历史的坐标拨到了今天。

2015年9月3日,中国首次举行抗战胜利日大阅兵。这是一次连接着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展示能力与形象的盛大庆典,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总指挥张治荣迎来了他的第四次大阅兵任务。

指挥台上,张治荣依旧岿然如山。早已在各种重大场合指挥过不下千次、见惯了大场面的指挥家气定神闲,游刃有余。可是,这一次却有着别样的情愫。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随着张治荣双手律动,《在太行山上》旋律以52拍的节奏缓缓铺开。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抑扬顿挫、起承转合间,悲痛和仇恨情绪化作了杀敌制胜的力量和气魄!“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把他在哪里灭亡……”

\

张治荣指挥2015年胜利日大阅兵的军乐演奏。

只有经历过艰难与困苦的人,才能演绎出真正的喜悦与欢歌。作为一名有着38年从艺经历的指挥家,张治荣依旧精心为这次抗战乐曲的演奏做足功课,翻史料、听经典,以准确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控作品的情绪起伏,丰富的人生经历也让他有了更深的情感领悟。作为总指挥,他更把这种领悟通过节拍传递给演奏员们。天安门前,抗战歌曲和广场艺术完美地融合,得到生动的演绎。

在抗战胜利日这一神圣时刻,54岁的指挥家真切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共鸣。

“胜利日阅兵,一起重温抗战这段历史记忆,也让我们学会了更好的铭记。”采访中,张治荣告诉记者,对于抗战老英雄,他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与感激。但他更想告诉抗战老英雄们:“我们没有忘记你们,我们也不会忘记你们!”

\

指挥张治荣。 孙晓萌 摄

后记

四次参阅,一名军乐新兵一次次华丽转身,成长为扬名海内外的指挥家;四次受阅,参与和见证了共和国复兴的伟大历史时刻。这,也是一个共和国军人的荣光!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