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双拥中国讯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刘老庄82烈士不畏强暴,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撼天动地,为世人流传和称颂。而早于刘老庄战斗,1941年4月26日,为了保护新生的抗日政权,完成师团前哨和掩护淮安县委机关的安全转移两大任务,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的83名指战员,同日、伪军在淮安县大胡庄进行了顽强的战斗,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
1941年3月底,新四军三师八旅奉师部命令到淮安县苏嘴集结,准备配合友邻部队拔掉凤谷村和青沟的顽军据点。为保证战斗的顺利进行,八旅旅部派二十四团一营二连在以菱陵为中心的淮安北乡一带监视涟水日、伪军的动向,并作为西北方的前哨,伺机打击涟水方面流窜出来的小股敌人。
二连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连队,连、排干部曾跟随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南征北战,作战经验丰富。但连队的武器不够精良,弹药也不充裕。三个排只有两挺轻机枪,每名战士除了配有一支老式套筒外,仅配备了4枚手榴弹和两把刺刀。
4月23日,一营二连由副营长巩殿坤带领进驻淮安菱陵大胡庄。大胡庄位于涟水县城、钦工、苏嘴之间,离三地均20华里左右。巩殿坤与连队领导经过现场勘察,决定在庄西北的小西场过夜,并迅速派出警戒,加强对涟水、淮安敌伪的监视和警戒,随时准备打击进犯之敌。
25日深夜,驻涟水的日、伪军在得到二连进驻大胡庄的情报后,当即调集全城兵力计600余人,渡过废黄河,对大胡庄进行突然袭击。这股敌人配有步炮两门、重机枪四挺。他们兵分两路从小圩子西侧向南合击,企图对二连形成包围之势。
4月26日拂晓,准备转移的二连发现敌情,随即鸣枪报警。一场残酷的战斗就此拉开了序幕。敌人组织火力疯狂地向庄内扫射。老红军出身、身经百战的连长晋志云立即指挥一、二排利用院墙、猪圈和房屋的窗口进行就地反击,压住了敌人突如其来的第一次冲锋。
由于始终无法靠近二连阵地,气急败坏的敌人开始施放毒瓦斯,还抢来群众的柴草,从庄北头点火烧屋。敌人趁着烟雾再次发起冲锋。此时,二连已伤亡过半,弹药所剩无几,孤军作战,很难突围。在副营长巩殿坤和连长晋志云的不断鼓舞和激励下,战士们抱着为国捐躯的信念,誓死与来犯之敌血战到底!
中午时分,二连的子弹都打光了。战士们把多余的枪砸烂,上起刺刀跃出房屋,与压过来的敌人展开肉搏。腹部中了数弹的晋志云连长清楚地知道他们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他左手捂着已经露出的肠子,跃出掩体,冲向敌群,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巩殿坤副营长身负重伤,在硝烟弥漫的茅屋里,用仅剩的一粒子弹,击毙了日军军官后被烈火吞噬。
二十四团团部在获悉二连遭到日、伪军偷袭以后,迅速派兵增援大胡庄,然而日、伪军已仓皇而逃。军民们打扫战场时,看到指战员们尸体焦糊,有的紧紧抱住敌人烧死在一起,有的被敌人砍下了头颅和四肢,有的被绑在木头上、放在山芋窖上用火活活烧死,而巩殿坤副营长和晋志云连长的尸骨都无法找到。他们悲痛欲绝,泣不成声,连夜将烈士的遗体抬到庄子北边的旱沟里深埋。
大胡庄战斗中,面对8倍于己的敌人和悬殊的武器装备,全体指战员毫不退缩,坚持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除一排二班的战士刘本诚因负伤昏迷而被压在战友们的尸体下侥幸得以生还外,其余82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胡庄战斗的烈士们一直鲜为人知,直到事情过去半个多世纪,英烈们的牺牲地才竖碑铭记。当年的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生前曾认为,这场战斗应和淮阴刘老庄战斗一样齐名。现在,大胡庄战斗烈士纪念碑已成为名闻遐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 静 张 宾)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