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双拥中国讯 淮北市作为淮海战役主战场和总前委所在地,是曾经洒满英雄热血的地方,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现有驻军团以上单位7个(淮北军分区、武警淮北市支队、武警淮北市消防支队、濉溪县人武部、相山区人武部、杜集区人武部、烈山区人武部),连级单位1个(南京军区73682部队淮北通信站),各类重点优抚对象1万余人。近年来,我们在省双拥工委的指导下,按照“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总要求,创造性开展“四方共建”活动,不断丰富双拥内涵,提升双拥工作实效,谱写了军民携手共进、深度融合发展的双拥工作新篇章。
一、创新共建理念,理清双拥工作思路。顺应当前双拥工作新形势、新特点,找准全市双拥工作与经济发展、军队建设的结合点,创新提出“四方共建”〔即,镇(街道)村(社区)、“两新”组织、驻淮部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四方,以镇(街道)村(社区)为主体,分别与驻淮部队、“两新”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双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一是科学谋划。紧紧围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奋斗目标,把“四方共建”与建设精致淮北有机统一起来,与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有机统一起来,让“四方共建”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汇入群众生活之中,加快形成军地融合、深度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二是统筹安排。坚持以“四方共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大力开展文化生活、基础援建、医疗健康、文艺书画、国防教育、权益维护等特色共建活动,使共建成果惠及基层军人、军人家庭等更多优抚对象,为构建“大双拥”工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循序推进。坚持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和典型示范的关系,在全市确立了12个不同类型“四方共建”示范点,每个示范点选树1名双拥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促进了“四方共建”活动连点、扩线、成面,实现整体推进,全面铺开。
二、丰富共建载体,拓展双拥工作领域。围绕开展“四方共建”活动,不断创新双拥形式,实现了双拥工作由单一的军地共建向群策群力、多元共建延伸。一是推行镇(街道)村(社区)与驻地部队结对共建。定期组织镇(街道)村(社区)志愿者与驻地部队开展扶贫济困、技能培训等结对共建活动,尤其在端午节、“八•一”建军节等重大时间节点,联合驻淮官兵开展“齐包双拥粽”、慰问敬老院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军民联系,增进了军民感情。与此同时,驻淮部队充分发挥政治工作优势,重点加强镇(街道)村(社区)群众、在校学生国防教育,今年以来,主动开放部队荣誉室、档案馆等场所达90多次,派出“政治指导员”18人,为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组织军训3万余人次。二是推行镇(街道)村(社区)与“两新”组织结对共建。坚持将双拥工作向“两新”组织延伸,安徽中意胶带有限责任公司、市绿源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动提供资金支持,定期联系辖区医院,为优抚对象提供免费体检,并对50余名体弱多病的优抚对象开展上门服务。鉴于近年来就业难,安置压力较大的现状,江苏商会等“两新”组织积极动员和协调会员单位主动腾出就业岗位,接受和安置退役士兵700余人,受到国家民政部的充分肯定。三是推行镇(街道)村(社区)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为丰富优抚对象文化生活,市、县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各镇(街道)村(社区)共同开展了“送文化、送书籍”、“双拥杯”摄影展等系列活动,让优抚对象愉悦了身心、开阔了视野。为解决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严格落实安置政策,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支出从2011年安置改革前的652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3184万元,一批安置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军转干部已成为骨干力量。同时,全市各级党政机关积极牵线搭桥,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退役军人贷款支持力度,已有10余名位退役军人获得银行贷款,成功创建了保安公司、消防器材公司、驾校等企业。
三、强化共建实效,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始终把部队建设和投身地方建设作为“四方共建”的重点,突出军地团结协作、全面融合,推动了双拥工作与军地建设同频共振。一方面,视军人为亲人,全力支持部队建设。以创新宣传教育为抓手,镇(街道)村(社区)积极协助部队开展“援建军营图书室,共建学习型军营”、“送法进军营”活动,参与编排文艺节目30余个,帮助部队培养文艺骨干10余名,文化拥军氛围日益浓厚。以双拥工作站为窗口,镇(街道)村(社区)对重点优抚对象面对面地开展医疗、教育等“一站式”服务,全市平均每年专项投入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资金达200余万元,驻军现役军人子女入托、入学接受优质教育率达100%,拥军、优抚等权益保障实现了“十个100%”。另一方面,把驻地当故乡,积极服务地方建设。驻淮部队在完成军事任务、抓好备战训练的同时,主动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经济建设,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多、组织全、突击力强的优势,引导企业民兵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特长、勤勉工作,为应对全市经济下行压力注入了强大“正能量”。维护社会稳定,瞄准城市维稳工作难点,积极承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发事件处置、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全市平安建设工作连续五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融入文明创建,积极投身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以来,共开展爱心助学 130人,资助资金11万元,慰问困难家属20余次,送去慰问金7.8万元,全市先后有7名军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四、完善共建机制,推动双拥工作长效。为推动“四方共建”常态化、长效化,着力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一是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牢固树立“四方共建”一盘棋思想,进一步强化镇(街道)村(社区)、“两新”组织、驻淮部队、党政机关企事业之间的配合,通过自上而下签署共建协议,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共建活动,做到信息共享、联合推进,形成了全市上下条块联动、齐抓工作的良好格局。二是建立宣传引导机制。集中宣传淮海战役的光辉战绩、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四方共建”中涌现出的拥政爱民事迹,扩大“四方共建”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弘扬“拥军优属模范”好军嫂邵瑞华、“四代都当兵”的光荣之家付庆轩家庭、全军和武警总队百名好班长于海洋等先进典型,有效激发了广大军民的共建热情,巩固和发展了新时期军民关系。三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坚持把“四方共建”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制定出台了《淮北市“四方共建”标准》、《淮北市“四方共建”奖励办法》,将国防教育、共建宣传、共建活动等工作任务进行量化分解,通过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季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考评,兑现奖惩,有效调动了各单位、各群体开展“四方共建”工作的积极性,加快推动“四方共建”成为淮北乃至全省双拥工作新品牌。(淮北市双拥办 张洁)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