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铸辉煌•携手共圆中国梦”全国书画大赛组委会组织书画名家走进革命圣地延安
文/记者李军 任 毅 图/翟晓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今年农历春节到陕西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要把抓理想信念贯穿始终,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巍巍宝塔山,绵绵延河水,杨家岭文艺座谈会上的掌声,南泥湾传来359旅大生产的“嗬嗨”声……革命圣地延安,处处给人催人奋进的力量。
8月4日14时30分,延安“四•八”烈士陵园,苍松环绕、石阶入云,一座汉白玉纪念塔高高耸立在墓园中间,塔尖上象征革命的镰刀斧头金光闪烁,塔身正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九个镏金大字,遒劲有力。
千里迢迢,从首都北京来到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军民融合铸辉煌•携手共圆中国梦”全国书画大赛组委会组织的知名书画家们,在纪念塔前一字排开,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并三鞠躬,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这也拉开了此次“弘扬延安精神,文化援建老区”活动的序幕。
该活动由中国社会报社、至德企业文化发展中心和陕西省双拥办共同主办,延安市双拥办承办,作为大赛组委会走进沂蒙、走进井冈山、走进延安、走进西柏坡系列活动之一,走进革命圣地延安、弘扬延安精神、文化援建老区是“巡访四大革命圣地”的第三站。
如今的南泥湾,绿树满山坡,稻花香弥漫
从延安市区出发约一小时车程,就到了闻名中外的南泥湾。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闻名于世的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主席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1年春,八路军120师359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创造了“人力胜天”的奇迹。
如今的南泥湾,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稻田,散发出醉人的稻花馨香。稻田两侧的山坡上,一棵棵挺拔的大树犹如一个个朝气蓬勃的战士,守护着美丽的南泥湾,守护着代代相传的南泥湾精神。
艺术家们用镜头抓住这难忘的瞬间,用速写的形式快速记录南泥湾的巨大变化。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里,一幅幅生动的老照片让艺术家们深深感受到军民一心、共克时艰的力量,特别是在毛泽东主席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的照片前,中央美院教授薛云祥眼含泪水对同行艺术家们说:“看看吧,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不光心系人民,带领军队打跑了日本鬼子解放了全中国,还率先示范亲自扛锄下地,这样的领袖,谁不拥护!”
南泥湾中心广场上有一座反映南泥湾军民大生产的雕塑,艺术家们从艺术的视角品评雕塑并纷纷表示,要通过书画创作来弘扬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南泥湾精神。
晚上,大家自发聚集在一起,畅谈前期文化援建沂蒙老区和井冈山革命老区以及此次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热土的感受,重点以自查自纠的方式,查问题、找不足。最后达成共识,要把文化援建活动持续不断开展下去,在中国书画界扛起一面红色主题的大旗,让艺术家实实在在地通过艺术服务人民,服务我们伟大的祖国。
活动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国社会报社副社长秦艳说,当年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提出文艺来源于生活,艺术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义深远,影响了几代人。现在大家来延安学习,通过文化援建、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就是要从心底里树立群众观念和服务大众的意识,当前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好像艺术不是普通大众能够欣赏和理解的,其实艺术只有扎根基层、来源于生活才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这一点来说,这次走进延安、深刻体会党群融洽、军民融合,这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生活体念和精神洗礼。
八一敬老院,翰墨献真情,革命前辈笑开颜
8月5日上午,知名书画家一行走进延安八一敬老院,看望在这里幸福养老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并满怀深情地为老前辈们现场创作书画作品《寿》《福》《红军万岁》《松龄鹤寿》《延安颂》等艺术家们现场创作的艺术佳作,寄托了艺术家们对革命老前辈的崇敬和祝福。
和老前辈们一起,艺术家们还主动在革命前辈面前整齐列队集体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向老功臣们致以军礼表达敬意,现场气氛一下被烘托到顶点。大家还一起分享了战争年代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
延安八一敬老院院长徐建华介绍,敬老院里共居住着201位退伍老兵,其中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红军6位,复员老军人195位,最年长的已经98岁高龄了。虽然看着他们大部分已经须发苍白,但在军装和胸前佩戴的一枚枚军功章映衬下,显得精神抖擞。
1948年参军、曾参加过延安保卫战的86岁老战士告诉笔者,他们中的许多老同志当年都是从五湖四海来到陕北的,如今国家没有忘记他们,给这些退伍老兵提供了一个全国一流、非常舒适的颐养晚年的地方,自己感到非常欣慰和幸福。1947年参军并同年入党的老八路刘泽民说,生活在这里,大家都统一穿军装,仿佛又回到了部队,要啥有啥,“别提多开心了!”他还激情为艺术家们题写书法作品。
艺术家表示今后会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来讴歌革命先烈,让更多的人体会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人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延安革命纪念馆,记录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
延安革命纪念馆气势恢宏,艺术家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走进这里,仔细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胜利的光辉历程,接受革命传统特别是延安精神的教育。
位于延安市王家坪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通过展览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以及灯箱、图标、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半景画、多媒体演示等现代化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13年。延安革命史陈列分为《红军长征落脚点》《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六个主题。
艺术家们看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不禁感慨万千:是什么力量使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仅有3万余人的中央红军,在陕北黄土高原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而赢得了全国胜利?那就是延安精神!透过一个个实物和文物展示,大家感悟到了革命前辈放眼天下、救国为民的博大胸怀,感悟到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智慧韬略,感悟到了历史巨人、文化巨匠的高尚追求和人格魅力。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屹立着一座毛泽东主席双手叉腰的巨幅雕像。他目光炯炯眺望远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枣园灯光,指引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
富有传奇色彩的枣园,同样给此行艺术家们深深的震撼。
由于来枣园参观学习的团队、个人络绎不绝,延安市双拥办工作人员临时担任起了讲解员。
在代表延安双拥工作起源地的陈列室里,一张“枣园拥军秧歌队”的老照片和当年毛泽东主席宴请当地高龄乡亲的几张八仙桌,将当年“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军民融合动人场景仿佛拉回到眼前。
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到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毛泽东同志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对日冠的最后一战》《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献,仅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28篇。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不少重大事件:1944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后任美驻华大使的赫尔利,签署了关于成立联合政府中共给国民政府的五点建议。1945年9月19日,刘少奇、朱德经请示毛泽东主席起草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党内指示,有力地支援了重庆的谈判斗争,对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发展和巩固东北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一排排伟人曾经居住过的窑洞,里面仅有普通的桌、椅、床、凳等非常简单的办公和生活用品,足可见当时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名不虚传。然而,也就是在这些窑洞里,夜夜不灭的灯光却指引着全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指引着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延安精神,人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火
以宝塔山为背景,知名书画家们带着朝圣般的情感,在延河边留下难忘瞬间。大家深深感到,延安精神犹如绵延流长的革命传统之魂,在每个人的心中永不熄灭。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艺术基金会吴震启艺术基金主任吴震启老师现场背诵他为延安写的对联:“地阔延河水,天高宝塔山。”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 年到1948 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瞩目宝塔山上高高耸立的九重宝塔,远望杨家岭前主席曾伏案挑灯的窑洞;好像看到了中央礼堂里那让亿万劳苦大众为之振奋的神圣蓝图;看到了南泥湾上那此伏彼起的劳动号子描画的陕北江南……巍巍宝塔山,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滚滚延河水,讴歌着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枣园窑洞里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革命激情;小米加步枪,向世界昭示着中国人顶天立地的脊梁。
历史为证,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作为立党为国、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和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要把抓理想信念贯穿始终,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不正是延安精神对我们这个时代提出的历史命题和时代追求吗?!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