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7月7日,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2015年7月7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位于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连日来,从祖国各地前来的参观者、祭奠者川流不息,络绎不绝。人们在千疮百孔、弹痕累累的宛平城墙前伫立,在纪念馆内英雄的遗物前默哀。78年过去了,烽火已经远去,伤痛依然刺骨。增强国力、维护和平,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7月8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次展览用1170幅照片、2834件文物和大量视频影像,展现了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光辉历史,让每一名参观者都十分震撼。
83岁的陈友善从小就在宛平长大,曾在西藏运输队和总后勤部服役。老人挥动着手臂,自豪地告诉记者:“修建纪念馆时,我也出过力。以前,我经常组织一些纪念演出,现在身体不行了,弄不了了……不过,现在的馆长助理还是我推荐去的呢。”
王代文引起记者的注意,是因为他自己设计的帽子图案:一柄利剑,纵穿被黑色方框围住的红日。他是专程从辽宁省辽阳市来北京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王代文脱下迷彩T恤,向记者“秀”出他后背上纹的“勿忘国耻”4个大字,还激动地说:“2013年12月26日,听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我很气愤,立刻找人帮我纹了后背的字。东北受日本的苦最多,我决定走遍全国,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记住那段历史。我很普通,但我爱国!”
珍爱和平,知识分子显得相对理性。一位没有透露名字的北大退休教师,7日一早就赶到抗日战争纪念馆外等候。他花几百元钱买了马本斋母子、民族英雄吉鸿昌、百团大战等主题邮册和明信片,想在纪念馆盖上“7·7”当日的邮戳。这位曾经提交过人大议案、参加过人大代表团讨论的老教师对记者说:“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重要的是汲取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总体上看,和平的力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上不断积聚。要让我们的年轻人勿忘国难,勿忘国耻,珍惜和平,更重要的是,要有民族责任感!”
一名八九岁的小姑娘扛着伞,拽着奶奶的手,非常兴奋。原来,老师布置了暑假作业——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写下见闻和感想。小姑娘不仅在家缠着奶奶给她讲历史、讲故事,还小嘴蜜蜜甜地哄着奶奶一起参观来了。
一位年轻翻译专门请假前来,他说:“我从事的是日文文献的翻译和编辑工作,自然而然地就接触到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这对我影响很大。每逢各种相关纪念日,我都要参加纪念活动,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历史——‘国是我的国’!”
这位北京退休工人,已经来过抗日战争纪念馆20多次了。他的爷爷曾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日军作战,他听过很多抗日故事,还曾多次前往云南腾冲,寻找当初父辈们的战场。站在斑驳的城墙下,他在寻访历史的印记。
北京理工大学这群可爱的“90后”女生,利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抗日战争纪念馆就是第一站,也是必往之地!白色T恤上的绿标,就像是苍茫里的清凉,让人感到希望。
这一家三代人正在赵一曼写给儿子的家书前伫立。信中“宁儿”的声声呼唤,深情且悲切,不绝于耳——绵延至现实,家国情和亲情的传承也一直在延续。
这个青色衣裙的小女孩,看着文物,听着讲解,专注、投入。花朵欣欣然绽放在历史的光影间,先辈们因此可以含笑九泉。
这3名女士是媒体同行,她们如饥似渴地搜寻着,期待她们镜头里记录的历史熠熠生辉,期待她们笔端下流淌的情怀温暖有光芒!
这对老夫妻来自东北,都已年逾古稀,都是忠诚的老党员。临近闭馆时,他们才背着3个大包裹匆忙赶到,吃了“闭门羹”虽然遗憾,却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心情。在邀请记者为他们拍照留念的同时,两人还讲起了他们父辈抗日时的英雄事迹。
这名姓尤的女士曾是空军女兵,1994年退伍后回到河南洛阳老家,现为“在职军嫂”。7日,看到习大大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新闻后,正在北京参加培训的她特地约上老战友一起前来参观。
……
岁月沧桑,卢沟桥的狮子见证昨日,守望明天。
炎炎烈日下,抗战雕塑公园前的标语如火燃烧: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责任编辑:任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