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官兵们与抗战老兵及其军属一起包粽子。 郑博文摄
央广网吉林6月17日消息 (郑博文 刘俊廷 王鑫)“粽子来咯!”家住吉林省通化市的刘奶奶将一盆刚出锅的粽子端了上来。刘奶奶今年77岁,坐在他身边的“老大爷”正是他的老伴儿——今年已88岁高龄的抗战老军人潘玉秋。6月17日上午,吉林通化边防支队官兵带着粽叶、糯米、鸭蛋、五彩线来到潘老家中,与老人共同度过“红色端午节”。
“粽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美食之一,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佳肴。百姓们对这个用粽叶包裹着的糯米团可再熟悉不过了,当它被烙上时代的印迹时,便承载着一种精神、一份记忆。
“你们这一代赶上好时候了。抗战时天天打仗记不得过节,有时想起来了,但没有材料,大家就拿小树棍在地上画粽子。要是正好驻扎在村子里,老百姓就给我们送吃的,有粽子、鸡蛋……我们不要,但他们实在太热情了,我们就象征性的吃点。”潘老边包着粽子,边向官兵们讲述抗战时的端午节。
听着潘老的描述,官兵们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边防官兵徐骁说:“我们现在能坐在宽敞明亮的屋子里,有说有笑地包粽子、过端午节,都是潘老这些革命前辈们用青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传承!”
图为抗战老兵及其军属为官兵系五彩线。 郑博文摄
为能让潘老一家感受到来自当代军人的祝福,边防官兵们纷纷叠制起象征着平安、长寿的“纸葫芦”,并赠予二老以表心意。刘奶奶接过精美的“纸葫芦”后,赶忙跑进里屋,拿出一个铁质的针线盒和一副老花镜,“我也给咱子弟兵准备了一份礼物!”说罢,刘奶奶戴上顶针,一针一线地缝制起荷包,并将一块块香草碾碎,一点点地装进荷包内,又将事先准备好的穗子和系绳缝了上去。别看年事已高,刘奶奶做起针线活来还是游刃有余,没过一会儿,几个精致的小荷包便成型了。
二老将亲手缝制的荷包挂在官兵胸前,两代军人通过互换“礼物”的方式,在简单的话语间,完成了军人感情的交融和革命精神的传承。
边防官兵徐磊感概,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边防官兵来到老人家中陪伴过节,感觉老人特别热情。老人的经历和对国家的热爱是对我们年轻人的勉励,是值得我们新一代军人学习的,这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和军旅生涯中都是一种激励,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图为抗战老兵军属为官兵缝制荷包。 郑博文摄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