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祥 本报特约记者 仓 晓
核心提示
“精武杯”是由解放军理工大学举办的一项传统军事项目对抗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了9届。今年,经总参批准,4所地方院校的国防生首次参赛,与军校学员同台竞技。擂台不看出身,不论性别,只认能力。此次“精武杯”军事项目对抗赛,进一步检验了在校国防生的军事战技术水平,为提升“准军官”的实战能力提供了有益探索。
10月29日至30日,全军第9届“精武杯”军事项目对抗赛在江苏南京举行,来自陆、海、空和二炮的10所军事院校,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4所承担国防生培训任务的地方院校,共组成34支代表队参赛。
冲,冲,冲
“冲冲冲!”10月30日,河海大学参赛的8名国防生队员,在人均负重30多公斤行军20多公里后,仍然呐喊着扛起580余斤重的冲锋舟,奔向水库开始全长700米的“水上机动”项目。最终,该队获“优秀组织奖”。
“精武杯”对抗赛要求平均负重20公斤以上,在生疏地形中连贯进行定向越野、夜间搜索、战伤救护、手榴弹投准、水上机动和95式步枪精确射击等10个既定项目和1个临机项目,它的难度和强度对于首次参赛的国防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30日凌晨4点,队员们紧急出动,行军3个小时后随即开展包括战术基础、手榴弹投准、观察报知在内的组合项目。只见参赛队员在碎石路上低姿匍匐,利用轮胎、圆桶等障碍物避开“敌狙击手”。突然,河海大学队员刘烨伟不幸被击中,不得不退出这个项目的比赛,但学员郭子敬及时用“40火箭筒”干掉敌狙击点位,保障其他队友顺利通过,获得加分。
由于参赛队员在30多个小时内,只能携带少量的食物和饮用水,因此完成夜间搜索课目十分关键。它要求队员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相应地点,并寻找到次日的食物和任务安排。据赛事导航员透露,此次夜间搜索的地图比例尺与常规的定向越野地图比例尺有所不同,队员不得不面对地物类型复杂多样、夜间读图难度大、天气恶劣等难题。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生队3名队员因体力不支,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中屡次跌倒,不过在队友的帮助下,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河海大学国防生代表队队员背着背囊行军20多公里,到达水上机动项目场地时,已有两支队伍因为体力不支放弃了比赛。在场的所有人都起立为他们加油鼓劲。队员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他们忘记自己肩上还有训练时留下的一块块淤血,忘记自己的手早已被冲锋舟蹭破了皮,忘记自己已经长时间没有进食,队员们肩扛冲锋舟至岸滩下水,保持人员不涉水,枪口不朝下,沿浮标线路用浆划行700米至终点,高标准完成了水上机动比赛。
枪响就是口令。“水上机动”项目一结束,北京大学国防生代表队队员又马不停蹄开始“战场救护”项目。针对“伤员”腿部、头部、心肺部伤情,参赛队员做好包扎救护,并匍匐前进将“伤员”搬运至安全地域。期间,班长赵伟滨果断指挥,派出警戒以防“敌”隐蔽狙击。他们在该项目上获得了地方高校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挑战自我
此次对抗赛是我军实行依托地方高校选拔培养军队后备干部政策以来,首次组织地方国防生与军校学员进行军事项目对抗比赛。从比赛情况看,军校学员的成绩普遍好于国防生,但国防生在夜间搜索、通过障碍、观察报知、水上机动等一些项目中的表现也不乏灵活、创新,在整个赛事中表现可圈可点。
对抗赛最后一个项目是主办方临机拟定的“过云梯”,参赛队员只能借助绳索或木棒悬空通过一块长方形区域。4支国防生代表队从未接触过这个项目,大家想方设法用木棍搭设成三角形试图通过。在该项目中,国防生代表队在心理上实现一次又一次突破。
其实,今年上半年,4所地方院校接到参加对抗赛的邀请函时,国防生们不仅对比赛项目不熟悉,而且未曾接受过专业教员的指导和系统的训练。平时,他们学业重、时间紧,学校缺少专业的训练设施和演练场地,体能与军校学员有一定差距。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是他们面临的直接问题。
没有更好的办法,4支国防生代表队只有咬紧牙关,奋力拼搏。他们不仅利用暑期集训的机会积累实战经验,还为自己“加体能餐”:着作战靴进行万米变速跑,依靠普通的墙壁练习人墙战术,做俯卧撑练到手抽筋……
清华大学国防生队队员常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来互相激励。河海大学代表队唯一的女生范笃芳更是坚持和男生一起完成任务,拼出了国防生的血性。比赛前夕,北京大学一名队员在训练中扭伤了脚,但他说:“轻伤不下火线,我们要想打败对手,必须要先打败自己。”
河海大学国防生代表队队员赛后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只是在挑战别人,更是在挑战自己。我们一刻都没有想过放弃,哪怕是伤痕累累,这种与战友们出生入死的经历也值了!”
期待下一场
“精武杯”是由解放军理工大学举办的一项传统军事项目对抗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了9届。对抗赛组委会主任、解放军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建永介绍说,通过多年的努力,“精武杯”军事项目对抗赛已经成为一项交流借鉴院校训练成果、检验学员军事战技术水平的全军性赛事,为提升“准军官”的战术素养、战斗作风、心理素质、指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高素质指挥人才提供了实战化条件。
“过水平梯这个项目以前很多人都过不了,但在这次比赛中几乎一半的队员都过了。”河海大学国防生刘兵坦言,坚持就可以突破,整场比赛团队协作非常关键,一个人不会有毅力坚持下来,但看到队友都在坚持,自己也会咬咬牙坚持,每当自己很累的时候,潜能就会爆发出来。
比赛结束后,北京理工大学一名队员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在本校引入专业的训练设施或经常赴军校开展类似训练活动,或许能有效缩短与军校生的差距。
队员们在对抗赛中磨砺自我,锤炼血性,对全体参赛国防生也都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参赛期间,各校学生自发地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发布比赛现场照片和微视频,为队员加油鼓劲。河海大学一位新生说:“学长学姐们的拼劲和狠劲,让我觉得成为一名国防生很骄傲,我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争取明年参赛!”
上图:一组来自赛场的镜头。
亓 创摄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