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烈士褒扬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一息尚存 报国不止

2015-10-14 11:20:22来源:中国国防报
10月10日这天,安徽省天长市伤残退伍军人刘发奎可真成了大忙人,金集镇周边10多所中小学校争相邀请他来学校作报告。

——记安徽省天长市伤残退伍军人刘发奎

\

10月10日这天,安徽省天长市伤残退伍军人刘发奎可真成了大忙人,金集镇周边10多所中小学校争相邀请他来学校作报告。笔者在现场看到,刘发奎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当年的战场搏斗,不时博得师生们阵阵掌声。

今年59岁的刘发奎,1976年参军入伍,1979年在保卫祖国南疆的一次战斗中,当敌人子弹射穿他的口腔并打落他四颗牙齿、重伤他的肩夹骨后,他硬是用泥巴堵住流血的伤口,坚持战斗到一息尚存。1980年,他带着战功荣归故里。

“身残了,志不能残。”抚摸着在战场上赢得的两枚军功章,刘发奎决心克服一切残疾障碍,当一名业余国防宣传员。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广泛阅读各类军事读物和有关国防建设的书籍,并邀请和他一道退伍回乡的战友一起制订宣传计划,撰写宣传提纲。

30多年来,每逢清明节、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节日,他都要走遍周边学校,为师生们作国防宣传教育报告。附近乡镇的一些农村学校位置偏远,有时联系好了上课时间,但遇上刮风下雨,在路上就要花费五六个小时,但他总是穿着一身旧军装,骑着一辆自行车,执着前往。

有人说:“你身体残疾,又不拿学校一分钱,何必这样苦了自己?”他听后总是心情沉重:“我用亲身经历宣传国防,唤起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国防事业,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与那些为国捐躯在南疆战场上的战友们相比,我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其实刘发奎的家庭条件并不太好,他生在农村,一家人主要靠种植5亩农田维持生计。多年来,常常是妻子独自一人承担农活。但令刘发奎没想到的是,妻子非常支持自己的“国防事业”。每逢他外出作国防教育报告时,望着又黑又瘦的妻子在地里忙农活,刘发奎深感过意不去。对此,妻子总是善解人意地一笑说:“当初嫁给你时看中的就是你的军功章,现在你虽不穿军装了,但你仍为国防出力,我怎么能不支持你呢!”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刘发奎始终和“兵”结下深厚情谊。每年镇武装部开展征兵宣传和组织适龄青年报名应征体检时,他都要义务给适龄青年作应征动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适龄青年参军报国。鲍岗村青年黄金荣在家是个独子,中学毕业后在一家集体企业上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村民兵营长上门做工作时,家长怎么也不同意孩子去参军。刘发奎知道后三次登门,现身说法,最终使得一家人心悦诚服地支持孩子报名参军。新兵入伍后,刘发奎还不忘与小黄保持书信、电话联系,鼓励他在部队刻苦训练。一年后,小黄不仅荣立了三等功,而且还顺利考取了军校。

在采访中,刘发奎掐着手指告诉笔者,近10年来仅附近几个村就有80多名适龄青年穿上军装,实现参军报国之志,其中有40多人在部队荣立三等功或被评为“优秀士兵”。

上图:刘发奎在金集小学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曹 基摄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