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热情介绍如何让废品变成宝贝。张静 摄
居民已经养成自觉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意味着生机与希望,在我们的生活中,绿色也常用在公益环保等领域,今天记者就向大家介绍一位热爱环保的老人、一对用献血守护生命的情侣和一群自觉垃圾分类的好居民,看看他们如何践行公益环保之旅。
环保达人范德祥扣子做成“糖葫芦”
逢年过节,家中常剩下一堆礼品包装盒,留着占地方,扔了又可惜,卖了不值钱。家住和平区哈尔滨道67岁的范德祥老人,把这些盒子造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就连家里用的笔筒、铲子、鞋盒等,也经过他的巧手变废为宝。
记者在范德祥家看到,三四十平方米的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并不见杂乱无章的包装盒。在范德祥的介绍下,记者发现各种包装盒已经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笔筒、书套、纸巾盒等多是用各种包装盒硬纸板拼接制成,接缝处做工精致细腻。范德祥和老伴的老年卡也是装在用包装盒做成的卡包里,一侧装卡,另一侧还盖有二老的印章,十分方便。
“我们家几乎没有可以扔的废物。”范德祥拿出一沓大大小小的纸给记者看,有药品说明书、挂面包装纸,还有装鸡蛋的包装袋,这些纸被撕开压平,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毛笔字。卫生纸中间的纸筒,在范德祥的巧手下,稍加修饰就变成了笔筒;羽毛球筒裹上手提袋包装纸和礼品盒里的绸缎,就变成了画筒。就连几粒红色的扣子,范德祥都能把它们穿成一串“糖葫芦”。
每逢过年过节,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主动把家里闲置的包装盒送过来。多的时候,阳台有一摞摞大小各异的盒子、袋子,范德祥便会一一拆解、分类存放,不会让人觉得杂乱。在范德祥的手中,这些废物都能物尽其用。
范德祥出身装裱世家,祖代相传装饰书画技艺。1979年,范德祥还曾走进人民大会堂,参与天津厅内书画的装裱。1986年,他设计制作了百米书画经折长卷,赠予了联合国。为此,不少慕名而来的人都想高价收购他的作品,可是范德祥却并没有借机做生意,倒是在退休后经常在社区学校教手工制作,还多次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社区居民,他说这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范德祥的带动下,小区里老老少少争相学着变废为宝,倡导低碳环保。范德祥这些年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了数千件生活工艺品。他说就是想通过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响应低碳生活理念。
特殊情人节礼物情侣一同去献血
今年29岁的姜博是天津市血液中心采血病房的一名护士,他的爱人王亮也是一名护士,在总医院工作。夫妻两人既是医务工作者,也是献血志愿者。
2011年的情人节前夕,姜博得知因为天气寒冷,血液中心面临全年供血淡季,便和当时还是其男朋友的王亮说:“马上就到情人节了,不如我们一起去献血,这样既能奉献爱心,也能过一个有意义的情人节。”王亮在了解了女朋友的想法后非常支持,于是两人一起到血液中心进行了成分血捐献。
姜博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后到血液中心工作已经8年了,共参加无偿献血十多次,而爱人王亮也捐献过4次。”因为两个人都是医务工作者,对无偿献血的科学知识更是了解,知道科学献血对身体并没有伤害,而且还能尽自己微薄力量帮助到他人。
虽然姜博和王亮都参与过多次无偿献血,但是2011年情人节的那次还是两人第一次共同献血。当时姜博捐献了一个治疗量,王亮捐献了两个治疗量。姜博还告诉记者,双方的家长知道两人在单位经常参与无偿献血后,也非常支持。
他们表示,今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会将这份爱心进行到底,直到达到国家规定的60岁年龄限制为止。
全国“绿色社区”
没有一张小广告
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崇仁里社区很有名。作为蝉联6年的全国“绿色社区”,9000多平方米的社区里几乎看不到一张小广告,不仅如此,小区里常见的另一“顽疾”狗粪在这里也很难见到。
从崇仁里社区河北路侧门走进去,第一感觉是小区里绿色遍布,不论是围栏还是回廊,都是清新满目,十分干净。行走其间,绿化带、护栏这些随处可见的地方,都设有“提高环保意识”“珍爱小区环境”等宣传牌。
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社区原来也有小广告,而且还不少,很让人头疼。除了安排组织志愿者定期清理外,我们还在小区里推行了一个办法,就是鼓励居民自发撕掉小广告,这不是白忙活的,小广告累积到一定数量,居民就可以拿到我们这儿换取肥皂等奖品。这样的奖励提升了居民积极性。一段时间后,小广告就在大伙的努力下被清理干净了。”
据介绍,为了防止小广告回潮,社区还在每个楼门设立了通告栏,引导贴小广告的人把小广告贴到社区通告栏里,避免污染墙体。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小广告就再难看见了。
社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所以引导居民从源头进行分类很重要。记者了解到,小区里不少居民养宠物狗,每天出来遛狗,总会留下狗粪,对社区环境造成影响。为此,社区制作了30多个“卫生盒”,悬挂在树上适宜的位置提供便纸,提醒居民清理狗粪,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社区里还有一间面积5平方米的物资回收亭,废家电、废报纸、废纸板、旧衣物等在这里分类摆放得十分整齐,并有专人进行整理。“现在谁家里有破烂儿都习惯放到这儿了。能卖点钱的就卖点,不能卖的就留在这,这里不污染环境,所以我也乐意把东西往这搁。”社区居民杨先生告诉记者。物资回收亭具有再生资源回收的功能,每天收上来的废品,都会被送到分拣加工中心,再由对方送到分类拆解加工基地,进行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不但废品得到了很好处理,社区也越来越干净了。
“四色垃圾箱” 偏爱垃圾各不同
崇仁里社区还增设了垃圾分类收集点。厨余垃圾倒进绿箱子,垃圾袋扔到红箱子。记者在天津市和平区崇仁里小区看到,在分类指导员的指导下,居民们自觉地将厨余垃圾放到指定分类点。作为市内六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居民习惯。小区的东面和西面各设有一处垃圾分类收集点。每个点位都有绿色、红色、黑色和蓝色四种垃圾箱,分别用来收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每个垃圾桶后面都有一块展牌,上面有对应垃圾分类的详细介绍。
67岁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李惠经常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到垃圾分类点位工作。从去年4月起,她牺牲休息时间,每晚在垃圾分类点位旁为居民进行指导。傍晚时分,小区居民陆续拎着垃圾袋来到分类点位,厨余垃圾倒进绿箱子,垃圾袋留下扔到红箱子,大伙儿的动作相当熟练,不一会儿两个绿箱就满了。“我每天都坚持多走两步到这里扔垃圾,养成习惯,觉得一点儿都不费事。”居民赵连茹说。
据了解,所有参加垃圾分类活动的居民都会领到一个带有编号的小垃圾桶。居委会主任刘方贤告诉记者,小区共有1100户住户,其中700多户领取了编号小桶。记者注意到,李惠手里还有一个表格,上面记录着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考勤”情况。“每个月累计分类投放20次,我们就会给这户居民发放奖品,奖品是卫生纸、洗衣液等生活用品。”刘方贤说。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