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令
孙景令,1928年4月生于河南清丰孙庄。1943年2月成为山东鄄城县县大队的一名战士,此后曾担任过翼鲁豫军区司令部通讯员、班长、排长,五兵团十军高炮营指导员、七步校分队长。1978年,时任贵州省电力物资供应公司党委书记的孙景令获得了人生的最高荣誉。
年届87的孙景令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逻辑分明、条理清楚,丝毫看不出已经是个耄耋老人。他年轻时候跟着共产党的部队转战大半个中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国内剿匪,用血肉之躯铸成中华民族崛起的钢铁长城。如今,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宠辱不惊,因为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
孙景令1928年4月出生在河南清丰孙庄,他出生的那年,华尔街股市崩盘,世界经济危机正式爆发,这成为日后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他的父亲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丧生,孙景令被母亲和姐姐拉扯长大,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根本不知道未来等待着他的将会是怎样传奇的一生。
电视里的都是假的,当时的鬼子特别狡猾
今天的我们对于河南饥荒的印象大抵都来源于冯小刚的电影《1942》,其实这场灾难在1940年就已经有了征兆。当时河南地区气候干旱,蝗虫肆虐,民不聊生。孙景令一家跟随难民逃荒到了临近的山东鄄城,并幸运的躲过了两年后的大饥荒。“国民政府对灾民不管不问,很多人活活饿死”,这段逃荒经历对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0年冬逃到鄄城后,受地下党的影响,也是对于腐败的国民党失望透顶,孙景令的母亲张氏加入了“妇女救国会”,并当选区里的主任。年仅12岁的孙景令也自然而然地加入儿童团,成为了一名经常送“鸡毛信”的通讯员。
山东鄄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遍地都是芦苇荡。孙景令在12岁的时候就成了许黄店儿童团的团长,带领着十几号人马和日本鬼子在数百里沃野清河中斗智斗勇。现在大家看的抗日神剧里,儿童团员动辄消灭憨傻愣的日伪军,孙景令对此很有看法。“电视里的都是假的,当时的鬼子特别狡猾”,“儿童团员营养不良,个子矮力气小,打起来肯定不是对手,所以一般只能站岗、送信、放哨。”
一个鬼子用刺刀捅我,我也用标枪捅他
1943年2月,孙景令还差两个月满15周岁,因为在儿童团表现优异,被区大队选中。他嫌在游击队不能和日本人真刀实枪的干不过瘾,同年8月,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县大队,9月就在攻打河南南乐县城的战斗中崭露头角。
9月的一个清晨,年仅15岁的孙景令扛着红缨枪跟着部队直奔100里地外的南乐县城。他的本职工作是通讯员,但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所有的战士都有“兼职”,孙景令也不例外。
“游击队员打外围,我们攻打县城,我是突击连突击班的战士。”
回忆起抗日生涯的第一战,孙老面色发红,手舞足蹈。
“第一次正式和日军对上,头脑都是蒙的,只晓得往前冲。”
“一个鬼子用刺刀捅我,我也用标枪捅他。”
从他的只言片语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时战况的激烈程度。
初出茅庐第一战,孙景令的勇敢获得了营里表彰,他缴获了两把日军三八大盖,这对于一个“小鬼”来说,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缴获了两把枪,上交了一把,一把组织批准我留下”,从那时候开始,孙景令才有了自己的战斗伙伴。“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聊到这里,孙老兴致大发的哼起了这首《游击队之歌》。
我眼前一黑,什么都不晓得了
经历了70年的岁月荡涤,孙景令腿部、胸部和后脑勺的疤痕已经渐渐淡去,但那些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抗战故事和爱国情怀却从未远离。
八年戎马生涯,孙景令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两次立下二等功。
1945年9月3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这一年,对于孙景令来说,却过得异常艰苦。他在抗战的最后一年里两负重伤。
2月,孙景令在冀鲁豫军区八分区七团服役,跟随部队参加了道清战役。这场战役历时两个半月,解放了修武、获嘉、博爱、武陟、辉县、原武、阳武(今原阳)等县广大农村地区,歼灭日伪军2500多人。孙景令在攻打阳谷县城的战斗中左腿肚子被贯穿,左边胸口中了流弹。
“胸口中弹后,我眼前一黑,什么都不晓得了”。孙景令因此荣立二等功。
8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站》声明,冀鲁豫军区积极响应号召,组成南、北、中三路大军向日伪军展开大反攻。
彼时,日军要投降的消息已经传来,但驻守在滑县附近的日伪军负隅顽抗。孙景令在攻打滑县的战斗中再次受了重伤,后脑勺和胸部都被敌军击中。
“无数颗子弹飞过来,我感觉中了好几枪,当时甚至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孙景令说,在抢救中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医生在做胸部手术的时候,发现了他上次负伤留下的弹片,一并取了出来。
攻打滑县孙景令再次立下二等功,但接连的受伤却让他只能在躺在病床上收听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能够活到今天,已经是莫大的福分
孙景令第三次与死神擦肩则更具传奇性。
经历过“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史诗级别大战的孙景令,却差点在贵州的一次剿匪中丧生。
1949年11月,孙景令跟随17军从湖南芷江转战到贵州,从此就扎根黔中大地,再未离开。1950年初,孙景令奉命到贵州安顺旧州一带剿匪。
部队要抽调30人到朱昌征粮,他被抽为带队军官。
头天晚上,孙景令突然腹泻不止,上级只好临时换人,这恰好救了他一命。
就在征粮队出发不久,上山落寇的原国民党副师长曹少华打听到了这个消息,在清镇二铺埋下伏兵,征粮队30人最后只有2个人逃出来。
“我们闻讯赶到的时候,只能漫山遍野的寻找尸体”,“一起走过来的生死兄弟,说没就没了”,“尤其是带队的王连长,他根本就是替我去死的。”
“我三次濒临死亡,能够活到今天,已经是莫大的福分。”说这话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这位饱经风霜的钢铁汉子眼角上溢出的泪花。
这辈子有两件事情最值得骄傲
从1946年9月入党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70年,孙景令依然对入党的初衷念念不忘,“国民党太腐败,共产党要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
孙景令说他这辈子有两件事情最值得骄傲。
“从当儿童团团长到现在,八十七年没有犯过任何一次错误,没有受过任何形式的处分,一直都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
“我的四个儿子,都是大学生,都是共产党员。”
对于教育子女,孙景令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们读书。孙景令认为,读书不仅可以提升能力,还可以提升修养。不孚所望,孙家四兄弟读书都很用功,每个人都是大学毕业。
“父亲对我们格外的严格,但从不打人,一人犯错,兄弟几个都要罚跪”,回忆起父亲的教育风格,四个儿子记忆都十分深刻,“没成家之前,每天晚上十一点之前必须回家,不然就不好交代。”
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之下,孙家四兄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在孙老心中,他们最大的成就是成为了共产党员。
电力人生:尚有一大愿望
孙景令于1952年转业。从1954年开始在贵州省水利局机械大队当队长开始,直到1985年离休,与电结缘整整31年。
1965年,时任水电厅行政处处长的孙景令被上级指派到清镇电厂筹备部当指挥长,这对于专业知识不足的他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在任职期间曾担负着给省城贵阳供电的重要任务,孙景令接下了没人敢接的任务,在一年内建成一、二号机组发电。
“别人都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偏要去,结果硬是务期完成了”,令狐昌杏说,“这老头就是倔,倔得厉害!”
“军代表杨吉聪多次夸我果敢哩!”孙老说这话的时候倍感自豪。
1978年,时任贵州省电力物资供应公司党委书记的孙景令获得了人生的最高荣誉。他以“工业生产学大庆先进模范”的身份,在人民大会堂被时任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孙景令说他可以算得上是电力局的创始人之一,对贵州电力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看着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感觉十分欣慰,“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挥电力的引擎作用,带动贵州经济腾飞!”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