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厦门7月16日电(记者 刘默涵)“自闭症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在和记者一个多小时的谈话里,这句话,林永鸿至少提及四次。之所以有此感慨,与他的切身体会离不开。
林永鸿是厦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副主任,从事聋儿、孤独症、智障及脑瘫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已有10多年,在帮助自闭症儿童的方面也取得了较多成就。这些年来,林永鸿明显感觉自闭症发病率的情况每年都在增加,他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帮助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及早康复,“回归”社会。
尴尬的是,目前医学界对自闭症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对于自闭症的康复,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越早干预越好。
“及早发现、诊断,再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部分孩子还是可以进入普通的幼儿园、小学接受教育。”林永鸿说,身边不乏自闭症患者实现社会自立的案例。
然而,很多家长却很难接受孩子患上了自闭症这一现实,这使得“回归”二字,多少显得有些艰难。
“家长必须明白,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林永鸿说,在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过程中,家长承担了70%~80%的作用,社会机构的作用,只占到20%~30%。在他看来,自闭症康复这场持久战,不但需要从业人员孜孜不倦地去攻克,家长也要积极去面对。因为,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针对自闭症孩子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只有教育一途。
这种情况下,一套系统、专业的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6月份,林永鸿参加了中国残联康复部主办的第四期全国孤独症儿童康复学科带头人研修班。在这个班上,他通过与国外专家、同学的交流,有所感悟,并总结了5点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专家,给家长传授经过大量实操所得的经验、理念和操作方法;第二,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培训,并且对实操技术进行考核;第三,要设立管理机构,对于民营康复中心进行评估、监管;第四,需要加强队伍的管理,要求自闭症康复从业人员应持证上岗。教委、中残联等机构,也应积极组织专家研发相应的教学大纲;第五,政府未来能增设一些工作机会,让自闭症孩子有生活出路。”林永向记者表示,这个系统中,最为核心的环节还是家长。
7月上旬,林永鸿回到厦门后便开始实践并组织了一场自闭症实操讲座。
“我们请来一位美籍华裔妈妈,给360多位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做了三天的讲座。”林永鸿说,这位老师,本身也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她带来了大量实操视频,既有美国最近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有她自己的实战经验。不出意料,讲座获得了很好的反响,而这些实操教学,也让家长们看到了希望。
专访接近尾声时,记者让林永鸿谈一谈对家长的寄语。他用三个短句做了总结。
“对于自闭症的治疗,家长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介入,实现早期康复;要围绕提高孩子社会性,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引导、影响孩子的成长;要坚持,只有量变的积累才有质的突破。”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