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庐江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扬传统、突出特色、开拓进取、携手共建,广泛深入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形成了党政主导、军地互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社会化“大双拥”格局。2005、2009、2013年连续三届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
健全机制增活力
庐江县始终把双拥创建工作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工作部署上,做到“五个纳入”:即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各地各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全民国防教育内容。在工作力度上,做到“四个到位”:即组织机构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运行机制到位、经费保障到位。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双拥创建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写进县委全委(扩大)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建立了双拥考评激励机制,制定了《庐江县双拥创建工作年度考评办法》,县双拥工委每年抽调军地有关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年度申报的双拥合格单位进行考核验收,评选出双拥模范单位和先进个人,并在全县“三干”会上进行表彰,通过考评,全县各单位双拥创建工作的意识明显增强,双拥工作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该县还建立完善了党委议军、军地联席、走访慰问、互办实事、结对共建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规范和指导全县双拥工作。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议军会议和军地联席会议,帮助部队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重大节日,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企事业单位都开展慰问驻庐部队、军烈属、革命伤残军人、转业复员军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活动。
强化宣传重教育
将国防教育列入党校和各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四年来,县委党校共安排国防教育课90课时,党员干部接受教育达6000人次。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作用。县财政投入200多万元,对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田埠革命烈士纪念塔进行了维修建设,已成为安徽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近10万名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接受了教育,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2015年8月被民政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成为国家、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2013年县财政投入1560万元建设的福泉山国防森林公园初步建成,已逐步成为庐江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阵地,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县委、政府都在此组织大型公祭活动,县国防森林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累计接受社会各界20000多人瞻仰、吊唁。
扎实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宣传教育。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开创未来”为主题的纪念活动,着力营造纪念氛围。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展,展出了两岸一百余位将军及书法名家的作品一百余件。组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演唱会和读书征文活动。9月1日,开学第一天,全县十多万名中小学生集中开展了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内容的主题班会,上好《开学第一课》。县电视台主动开设抗战老兵人物访谈和主题电视剧展播。通过记者深入探访抗战旧址,采访抗战老兵、抗战亲历者或烈士后代,全面展现了70年前庐江大地上发生的抗战风云。通过系列纪念活动在全县营造了隆重热烈的纪念氛围。
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牌、文艺会演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每年在春节、“八一”和征兵工作期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县广播电视台、《今日庐江》报、县政府网站、庐江手机报等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对双拥工作进行报道,县双拥办已编发《庐江双拥简报》60期。县城及各镇重要交通路口均设立了永久性双拥宣传牌。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在泥河镇建设了300余亩的民兵“八一林”。“军民鱼水情”、“供电拥军情”、“军民一家亲”等文艺演出走进驻庐各部队。认真组织开展了“十佳退役军人”、“优秀驻庐军人”和“十佳好军嫂”评选表彰等活动,不断丰富拥军优属文化氛围,推进双拥活动深入开展。
优抚对象总关情
认真做好安置工作。2012年以来,全县共接收退役士兵2362人,县民政局主动同安徽建工技师学院和县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等院校合作,先后为1360名退役士兵提供了免费培训。组织开展5次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指导帮助760名退役士兵创业就业。新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出台后,县委、县政府及时研究制订出台安置政策。四年来,2362名退役士兵补助金已全部按政策兑现到位。
扎实做好优抚工作。全县有各类优抚对象12957人,其中重点优抚对象5353人。该县建立了优待标准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联动机制,逐年提高现役军人优待标准,2015年优待标准已提高至9436元,全县每年向部队输送优质兵员500余人。近年来,全县每年用于各类优抚对象的支出达1.2亿元。落实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一站式服务,出台了《庐江县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四年来,为6352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医疗救助补助资金760万元。兑现落实现役军人家庭立功受奖政策奖励和企业军转干部特困救助及健康体检。四年来,全县涉军群体稳定,未出现大规模去京到省上访事件。县军供站被授予“全国先进军供站”称号。
认真落实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优惠政策。县教育局出台随军子女入学优惠政策,妥善安排随军子女入学26人。县人社局、县编办积极帮助军嫂做好随调工作。县民政局、财政局认真落实7名随军家属的生活补助金。
积极做好散葬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县委、县政府在县国防森林公园内规划建设30亩的烈士墓园,已建设烈士墓穴300余座,确保散葬烈士墓集中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扎实开展走访慰问困难重点优抚对象。该县将走访慰问困难重点优抚对象工作列入双拥年度考核,作为评选创建双拥模范单位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鼓励各地各单位深入开展走访慰问帮扶困难重点优抚对象活动,四年来,累计走访慰问军烈属、革命伤残军人、转业复员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现役军人家庭和困难群众2万余人次,送去慰问金、慰问品900多万元。
军民演绎鱼水情
县委、政府积极支持驻军部队建设。四年来,县财政预算安排资金达4000多万元,用于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00多万元建设消防大队和武警中队综合楼,从根本上改善了部队官兵的工作生活条件。投资1650多万元,建设福泉山国防森林公园,其中安排350万元,建设军事靶场和训练基地一座,为部队训练演习提供保障。同时,积极支持部队战备和抢险救灾等军事任务。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24万元购买消防设施。此外,县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供电公司、军供站等单位切实做好为部队优先提供优质的水、气、电、粮等军供物资,为部队后勤保障做好服务。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了议军会议和军地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军地事宜,帮助部队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12年武警交通八支队进驻庐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部队建设,无偿划拨200亩土地建设两处新营区,在福泉西侧1000亩山地,建设军事训练靶场和武警交通八支队训练用地,为保障县消防大队及时快速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在县城西主干道上,及时开通消防车辆出入道口。四年来,组织县级领导干部参加军事日活动600人次,县直部门、镇、企业走访慰问驻庐部队400余次,赠送慰问金、慰问品300余万元。
另一方面,驻庐部队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县人武部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帮困活动,经常到帮扶点上指导工作,制定解困措施,对帮扶对象进行资金和技术扶持,组织实施“春蕾助学”结对帮扶,帮助11名女孩解决实际困难,人武干部个人坚持每年捐资7000元,成立“人武部贫困助学资金”,与庐江中学7名贫困学子结对帮扶,资助完成学业。武警交通八支队走访慰问白山、汤池敬老院五保老人,协助当地政府抗旱救灾、清淤扫雪、修路植树等,先后十余次帮助汤池、冶父山、柯坦等地扑灭森林火灾,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义务修路2.8公里。县消防大队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每年主动深入县有关部门进行消防大检查,普及消防知识,及时消除隐患。每年出动人力近1万人次,出警700余车次为驻地群众抗险救灾。陆军军官学院、巢湖武警二支队、驻庐部队共抽调优秀班长200人次,指导全县各中学、完职中开展军训,每年军训学生共有近2万余人。四年来,驻庐部队出动兵力5万余人次,车辆3000余台次,抢险355次,转移和抢救群众2100多人次。
军地互动齐创建,双拥花开香满园。近年来,庐江社会各界拥军热情普遍高涨,双拥活动形式多样,蓬勃开展,各项“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已步入常态化、社会化大格局。
策划:中共庐江县委宣传部
庐江县双拥办
图文:管玉春 周跃东 姚大高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