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办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点数铁军英勇成果

2015-11-18 09:44:28来源:洪泽县双拥办
1941年5月1日,新四军九旅25团经过一个多月的湖上作战训练和精心部署,完成了洪泽湖剿匪的战前准备。

洪泽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 王前生

抗战时期洪泽县主要战役、战斗述略

一、洪泽湖剿匪战役

1941年5月1日,新四军九旅25团经过一个多月的湖上作战训练和精心部署,完成了洪泽湖剿匪的战前准备。在新四军军部的统一部署下,张爱萍旅长指挥25团和警卫连担任主攻,二师五旅10团把守洪泽湖东岸蒋坝、周桥、高良涧一线,防止敌人登岸逃遁,四师十旅29团在成子湖东北一线警戒,地方武装在管镇方向警戒。

5月2日,张爱萍总指挥亲率25团主力从临淮头出发,兵分三路,由西向东,压向湖匪。我军以迫击炮、高射机枪将湖匪依仗的钢板划子上的钢板击穿,钢板划子被击翻,沉入湖底,很快将湖匪击溃,旋即派出战斗连队乘小船追击,俘匪一部,缴获钢板划子十余只。以高铸九、陈佩华、魏友三为首的几股湖匪大部被歼。从此,洪泽湖真正回到新四军和人民的手中。

洪泽湖土匪被剿灭后,洪泽湖逐渐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和新四军四师的可靠后方。

二、小龟山岛和老子山战斗

1941年4月21日到22日,为配合新四军三师九旅和二师五旅各一部的战斗行动,四旅10团于4月21日和22日夜先后攻占盱眙县城以北的淮河中的小龟山岛和控制洪泽湖入淮河口老子山两个伪军据点,歼敌一部,余敌逃窜,为主力部队机动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夜袭盱眙船塘

1944年2月18日夜,洪泽湖总队一连连长魏存平和淮河区民兵队长刘兆楠带领部属,配合洪泽湖总队二连偷袭驻盱眙城日伪军,生俘伪军数十人。在回龟山的途中遭日军巡逻艇追击,双方发生激战,连长夏景初、副指导员王风岭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数十名战士倒在日本鬼子的枪口下。

四、洪泽县总队袭击鬼子运输船

1944年5月,明光的日军给盱眙城里的铃木中队运送武器弹药,洪泽湖总队获取情报后,派一连去袭击敌船,不让武器落入敌手。一连立即作好战斗准备,敌船一过张凤滩就被一连盯上了,当敌船进入有效射程后,机枪、步枪、迫击炮一起猛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舱内武器弹药一起爆炸,敌人船毁人亡,沉入湖底。

五、三十三天反扫荡战役

1942年11月14日,日伪军出动7000多人,分五路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企图一举歼灭新四军第四师主力于洪泽湖西半城,淮北军民在区党委的领导下,在彭雪枫师长的统一指挥下,经过朱家岗、马公店、关帝庙等大小30余次战斗,共歼日伪军700余人,收复了青阳、马公店、金锁镇等敌伪据点,12月16日日伪军撤出根据地,历时33天反扫荡战役取得了胜利。

抗战时期淮宝县主要战役、战斗述略

一、开辟淮宝战役

1940年8月初,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率领五支队第8团、第10团和新四军第四支队第7团北渡南三河,在八路军第四纵队政委黄克诚率领的第四旅687团的配合下,发起淮宝战役,经过二十多天的激战,击溃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33师,平息和瓦解了猖獗一时的小刀会武装,成立了淮宝县委和淮宝联防办事处,成功开辟了淮宝抗日根据地。

二、高良涧守备战

1941年4月,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命令第14团白马湖剿匪,同时命3营7连驻守洪泽湖岸边重镇高良涧。日寇乘新四军主力围剿白马湖水匪防守力量薄弱之机,从盱眙、老子山方向出动6艘汽艇,约300名日伪军,突然出现在洪泽湖水面上,进攻高良涧。新四军3营7连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与敌展开激战,从上午11时打到黄昏,毙伤日伪军50余人,敌人溃败退入洪泽湖中。

三、林码头战斗

1941年7月下旬,盘踞在运河东部的国民党军韩德勤部,乘日伪军大“扫荡”之际,侵占淮泗地区,并勾结运河附近的伪军和封建刀会组织,企图继续西窜。西窜之敌直向淮宝林集区的林码头的新四军第10团三个连包围袭击。新四军第10团三个连部队根据获悉的情报,利用熟悉的地形,迅速跳出敌人包围圈,用反包围手段从敌人的侧后实施攻击,激战三小时,将顽军和伪军及刀会武装击溃,毙敌20余人,俘刀会成员20余人,粉碎了顽军偷袭我军的阴谋。

四、马棚庄战斗

1942年11月23日,驻淮阴日伪军500余人,经范集、黄集、马棚庄一路“扫荡”,进占淮宝县岔河镇、高良涧。在途经朱坝的马棚庄时,与新四军二师五旅一个连不期而遇,这是一场遭遇战,双方展开攻守战,在当地民兵和老百姓的帮助下,经三个小时战斗,敌人被击溃,撤往高良涧,新四军连队顺利转移,取得了淮宝境内反“扫荡”的胜利。

由开辟向建设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转折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会

1939年2月1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收到毛泽东、王稼祥、滕代远复电,同意部队直接归前总指挥,每月经费及弹药补充由前总解决,干部问题待从抗大第五期毕业生中选派。这三个基本问题得到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明确答复后,解除了游击支队的后顾之忧。2月23日,游击支队在书案店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彭雪枫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明确提出建立以永(城)南、涡(阳)北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他说:这里北靠陇海,东傍津浦,西临新黄河,南到淮水,处在华北、华中之间,位于中原腹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们要在这里尽快发动群众,组织武装群众,开创一个巩固的立足点,经过近五个月的转战,新四军游击支队终于作出了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并确定了根据地的中心地点。

如何实施这一战略任务,部队如何展开,各项工作如何协商配合,彭雪枫一直思考和谋划这些问题。

1939年5月,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明确指示“发展华中,是党早已确定的方针,应加强豫皖苏省委,领导与建立地方党和地方武装;要派部队进泗县、灵璧、五河地区开展工作。”

彭雪枫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指示精神,经过支队党政军委员会的讨论,对新四军游击支队战略展开进行了部署。

一、由支队参谋长张震率主力第一团留在永城、涡阳、萧县、夏邑中心区,协同地方武装,坚持原地斗争,在发展中求巩固,在巩固中求发展。

二、由省委书记张爱萍带领少数干部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及党领导的其它地方武装取得联系,共同开辟皖东北,并搞好同安徽省六区专员盛子瑾的统战关系,统一领导该地区工作。

三、由司令员彭雪枫、政治部主任萧望东率领机关和主力第二团、第三团进军淮上,开辟怀远、凤台、蒙城、宿南的广大地区。

经过各部的顽强奋战和不懈努力,根据地开辟工作进展很顺利。彭雪枫率领的游击支队主力在淮上地区的胜利,使部队和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基本得到解决,同时扩军1800人,部队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北线的永城、涡阳、萧县、夏邑地区,西线的睢县、杞县、太康地区,打击日伪军,光复国土,都取得了很大胜利。8月底,彭雪枫率领支队领导机关由淮上北返涡阳。

在根据地各项工作蒸蒸日上的形势下,9月1日,中共豫皖苏区委和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会在安徽省涡阳县曹市集潘家祠堂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议,讨论了豫皖苏边区的形势和任务。

彭雪枫代表党政军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他强调指出,我们必须广泛发动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力量。他还提出,要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猛烈扩大抗日武装,加强部队政治工作,提高军事水平,把部队建设成铁的党军。在根据地内,要改造和建立抗日政权,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根据地建成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

大会作出关于建党、建军、建政、建立群众团体、培养地方干部、发展地方武装、征收公粮赋税,大刀阔斧地开辟与建立以永涡为中心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以及协助地方党组织开展根据地各项建设等重要决议。大会选举了谭友林为出席党的“七大”代表,会议选举彭雪枫、吴芝圃、萧望东、张震、滕海青、谭友林、李光天、方中铎、夏岳、张先舟等10人为主席团成员。

大会对边区的党政军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一,在军队方面,开展整军建军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事技术,增强战斗力,使部队不仅能打游击战,而且能打运动战;二,在建党方面,深入地方工作,建立各种抗日群众团体,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加强培养地方工作骨干,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三,在财政方面,开源节流,征收赋税,统筹分粮,解决部队财政困难,改善部队生活等。

这是新四军游击支队历史上的第一次党代会,是新四军游击支队发展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实现了游击支队由开辟根据地向建设根据地的重要转折。这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游击支队及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进入蓬勃发展和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二十六烈士纪念塔塔名缘由考证

皖南事变后,为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撤销新四军番号的1月17日反动通令,坚持抗日斗争,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中共中央军委于1月20日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新成立了,将新四军和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继续在长江南北坚持抗战。

1941年10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苏南和苏中抗日斗争形势,命令新四军第6师第18旅撤出苏南“清乡”区,在旅长江渭青、政委温玉成率领下,进入江(都)高(邮)宝(应)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各级民主政权,扩大了新四军的活动范围。

10月26日,为了苏中、苏南在长江沿岸的协调统一,以利今后回江南发展,经中共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批准,新四军第一师与第六师领导机关对内合并,由粟裕统一指挥,对外保留两个师的番号。

1942年10月26日,谭震林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1月,又将第六师的18旅划归第一师建制。1942年11月,各解放区根据中央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要求,主力部队兼地方军区。到1943年元月新四军重新整编后,第一师兼苏中军区,下辖第1旅兼第3军分区,第2旅兼第2军分区,第3旅兼第4军分区,第18旅兼第1军分区(辖第52团,高宝、江都独立团),联抗、海防纵队、特务团、新编第7纵队、教导团、宝应支队,抗日军政大学第9分校。

1943年元月,新四军第六师下辖第16旅(辖第46、第47、第48、第51团、独立第2团)。

1945年苏中军区整编后,第52团、特务团、民抗单列,与其他军分区一样,作为一个独立作战单位,直接归苏中军区指挥调动。

据以上资料可以作如下结论,第六师的第18旅从1942年11月建制已划归第一师,18旅所辖的第52团当然也列入第一师序列,18旅主要活动区域一直都在江(都)宝(应)高(邮)等苏中地区。

新四军52团战斗力强,战斗作风顽强,战斗成果辉煌,被人们誉为“老虎团”,经常被军部作为机动兵力直接调动指挥,执行一些特别任务。例如,1944年8月15日,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师长率部西征,恢复津浦路西豫皖苏解放区,四师防区的兵力略显薄弱,新四军军部抽调第三师第7旅、第一师第18旅的52团到津浦路东皖东北协防。1945年春节后,一师52团完成了协防任务,从泗南县的朱湖返回苏中途中,接到了新四军副军长的加急电报,命令该团兵分两路,火速到达指定位置,保卫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其中一部到达西顺河十堡阻击1500多名日伪军,粉碎了日伪军袭击新四军军部的阴谋。

这就是二十六烈士纪念塔塔名“新四军一师五十二团二十六烈士纪念塔”的缘由。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