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办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双拥工作成为通化市的闪亮名片

2015-11-02 14:15:31来源:通化市人民政府
构建了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实现了绿色转型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协调推进,使双拥工作成为我市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和驻通部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站在国家安全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化政治担当,强化军地协同,强化载体创新等,构建了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实现了绿色转型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协调推进,使双拥工作成为我市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着眼富民固边,强化政治责任,切实凝聚双拥工作整体合力。市委、市政府和驻通部队领导机关始终把双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通化市驻军和武警部队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武装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的意见》等综合性指导文件,在建设立项、经费预算、政策支持、力量协调等方面予以统筹安排和重点保障。各地、各部门也把双拥工作纳入党政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

着力创新载体,深化国防教育,大力营造军地融合发展的浓厚氛围。我市坚持把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纳入领导干部培训计划、纳入后备干部和公务员考核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部队教育规划。邀请国内知名军事专家和驻通部队领导作国防形势分析报告,直接受众达5万余人。几年来,驻通部队累计出动官兵500多人次,为机关单位和大中小学校军训3万余人。坚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高志航纪念馆、东北抗联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群众到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2014年9月30日是全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全市党政军各界代表到靖宇陵园,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今年8月15日,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协助承办了吉林省纪念东北抗联精神大会。几年来,全市共组织各类红色教育活动800多次,受教育群众达190多万人次。

坚持厉行法治,强化政策落实,全力支持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几年来,共投入专项资金2.2亿元,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战备训练和官兵生活条件改善。全力落实利兵惠兵待遇。残疾军人、在乡老兵、“三属”等重点优抚对象抚恤金和定期定量生活补助实现按标准社会化发放。采取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和医疗优惠相结合的方式,为重点优抚对象投入医疗补助资金330多万元。持续开展“关爱革命功臣”送医送药活动,提供免费体检和义诊432人次,赠送药品29.3万元。投入专项资金90多万元,为76户重点优抚对象改善了住房条件。

夯实群众基础,巩固军民团结,创新推动基层拥军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社区拥军服务工作,在全市社区普遍成立“拥军服务站”,由社区主要负责人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并配备了一名专(兼)职“拥军协理员”。组织企业家开展“走边防、进军营”活动,积极为复转军人和随军家属提供就业岗位,为边防部队购置文化、生活等设施器材。每逢春节和“八一”前夕,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军民联欢联谊活动。

发挥部队优势,践行为民宗旨,积极参与第二故乡经济社会建设。驻通部队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努力作为,扎实开展“感恩通化人民、奉献第二故乡”教育实践活动,在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等工作中当先锋、打头阵、练精兵,为通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抢险救灾、应急处突等关键时刻,驻通部队一往无前、冲锋陷阵。驻通部队还以助推新农村建设为牵引,不断加大参建工作力度,设立了1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经费。对26个村屯(社区)实施重点包保,组织开展扶持特色产业示范户、科技致富结对等活动,确定“科技支农”示范点和特色产业示范户37个,结成科技致富帮扶对子480对。积极维护良好发展环境。驻通部队积极参加平安通化创建工作,围绕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修订完善了各类应急行动预案,协调有关部门建立了联合指挥机制。武警通化支队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共同完成联勤巡逻任务,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市消防支队广泛开展消防知识讲座和防火演练等活动,先后有800多个单位和20多万群众受到了教育。集中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整治活动,先后出动官兵5000多人次,车辆100余台次,共植树5万余株,绿化荒山490余亩,完成了8000多延长米的街道和铁路沿线的垃圾清理。持续开展学雷锋“爱民助民惠民”系列活动,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2000多人次。驻通部队还大力开展共建文化书屋活动,与边境一线28个村屯结成共建对子,开展捐送书籍、图书互借等活动,帮助改善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条件。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