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是一座驻军较多的城市,更是一片双拥热土。当镇江军民尽情享受着军民共建、军地融合发展的成果时,不能不提起“为军为民不为名,求真求实不求荣,多思多干不多怨,争苦争累不争功”的市双拥办主任赵权升。
“协调的双拥实事件件落实,经办的军嫂安置人人到位,接待的来信来访个个满意,和他共事天天愉快。”这是赵权升从事双拥工作27个年头的真实写照。
默默无闻的“老黄牛”
1988年,赵权升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从此和双拥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办事员到主任,在双拥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7年,亲历了镇江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刚到双拥办工作时,双拥办没房子、没经费、没编制、没车辆,打个电话都要去别的办公室求人,出门办事全靠自行车。为了筹集双拥基金,赵权升到有关单位,坐冷板凳,被讥讽“他又来了”。即便这样,赵权升只是笑笑,只要你们把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完成就行了。这就是赵权升。
无论是当办事员还是当市双拥办主任,赵权升处处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心系部队,情系官兵,被官兵们称为“激情无限的双拥人”。
“只要是部队找赵权升办事,再小的事他都当大事办,有头有尾有结果,部队同志提到赵权升,提到市双拥办都是赞誉有加。”镇江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惠峰如是说。
在双拥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7年,镇江目前就赵权升一个,他也是全市、全省双拥工作人员中唯一的省劳模。
驻镇官兵的“娘家人”
“事难办,找双拥办赵权升”,这是镇江军地双方对赵权升的称赞。军地许多同志都感受到:双拥办单位虽小,但却能办事、办成事;双拥办虽是市级政府机关,但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接待热情、工作负责。
军队人员住房社会化保障,涉及地方规划、财政、房管等多个部门,遇到的矛盾多、解决的难度大。2013年9月,赵权升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驻军部队和地方相关部门开展调研,形成草案后,交市委常委会进行讨论。2013年11月,镇江市政府办公室和军分区后勤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驻镇部队军队人员住房社会化保障的实施意见》,由此,驻镇部队军队人员经济实用房建设正式启动,到去年底首批交付,市财政已贴补1500多万元。
“把官兵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他们才能把精力投入到强国强军梦上。”每年,赵权升都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到驻军部队基层,倾听官兵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最急迫的困难。驻军部队有3个单位在一条线上并远离市区,用水十分困难。赵权升通过多方协调,把此列入市政府为部队要办的实事之中。市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市自来水公司经过100多天的突击施工,于2013年12月底让官兵们用上“放心水”。
1860多名随军家属全部得到政府指令性和货币化安置,军人子女全部进入12所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就读,为18个驻军部队进行了水电气增容、开通了公交拥军线,为驻军修建第18条连接沪蓉高速和京沪高铁的道路,这里面,处处凝聚着赵权升的心血……
领导机关的“好参谋”
思路决定出路。赵权升针对新时期双拥工作的新特点,适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思路,用易懂易记、耳熟能详的口号引导全市双拥活动,为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领导机关当好参谋、出好主意,相继提出了镇江双拥“无淡季、无死角、争一流”、“人人有责、处处有情、事事依法”、“共谋打赢、共促发展、同攀新高”、“标准更高、特色更优、品牌更响”、“ 全面融合、全面提升”的双拥创建新思路,为提升全市双拥工作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为新时期双拥工作新要求,赵权升奔走于企业和军营之间,为企业和官兵们办的实事说不清,解的难题道不完,大家都打趣他是“大管家”,他却自封“军队办事员”。
为尽快做大做强军民融合产业,形成镇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双拥新思路,赵权升跑上跑下,协调汇报,推动镇江成立了由军地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健全了军地联席会议制度。现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已经成了镇江一张金灿灿的城市名片。
赵权升还热衷于为军地“拉红线”,在他的牵线搭桥下,驻军所有单位都和地方高新企业结成了互助对子。企业领导员工来部队过“国防日”,感受部队绿色文化熏陶,见证军队的严谨纪律和拼搏精神;部队官兵来企业过“工厂日”,学习计算机、焊工、钳工、英语等技能。
镇江摘取“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后,面对扑面而来的赞扬声,赵权升却从不满足,从不陶醉,他常常对双拥办的同志说:双拥需要发展,双拥需要创新,我们要当好军队的“办事员”。双拥办推动出台了《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实施意见》,推进军地思想、军地文化、军地教育、军地卫生、军地设施、军地科研、军地人才等九个方面融合,使双拥共建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做堂堂正正双拥人,办扎扎实实事,赵权升用火一样的激情,奏响着双拥人的奉献之歌……
(刘晓平 季必宏 姜萍)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