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办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这里唱响团结抗战正气歌

2015-09-07 11:38:03来源:常熟市双拥网
支塘镇何市四面厅位于当时何市公园中央,始建于1926年,是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大厅式建筑。

文并摄/本报记者 孔云云

支塘镇何市四面厅位于当时何市公园中央,始建于1926年,是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大厅式建筑。四面厅宅基高,屋内宽敞,四面环廊,园内花木生机勃勃,环境优美,是当时百姓的纳凉品茗之所,厅外的一株黄杨树屹立在风雨中已有160年。就是这样一个场所,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8月27日, 记者 来到四面厅,重温那段烽火岁月。《支塘镇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总纂李家成非常熟悉那段抗日历史。他告诉 记者 ,现在的四面厅是支塘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何市中心幼儿园内。他向 记者 描述了几个关于抗日的片段。

1940年4月,中共中央东南局、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决定将谭震林从皖南前线调往苏南东路地区,统一领导东路抗战工作。4月中旬,谭震林化名林俊率部来到常熟,在常熟宣布成立东路军政委员会,他担任东路军政委员会书记。经调查了解,他胸有成竹地绘出了将整个东路地区建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蓝图,巧妙地把自己在井冈山、闽西南的斗争经验运用于水网平原的游击战争,短短几个月就打开了抗战新局面,创建了苏常太抗日根据地。

1940年6月的一个晚上,明月皎洁。何市公园里人来人往,四面厅上灯火通明。徐翰青、殷玉如、陈月盘等100多名各界人士代表翘首以待,静候一位首长的

不一会儿,只见一位中等身材、穿一身白竹布衫裤、手执芭蕉扇的中年人健步来到四面厅。他正是谭震林。他向群众讲述了全国和苏南的抗战形势,介绍了新四军抗击日寇取得的辉煌战果。在场群众受到了极大鼓舞,精神为之振奋。当晚,谭震林只带着一名警卫,在敌人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下,镇定自若,谈笑风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相信,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甘心当亡国奴。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就一定会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铿锵有力的演讲在四面厅内回荡,为处在深重灾难中的人民指明了方向,更把革命的种子深深埋在了人民心中。

会后,何市众多热血青年纷纷参加江抗组织,拿起武器抗击日寇;无数妇女给人民子弟兵做军鞋、制军袜。提到这次会议,不得不提到徐翰青。在国家存亡时刻,他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为民族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徐翰青是何市陈泾村人,清末诸生,是一位开明绅士,也是常熟较早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人士之一。江抗政治部编印的《东进报》曾表扬他的进步言行和抗战到底的凌云气节,誉之为“东路模范老人”。戏剧性的是,他的弟弟正是伪常熟地区绥靖司令,臭名昭著的汉奸徐凤藻。他拜倒在日寇脚下,广收门徒,安插亲信,搜集情报。谁要是与共产党员、新四军稍有接触,就会招致飞来横祸。

徐翰青多次怒斥徐凤藻的丑恶行径,并与之断绝来往。1939年,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抗日,徐翰青以年迈之身协助民运干部开展工作,先后被选为江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会监察委员会副主席、何市区自卫会主席、何项区区长。

1941年7月,日伪在苏常太地区大举发动“清乡”,徐翰青与地下党组织一直保持联系,并主动让太仓抗日民主政府秘密移驻到自家办公。“清乡”期间,徐翰青家遭到日伪军洗劫,他自己也被日军逮捕,拘押在太仓沙溪镇监狱。敌人多次审讯,他始终沉默以对,守口如瓶。在关押了半个多月后,敌人终因审讯无果释放了他。坎坷的磨难更坚定了他抗日的信念,他积极组织群众支援前线,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声望,发动广大民众以及何市、归庄的许多商户捐款,先后筹得善款数千元,并立即购置时缺的医疗卫生用品送往抗日前线。

正是徐翰青这样无数的共产党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前仆后继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才换来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新生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