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兴区魏善庄镇岳家务村,今年90岁的老兵杨德森身体还算硬朗,“耳朵不太好使、腿脚也不利索,去医院,医生反诘,90了还能管事?”瓜棚藤下,老人带记者回到了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
“小孩都喜欢玩枪,喜欢打仗,跟着一位有枪的大人就进了部队。”那是1944年,正是抗日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16岁的杨德森第一次来到了部队。登记人员问了一句:“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吗?”“我是来干八路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不叫干八路,记住是参军光荣。”从此,杨德森的人生追求与祖国尊荣联系在了起来。
如今,90岁的杨德森能清晰地报出部队的番号,那是7总队19团3连4排,聂荣臻将军指挥的部队。“没有卡车,我们就一直跟着大部队走,每天行走百八十里,号角一吹响就冲锋……”老人回忆说。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攻打敌人的炮楼,拿下炮楼就意味着取得了小阶段的胜利。在河北的一场战役里,一千多人去攻打炮楼,由于白天处在敌方的视线范围之内,只能晚上摸黑进攻。那场战役枪林弹雨,“脑袋上都‘挂花’了,只是当时没有知觉了,只顾着向敌人冲锋……”说着,老人低下头让记者看,两道的印痕深深地印在他那灰白的头发中央。战争留在老人身上的印痕并不止于此,他的膀子、腿都曾被子弹穿过,从此再也无法正常行走,乃至后半生拐杖不离手。“等身上的伤养好了,继续回部队作战。”老人边回忆边说,“战场上枪林弹雨,这点伤没啥好说的。”那场战役死伤十分惨重,有被枪打死的,有被炮轰没的,死了好些人,不过,整个部队还是再最后夺下了炮楼。悲喜之处,老人眼闪泪花。“此后的一年,大大小小的战役,一直和日本人干。直到日本人投降了!”说到此处,老人满面喜悦。
现在还留在老人身边的老物件只有一个军用水壶,“这个应该放在纪念馆里!”服侍老人的人员说。“那时候每天都得背上枪、手榴弹和弹药,它们有40来斤重,其中就有这个水壶。”
日本投降后,老人继续到东北扛枪。解放战争后才回到大兴县,在民政局干了一份差事。老人还向记者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两枚奖章,一枚是纪念抗战60周年的奖章,另一枚是华北解放战争纪念勋章。现在,这些在老人看来都已云淡风轻。
记者临走的时候,老人还倚靠在瓜棚下,仿佛还沉浸在那烽火连烟的岁月中久久回味。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