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办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长春市双拥工作纪实

2015-08-04 11:31:59来源:吉林日报
“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这是长春军民亲如一家和谐局面的真实写照。

“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这是长春军民亲如一家和谐局面的真实写照。

作为有着光荣双拥传统的城市,长春已经连续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这里,凝聚着军民割舍不断的鱼水情谊,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动人的拥军故事,每一个角落都高唱着军民鱼水的欢歌。

近年来,长春先后有200多家单位和300余名个人获得国家和省级双拥表彰;锦程街道20年如一日真情服务官兵等经验模式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推广。2015年2月,长春市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代表,在军民迎新春茶话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就在最近,在国家第八次全国双拥模范城调研督导组对我省的检查中,督导组对长春双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牢固树立军民融合发展新理念;强化社区拥军,不断拓展基层双拥服务新领域;强化科技拥军,巩固发展双拥品牌特色新内涵;强化文化拥军,大力构建双拥文化体系新格局;强化服务保障,全面开创拥军优属工作新局面;强化拥政爱民,持续深化感恩奉献活动新主题……

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一个个成效的取得,使军民融合、共同发展成为长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滋润万千心田。

高度重视树立融合发展新理念

“要站位国家安全战略全局,全力支持部队建设,积极抓好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以实际行动推动强军目标在基层落地生根,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贡献。”7月29日,在长春军地领导迎“八一”座谈会上,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对双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一直以来,长春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好,开创了双拥工作的崭新局面。

长春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完善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主管副市长、驻军首长任副组长,6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和20余家驻军师(旅)以上部队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定期召开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经常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以及专题会、协调会,及时解决双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健全完善了党委议军会议、军地联席会议、军政座谈会、军地合署办公等工作机制,坚持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检查制度。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经常深入驻长22家师旅级以上部队,调研部队需求、了解官兵需要、解决实际问题。驻军部队每逢领导换届,也都第一时间到地方党委、政府进行拜访,使军地之间形成了同心、同步、同频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创新体系实现服务官兵新作为

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退役军人吕凤楼有家传的竹碳核桃制作手艺,社区了解到他想创业但没有场地的情况后,免费为他提供了一处200平方米的厂房,成立了“福凤楼”工作室,并帮助他办理营业执照、协调贷款、联系销路、招聘工人等。现在“福凤楼”核桃竹碳产品在长春市大型综合商场均有销售,遍布东北三省。这是长春市创新社会化拥军体系,着力推进社区拥军的一个缩影。

以社区拥军为重点,长春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双拥在基层”活动深入开展,创新建立了社会化拥军新体系。一年来,各社区为驻军官兵和优抚对象解决各类生活难题5000余件。

在推进社区拥军工作中,长春搭建社区拥军服务中心平台,首先在宽城区拥军大院等6个各具特色的社区先行试点,建立了拥军服务机构或退役军人服务组织。目前,城区近380个社区普遍建立了拥军服务中心(站),并对拥军设施、服务流程、工作制度、人员配置等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安排;突出重点优抚对象和困难退役军人群体两类群体,认真落实各项抚恤政策,给予优先、优待、优惠的照顾,在生活、医疗等方面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建立网格管理、资源共享、宣传教育三项机制,利用社区管理网络翔实掌握拥军对象的基本情况,整合社区劳动保障、卫生服务等资源,从生活照顾、就业扶持、急难救助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借助社区居民之家、文化活动室等场所,大力宣扬社区驻军和优抚对象的感人事迹;开展走进家庭、便民利民、文化生活、政策帮扶四项服务。无论优抚对象和退役军人遇到大事小情,都及时到家中进行访问,及时掌握思想动态,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各社区的生活QQ群、“一刻钟”服务网和帮办服务热线等,为优抚对象和退役士兵提供代买代购等多样化服务。开展军民联欢联谊、军营大讲堂、红色歌咏比赛、拥军文艺演出等活动。将60岁以上重点优抚对象纳入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券发放范围,对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和退役军人实施一对一帮扶。

为了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双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春还把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领域覆盖、全过程强化,形成了以拥军大讲堂、航空开放日、国防知识进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主要内容的军地国防教育体系。

整合资源打造科技拥军新格局

2013年1月,以长春市命名的我国最新型导弹驱逐舰“长春舰”正式列编海军东海舰队,市领导高度重视舰市共建,先后为“长春舰”官兵赠送200余万元的慰问金和慰问品,并组织为“长春舰”研发舰载“科普知识网络信息平台”,送省内知名书画家的200余幅书画作品。

这是长春开展科技拥军的一项重要成果。

长春注重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等优势,整合资源,打造科技拥军的崭新格局。从科技融合、人才融合入手,把重点放在增强部队的科技实力上,实现了科技拥军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通过理论研讨、技术支援、项目对接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将前沿科技成果移植或者嫁接到驻长部队的日常训练和战备演练中,并为部队提供最新最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实现了地方科技潜力向部队战斗力的转换,推进科技拥军创新发展。

近两年,长春市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承担150余项国防和军队科技项目,向部队转让科技成果40余项,极大地提升了部队战斗力。在搞好技术支持的同时,依托长春省会城市完备的教育体系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加大部队人才培养力度,依托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科技拥军基地,先后开办28期军官复合型人才培训班,培训各类人才2200余名。不断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为部队优秀科研人才颁发市政府特殊津贴,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支持科技拥军,参与科技拥军。

同时,注重运用地方先进文化成果,提升驻军文化内涵和官兵人文素养,组织开展了“理论宣讲、法律维权、科普知识、技能培训”等“四进”军营和“送图书、送电脑、送器材、送演出”等“四送”活动。依托市委党校成立理论学习宣讲团,走进部队进行理论宣讲,不断提高官兵的政治素质;针对部队官兵普遍关心的涉法维权问题,成立法律拥军顾问团,无偿为官兵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为部队设计建设科普走廊,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官兵科技水平;举办拥军慰问演出100余场次,向部队赠送各类图书上百万册;组织开办外语、计算机、书画、摄影、写作等各类短期培训班200多期,培训各类人才1万余名;将电大远程教育引进部队,建立了全军首个“军营数字化学习港”,已有198名战士通过技能培训获得了资格证书,培训合格率达到95%以上;大力支持部队基层政工网建设,为驻军送微机4000余台;为驻长部队基层官兵送200

余万元体育器材,并为驻军部队建设了健身广场。

后顾无忧拓展政策落实新局面

把军人当亲人,长春积极解决官兵关心的后路、后院和后代问题,让官兵无后顾之忧。

长春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若干意见》,明确了“共同发展、共建共享、良性互动、互利双赢”的基本建设思路。出台了《促进随军家属就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措施,从制度层面完善了干部转业、退役士兵安置、军人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等相关优惠政策。

一个个数字,一个个办法,一个个规定,一个个措施,如清泉和养料,浇开了长春双拥工作的怒放之花。目前,长春市转业干部96%以上都安置在党政机关或参公事业单位,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得到100%安置,先后为574名军人子女实施中、高考加分,为293名军人子女落实了择校政策。探索形成的“岗位安置为主、货币补助为辅、积极扶持创业”多渠道安置模式,受到总政治部、人社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优抚对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长春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已经达到东北地区同类城市的最高水平,在此基础上,各级通过重大节日普遍走访慰问的形式,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近年来,全市用于慰问补贴优抚对象的资金达到1700万余元;连续12年组织全市85家市直单位对145名困难老兵实施包保,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将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定点医院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一至六级优抚对象的住院费用全额给予报销,“三属”和在乡复员军人在定点医院住院补助比例达到了100%。

驻长部队也视驻地为故乡,把人民当亲人,以“感恩长春人民、奉献第二故乡”活动为载体,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积极服务幸福长春建设大局。近两年来,驻军和武警部队先后出动兵力3万余人,参加植树造林,美化第二故乡。消防部队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百余个。军事研究机构主动承担疫情防控等重大突发事件任务。在组织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和“慈善助学”等活动中,累计捐款捐物价值430余万元,结对帮扶贫困户605户,累计资助困难学生747名。

“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故事是一个个和谐的音符,在时代的大舞台上汇合成震撼人心的最强音;军民一心,鱼水情深,构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城墙,定格在长春军民的心灵深处。(陈亚斌、杨明贵、记者孟凡明、王勇力)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