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强军兴军 奏响时代强音
“兵妈妈”为武警战士包粽子,欢度端午节。
强音3
促优抚安置 强服务机制
“张姐,我来做卫生啦”。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小刘来到大营门街一级伤残军人张秀华家里,热情地与张秀华聊家常,认真地打扫卫生,帮助剪指甲、清洗衣物。目前,全区共有662名60周岁以上优抚对象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养老服务。这是河西区关爱优抚对象的一项重要举措,优抚对象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包括近40项内容的家政服务、维修服务、应急服务及专业护理服务,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张秀华由衷地说:“长期以来,区政府、区民政,包括区残联对我们伤残军人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我感觉到住在河西,非常温暖、踏实!”
面对新时期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变化给优抚安置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河西区各级领导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把优抚工作做进了优抚对象心坎里。河西区健全“五种机制”,让光荣之家成为富裕之家、幸福之家。
河西区大力落实、健全“五种机制”。健全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将抚恤补助经费优先纳入区年度财政预算,每年提高各类抚恤优待标准,发放抚恤补助金1.3亿多元,保证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与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机制。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一站式”结算服务和大病医疗救助,对因药费自负部分较多,影响生活的优抚对象,每年分两次开展医疗救助。
健全重点优抚对象临时救助机制。夏冬两季,及时为家庭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救济,个别有特殊困难的,随时申请,即时救助。
健全优抚对象关爱帮扶机制。元旦春节和“八一”期间,广泛慰问烈属、老复员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职工。在全市率先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妆点家居行动”,改善优抚对象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2014年河西区又投入1.2亿元购买越秀大厦,为军休干部提供了良好的休养场所,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河西区采取缅怀革命先烈事迹报告会、烈士公祭、慰问烈属等方式开展烈士纪念活动,在全区形成了军民共祭英烈、共抚共助烈属的社会常态。
健全军人安置服务机制。实施军转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责任制,军休干部、军转干部和无军籍职工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医疗待遇全部落实。2011年以来,共接收安置军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281名,130名军队转业干部全部被安置到行政事业单位。将退役士兵自主就业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河西区积极拓宽退役士兵安置渠道,采取订单式培训,技能型就业新模式,实打实为退役士兵就业分忧解难,做到了“零滞留、三满意”。
以四方共建为载体开展的“双拥在基层 融合促发展”舞动河西文艺汇演,促进了城区双拥和国防教育。
强音4
抓拥政实践 献爱民真情
罕见暴雨突袭津城,造成城区内涝严重时,驻区部队官兵紧急出动,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白加黑”地抢救转运老年居民、冒雨加固河堤,在风雨中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河西人民是我们的亲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子弟兵”。四年来,驻区官兵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始终做到建设河西想在前,困难帮扶走在前,急难险重冲在前。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中,驻区部队出色完成了参与和支持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和清雪融冰等多项急难险重任务,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河西人民的信任和厚爱。
在河西长泰养老院内,经常能看到海军92678部队官兵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在扫地,有的在擦玻璃,有的在为老人们理发,有的为老人量血压、讲故事、表演节目……临别时,老人们总会动情的说:“孩子们,太谢谢你们了,你们真是比我的亲人还亲啊!”
风雨同舟,忠诚守望。驻区部队的官兵们广泛参与扶贫帮困、支教助残等公益活动,积极开展“情系第二故乡、献出一份爱心”慈善捐助活动,与困难群众结成320对帮扶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武警河西支队五中队士官王照照,十二年如一日帮扶社区孤寡老人张兰君,被评为全国武警部队双拥先进个人。
四年来,驻区部队积极支援河西区地方建设,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出动兵力42000余人次,车辆7000余台次,捐款300余万元,支教助残1240多次,军训学生7000人次,为群众义务巡诊、送医送药100余万元,抢救和保护人民群众财产价值10亿多元。驻区部队长期帮扶困难群众的事迹先后被《中国社会报》、《天津日报》、《空军报》等军内外新闻媒体报道,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借助老龄工作平台,政府购买服务为优抚对象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强音5
思融合发展
创双拥品牌
军民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双拥工作的根本方向和行动重点。河西区积极适应全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常态,持续开发经济科研文化等军民深度融合项目,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军地双向互动、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大格局。
河西区积极创新军休干部“走出庭院、融入社区”融合模式。军休干部入社区、下部队、进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为平台展开主题宣讲,组织双拥活动,弘扬新风尚,累计作报告150多场,受教育2万多人,捐资助学100余万元,先后资助困难学生400余人次。
在全国率先探索“四方共建”融合模式。河西区充分挖掘部队、社区、院校、军休所自身资源,双拥双促进、共建共发展。如今“四方共建”基地已经覆盖全区144个社区,形成了社区服务、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慰问救助等多种形式并举的融合格局。
在全市率先创办“西岸图书漂流基地”。河西区先后在驻区部队建立21个漂流基地,书香漂军营、西岸文化大讲堂、打开“悦读”之门系列活动在军民文化融合的新阵地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在基层积极创新光荣传统与时代精神融合对接。河西区注重把基层作为双拥创建的主阵地、主战场,持续深入推进“双拥在基层”活动展开。全区社会各界主动开展拥军服务。启动“法律进军营”活动,开展“主题拥军日”活动,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官兵生活条件。
河西区在双拥工作中注重突出融合的时代感,将创建双拥模范城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卫生城区、美丽社区相结合,不断注入时代气息、时尚元素。如今,“青春中国梦”系列拥军活动,“十大最美军嫂”评选表彰等系列活动,已成为河西区军民凝聚感情、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这里就是河西,这里再一次奏响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壮丽凯歌。我们将持续弘扬双拥光荣传统,心手相连,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的力量。(陈致宏 张慧玲 通讯员 高春雨 摄影 汪琦)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