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大年初一,“新江抗”成立后的首场硬仗在阳澄湖畔的洋沟溇村打响。今年93岁的村民刘鼎洪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至今记忆犹新;更令他难忘的是“部队爱护我们”以及他“拥护感谢部队”的举动——
“我和叔叔救了两个伤兵”
相城区洋沟溇村,阳澄湖抗日斗争史上著名的洋沟溇战斗在此打响。那是发生在1940年农历大年初一的一场战斗。
这是“新江抗”成立后的第一场硬仗,它粉碎了日军妄图消灭“新江抗”的阴谋,
不仅锻炼了部队,也进一步增强了苏州人民抗日的信心。
这里发生过三场血战
芦苇荡是天然屏障
位于阳澄湖镇消泾村的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小院,地方不大,只有100多平方米。院子里盛开的月季花,让这座老宅子焕发出新的生机。
比鲜花更惹眼的是,在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里,陈列着100多幅历史图片以及图表、文字、实物等,分“铁蹄躏水乡”“芦塘播火种”“阳澄烽火燃”“保卫根据地”等六个章节,系统地展示着阳澄湖地区军民抗战历程。文字介绍中,有着这样的描述:“抗战爆发后,阳澄湖地区是苏南敌后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展厅的玻璃橱里,锈迹斑斑、折断的侵华日军指挥刀、刺刀等陈列实物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今年77岁的陈列馆管理员陆智钤告诉记者,这些缴获的军刀正是来自发生在阳澄湖地区的洋沟溇等战斗。关于洋沟溇战斗,与之对应的是展馆墙壁上“战斗共毙伤敌警备队长斋藤以下二十余人……”等文字,展示这场战斗的战绩。提及洋沟溇战斗,老人说,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大型半景画“阳澄烽火”,正是取材于洋沟溇村等地,足以说明洋沟溇战斗的历史意义。
“过去,阳澄湖地区湖汊众多、交通闭塞,出门要坐船,加上这一带茂密的芦苇荡,非常利于藏身。‘江抗’奉命西移时,留下的伤病员成为抗日的骨干,他们就隐蔽在芦苇荡里,依靠广大群众,继续顽强地与敌人开展斗争。”阳澄湖度假区旅游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林龙,是2004年出版的《阳澄湖镇志》的副主编,多年前,他曾寻访过包括洋沟溇战斗在内的阳澄湖镇抗战历史。“新四军在阳澄湖地区与日伪军进行的战斗大大小小有数十次,在阳澄湖镇,先后发生了洋沟溇、张家浜、渡船头三场血战,敌我双方参战人员多、伤亡人数大。”
1939年,“江抗”西移后不久,鉴于坚持东路抗战的必要性,当年10月,中共中央东南局、新四军军部派杨浩庐、周达明等返回东路,重建抗日武装。11月6日,以在阳澄湖畔养伤的夏光为司令,以杨浩庐为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在常熟唐市附近成立了。“新江抗”成立后,在夏光的率领下,运用“麻雀战”等战术,转战在横泾、南桥、南浜等地,与日军周旋,迫使伪、匪、顽的气焰有所收敛,保护了群众的利益,赢得了群众对“新江抗”的信赖。
17位战士长眠芦荡边
顽强应战挫败敌人偷袭
“战斗那会,正好过年,我们村里枪声四起。日本鬼子的机枪猛烈射击……”今年93岁的刘鼎洪,是洋沟溇村村民。1940年,时年18岁的他亲眼目睹、见证了洋沟溇战斗。对于7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的不少细节,老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1940年2月6日,是农历小年夜。“新江抗”在常熟北桥伏击了日伪军下乡“扫荡”的汽艇后,当晚乘着小船转移到沺泾乡洋沟溇村宿营,准备和村民一起欢度春节。“那时候,我们日子过得苦,我给地主家做长工,一年都领不到几袋米,过年都很难吃到肉。部队来了,还给我们添了菜。”刘鼎洪说。
“新江抗”到村里后,抢着为村民挑水扫地,忙着搭建戏台,喜迎新年。然而,就在大家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过年氛围中,“新江抗”来到洋沟溇村的信息,已被密探报告给了仅一湖之隔、驻在昆山巴城的日军。
8日,农历大年初一。清晨,昆山县城及巴城日伪军七八十人,由密探引路、日军小头目斋藤率领,在伪装渔船掩护下,乘着晨雾,发起了偷袭。在“新江抗”哨兵发现时,敌人已穿过芦苇荡,抢占阳澄湖滩,并以密集的火力向村中攻击。
“新江抗”在夏光、杨浩庐的指挥下奋起反击。“新江抗”特务连率先抢占有利地形和屋顶制高点,进行还击。一场村落战随即展开,敌我双方逐屋争夺,战斗异常激烈。
“敌人的武器都是机枪之类,装备比我们的好。指挥的日本人斋藤(谐音萨一刀),个子挺高,腰上挂着军刀,人很凶悍、枪法准,击中了我们的一个战士,他们是有备而来。”战斗打响后,刘鼎洪躲在家里,从窗户缝里时刻观察着窗外发生的一切,老人回忆说。
“新江抗”巧妙采取迂回、逐段抗击、避实击虚等战术,消耗敌军。战斗从一个村庄打到了另一个村庄。战斗中,日军头目、巴城警备队队长斋藤被击中,随着天色渐晚,敌人仓皇撤退,斋藤在撤退途中毙命。
据《阳澄湖镇志》记载,这次战斗共击毙击伤日伪军20余人,“新江抗”也付出较大代价,一连指导员褚学潜、副连长曹德清等17人牺牲,副司令员杨浩庐等10余人负伤。
农家小屋藏起两名伤兵
部队爱护我们,我们也拥护部队
这场江南东路抗日史上著名的战斗,是“新江抗”成立后,第一次直接与日本侵略者激烈交锋。它粉碎了日军企图消灭东路抗日武装力量的阴谋,使“新江抗”战士得到了锻炼,也丰富了部队水网地区的作战经验。
实际上,“新江抗”成立后,一缺人、二缺枪,但他们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逐步壮大了自己。在洋沟溇战斗中,也同样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日伪军为非作歹,曾经到我们村里面抓无辜的村民,后来,村里花了不少钱才把他们赎了回来。夏光带领的部队,真是爱护我们老百姓,从来不打扰我们的生活,借东西都要还,纪律很严,”刘鼎洪告诉记者,“部队爱护我们,我们都很拥护部队,战斗打响后,我和叔叔,将来不及转移的两个受伤的兵,藏在家里的小屋子里,直到日本人撤退。”
在洋沟溇村,还流传着很多当时“新江抗”的爱民故事:“队伍的纪律真的好,晚上到了我们村,没有惊动老百姓,就在村里空地休息”“指挥部住宿的地方,也是我们沺泾乡乡长王蕴石主动提供的家宅”……按照当地旧俗,刚生完孩子的人家,3天内是不能有陌生人进门的。“新江抗”进驻洋沟溇村后的第二天清晨,喜得千金的农民刘德元,发现坐在家门口的战士后,毫不犹豫地说服了母亲和妻子,将战士们的铺盖抱进了堂屋。当晚,刘母还给战士们做了丰盛的年夜饭。
战斗时的洋沟溇村还是一个自然村,如今的洋沟溇已是一个包括原洋沟溇村等数个自然村在内的行政村,农副业是该村发展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成立了生态农产品、大闸蟹等专业合作社。刘鼎洪现已年过九旬,身体一直比较好,经常在村子里走动。最近,他不慎摔伤腿,村里为他送来了崭新的轮椅,还送上了米和油,这让这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甚是感动。
刘鼎洪说:“当年参加战斗的战士们后来还回到村里,来探访过我们。”据《阳澄湖镇志》记载,上世纪80年代,原“新江抗”司令夏光、副司令杨浩庐等,来到洋沟溇村故地重游,并在当初的宿营地合影留念。另据了解,为纪念洋沟溇战斗而立的血战洋沟溇遗址碑,曾置于洋沟溇桥南东侧,后来此碑石在公路拓宽中不知去向。
199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当时中共吴县市委筹建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馆名由夏光亲笔题写,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市首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陆智钤告诉记者:“每年到了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等节日,都会有大批党员、团员、少先队员等来馆参观、缅怀烈士,一年算下来有上千人次。我还被聘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