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36位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当地群众为保护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如今,常熟不断创新拥军举措,当兵光荣氛围浓,“当代阿庆嫂”“常熟兵妈妈”等
延续着军民鱼水深情——
沙家浜,抗日战争中催生“芦荡火种”的革命摇篮。76年前,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的36位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当地群众为保护伤病员与敌人斗智斗勇,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深情的感人篇章。上世纪50年代,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被搬上舞台,先后演绎成沪剧《芦荡火种》和现代京剧《沙家浜》,唱红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
舍命掩护伤病员
群众中涌现无数“阿庆嫂”“沙奶奶”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这一段铿锵有力的唱词是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压轴戏。走进沙家浜瞻仰广场,道路两侧屹立着18座造型各异的抽象雕塑,每一尊雕塑都或有残缺,象征着《沙家浜》中18位伤病员。事实上,当年留在阳澄湖畔养伤的伤病员共有36人,戏里为了舞台效果更紧凑改成18人。
跟随一批批前来参观的游客,记者走进了此站寻访的“源头”——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陈列着400多幅革命历史图片和一批革命文物,采用多媒体音箱、场景复原等现代化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的抗日场景和军民鱼水深情——护士为受伤的战士换药,房东大婶急忙为伤员端出一碗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不久即告失守。1937年底,苏州、常熟、太仓一带的革命群众在党组织的号召下,迅速建成了人民抗日自卫队。1939年,叶飞率领新四军老六团部分指战员与人民抗日自卫队会合,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1939年秋,“江抗”部队奉命西移,为了重伤员可以更好地医伤养病,早日康复、重返战场,就留下一些医护人员组建流动的“后方医院”,让36位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
陈列柜中,一团灰扑扑、脏兮兮的棉花包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凑近细看才发现,这是战地医院里用的手术包,旁边摆放着锈迹斑斑的镊子剪刀,就是战地医生用来为伤病员取出弹片的简易工具。当年“江抗”留下的后方医院,处于敌伪势力的包围中,完全没有武装掩护,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伤病员分散隐蔽在昆承湖与阳澄湖之间的横泾、陆巷、肖泾、长浜、张家浜等村庄里,敌人几乎天天下乡搜捕。为了掩护伤病员,乡亲们把他们藏在自己家里,敌人来了就抬着担架,把他们转移到船上,摇进深深的芦苇荡里。敌人一走,乡亲们马上蹚河过水,到船上给伤病员换药、送饭送水。敌人封锁严密,医院缺少必要的药物和医疗器械,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把药物运进来。乡亲们还在主要水道上打下明桩暗坝,巧摆迷魂阵,鬼子的汽艇来了,不是一头扎进死水浜,就是绕来绕去原地兜圈子,而乡亲们对水网地形了如指掌,总有办法把伤病员转移到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在和敌人的周旋斗争中,乡亲们不顾个人安危,为保护伤病员,很多乡亲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依靠当地群众的掩护和帮助,36位伤病员痊愈从芦苇荡里走出来,组建了“新江抗”部队,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京剧《沙家浜》里的阿庆嫂、沙奶奶的人物形象正是常熟当地无数革命群众的缩影。
“青松”屹立不倒
教诲后人不忘革命传统
当年在沙家浜养伤的36位伤病员,如今仅一人健在。
记者在无锡一家医院见到了93岁的吴志勤老人,老人穿着一件挺括的军便装坐在窗边的沙发上,看上去精神不错。吴志勤的儿子吴京成告诉记者,最近天气不好,老人的肺部毛病犯了,这几天都在挂水,前一天躺在病床上还蔫蔫儿的,“今天听说沙家浜的人来看他,精神好了很多,都能坐起来了。他对沙家浜是真感情啊。”
1923年10月,吴志勤出生于江苏无锡钱桥镇溪南村(今无锡市惠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7年末无锡沦陷后,一家人开始逃亡。1939年2月,只有16岁的吴志勤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二路一连。吴志勤参加了黄土塘东进第一仗、夜袭浒墅关、火烧日军虹桥机场等数十次战斗。在此后的江阴顾山战斗中,吴志勤不幸负伤,包括他在内的36位伤病员一起留在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养伤。伤愈后,1941年5月,吴志勤参加了消灭胡肇汉部队的战斗。1941年夏,日伪军对苏南地区实施“清乡”,企图消灭抗日力量,在望亭的一次战斗中,吴志勤腿部中弹负伤,弹片至今还留在膝盖里。
这些年来,吴志勤几次回到沙家浜,看望曾经并肩战斗、如今长眠松柏间的战友们,吴京成说:“父亲总是说,沙家浜是他重生的地方,如果没有沙家浜的人民群众,他不会活下来。”吴志勤的三个子女从事着医生、教师等普通工作,他的女儿吴鸣华说:“父亲一直教育我们堂堂正正做人,不忘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他常说,我能活下来已经很幸运,我的战友们都不在了,他们看不到今天的好日子,我们更要珍惜。”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原馆长徐耀良告诉记者,“阿庆嫂”这个角色糅合了很多革命群众的事迹,涵芬阁茶馆的老板娘陈二妹、从上海来开展革命工作的女学生朱凡、在日寇眼皮子底下转移枪支的戴阿大、掩护后方医院护士逃脱搜捕的徐巧珍、发动妇女洗军衣做军鞋的范惠琴等。
范惠琴的外孙金耀良告诉记者,小时候跟随外祖母生活,她却从来不炫耀自己当年参加抗日的革命经历,长大之后他才从亲戚朋友和史料中了解到外祖母投身革命、遭受日寇严刑拷打也没有出卖同志的英勇事迹。听从外祖母的教导,金耀良放下经营多年的服装生意,创办了沙家浜阿庆嫂春来茶庄,担起“阿庆嫂”的老本行,他也时常参加常熟市新四军研究会、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研讨活动,搜集史料、编纂材料,为传播沙家浜精神出一份力。
当兵光荣氛围浓
当代“阿庆嫂”“兵妈妈”延续鱼水情
“其他地区常常征不满,我们却是征兵名额不够用”,沙家浜镇党委书记张建强说,过去沙家浜的革命群众誓死保卫新四军伤病员,如今常熟人民积极地将子女送进军队,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常熟市每年的征兵工作都完成得相当出色,“沙家浜精神”早已深深地融入常熟人的血脉之中,在常熟一直有着当兵光荣的氛围,而且当兵光荣不是一句空口号,有实实在在的优抚安置措施作保障。
和70多年前一样,常熟群众以最真挚的感情关怀着子弟兵,2010年常熟市在全国创新双拥举措,每个驻常士兵结对一位“常熟兵妈妈”,搭起一座座连结军队和家庭的“连心桥”,让子弟兵在异地也能感受到家庭和亲人的温暖,把自己的儿子送出去当兵的“常熟兵妈妈”,在关心着驻常士兵的同时也缓解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常熟人民对沙家浜部队官兵的感情很深,当年戏里唱‘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今天沙家浜仍然是你们的家。”去年,被誉为当代“阿庆嫂”的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见到沙家浜部队时动情地说道。
当年沙家浜群众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下来的36位伤病员,成为36颗宝贵的革命火种,再建了“新江抗”部队,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人民解放军行列里的雄狮劲旅。1998年8月,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常熟人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里看到一面“沙家浜团”的旗帜飘扬在荆江大堤上,与抗洪部队联系后证实,这支“沙家浜团”正是从阳澄湖畔芦苇荡中成长起来的部队。常熟相关部门连夜组成慰问团,奔赴湖北石首,在抗洪一线与沙家浜部队完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握手。自此常熟人民与沙家浜部队建立起密切的往来,每年派出慰问团前往济南军区第二十集团军慰问,常熟市还专门设立“沙家浜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沙家浜连”表现突出的优秀官兵,同时每年邀请官兵代表到沙家浜参观学习,“回家看看”。
曾叫“横泾公社”“芦荡乡”的这个地方在1992年正式改名“沙家浜”镇,自此抢抓机遇、创新发展,逐步成为闻名全国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200多万游客来到这里,听听京剧《沙家浜》,喝一杯“阿庆嫂”的茶,回味一下历史。春来茶馆负责人朱金芬告诉记者,去年一年,景区里的5家茶馆营业收入有六七十万元,天气好的时候坐满了茶客。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