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次推进军地共建
新一轮创建工作开始后,我市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开展宣传、落实工作责任、定期调度推进,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在创建活动中,先后有200多个单位与驻宣部队结成共建对子;组织为驻宣部队所有基层连队开展了“送电脑进军营”、“军民共建图书室”活动,全面引接水电公交、移动通信、应急信息、水文气象等系统;“敬亭大讲堂”每年组织国防讲座,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激发全民拥军热情。
勇担急难险重,维护和谐稳定。驻宣部队官兵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全面开展结对帮困、捐资助学、文明创建、抢险救灾、安保维稳等活动,为打造“山水诗乡、多彩宣城”不断谱写爱民为民的新篇章。四年来,驻宣部队成功解救被洪水围困100余人,安全转移群众2万余人,运送物资至安置点1000余吨,清理塌方80多处,抢通公路50多公里,为当地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开展助学兴教“春蕾计划”活动,实施“千名春蕾爱心助学工程”,设立“119爱心基金”,师、团和营以下干部分别资助3名、2名和1名贫困生,对每名贫困生每年捐助不少于1000元。先后有278名捐助对象考上大学,9所对口捐助学校的升学率逐年提升。南京军区某仓库一分库官兵默默资助山区贫困儿童16载,入选2013年“中国好人榜”。泾县人武部引资30万元援建该县黄村镇华林希望小学,解决附近三个自然村146名留守儿童上学问题。上海武警六支队30年如一日,为困难学生捐款20余万元,捐物2000多件,为17名学生圆了大学梦。市武警支队组建30年以来执勤无事故,完成魅力宣城、“文房四宝”节等大型文艺活动现场安保30多场;每年担负市县两会、春运执勤、重要时段的城市武装巡逻等临时性任务,支队本级及执勤中队年年被安徽省武警总队评为“一级执勤单位”。
支持地方建设,共建美好家园。四年来,驻宣部队先后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2万余人次、机械100余台次,为民服务600余次,共建“八一林”2000余亩,无偿献血20万毫升,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演讲40余次,走访慰问贫困群众300余人。驻宣部队先后投入600余人次参加国家“211”重点工程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建设,清理建筑垃圾60余吨、埋设光缆5000余米,协助做好迎接入学新生工作。驻宣某部为全市唯一的回民村一次性投入20万元,修成5公里的柏油路,建成“爱民”、“友谊”、“拥军”三座桥,被中宣部、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驻宣某部常年为民养路护路支持驻地建设,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全省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市消防支队深入开展“百户危困家庭帮扶工程”。泾县人武部参加桃花潭景区集中植树活动,帮助栽种2万余棵观赏桃树,再现诗仙李白当年盛赞的“十里桃花”美景。
全方位深化军民融合
我市通过树立典型、创新载体、发动群众,将深化军民融合实现强国梦强军目标凝聚成全市军民的共识,全社会支持部队、尊重军人、关爱军属蔚然成风,军地、军民关系空前团结。
我市认真总结“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和铁的精神”为内涵的“铁军精神”,结合我市“中国文房四宝之城”所特有的文化特性,挖掘提炼了“千锤百炼、精雕细作、刚柔相济、百折无损”的当代宣城干部精神,激励全体军民奋勇投身经济和社会建设,成为我市做好双拥工作的全新动力。市双拥办会同有关部门在各主流媒体开设双拥专栏宣传先进典型,并组织拍摄“拥军故事”“老兵新传”“抗战老兵故事”等拥军专题片。连年开展全市“好军嫂”“优秀兵妈妈”“优秀优抚安置对象”“双拥主题书画比赛”等评选活动,先后评出“好军嫂”61人、“优秀兵妈妈”10人、“优秀重点优抚对象”等32人。驻宣某部应驻地群众请求,为已牺牲半个多世纪的勇救地方林场火灾普通战士尤振杰设立雕像,并通过板报、灯箱、橱窗、军史等方式对烈士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展示,激励官兵献身国防、拥政爱民。
我市积极推进“两新”组织爱国拥军工作,市工商联、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经常性组织“两新”组织班子成员过“军事日”,组织联点共建单位到部队共建联欢,组织部队官兵参观“两新”组织建设成果。市龙头企业和入伍新战士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保障他们退役后的就业。“两新”组织参加专场招聘活动3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宣酒集团优先录用260余名复退转业军人,捐助优抚对象4000多万元;亚夏集团吸纳300多名复退转业军人,80多人走上中层以上岗位。宁国市裕华电器有限公司积极参与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公司总经理陈忠友荣获《中国双拥》2013年度人物——“社会拥军典范提名奖”。节假日、八一建军节和新兵入伍、老兵退役等重点时段,全市志愿者、义工队伍等主动为军人、军属和优抚对象开展各类“送温暖”活动。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