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办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优秀复员退伍军人王国顺 退伍不褪色致富不忘国防

2015-07-06 11:17:44来源:中国网双拥中国

■李方杰 李得放 蒋波涛

本网讯 汝南县是一片爱国拥军的热土,80年代初,“全国拥军模范段兰英”从这块热土走向全国的千家万户,她的事迹震撼了军内外千百万人的心灵。如今,在这片热土上,运输个体户优秀复员退伍军人王国顺又普写出了爱国拥军的新篇章。

从军营归来,王国顺内心种下了致富的梦想

“提起跑运输致富这件事,可以说是我自己心中的一个梦想。”不善言辞的王国顺终于打开了话匣子。

1979年,王国顺怀瑞着绿色梦想走进军营,凭着青春年少的满腔热血,每次参加军事比武竞赛,他都能摘金夺银,在部队领导和战友的眼里,吃苦耐劳的王国顺将来肯定是个军官的苗子。1982年,报考军校的机会到了,但由于他小时候家庭姊妹多,上不起学文化底子差,与军校无缘。1982年底,在部队服役三年的王国顺,带着眷恋、带着领导、战友的嘱托和希望回到家乡,被安置到县电业局工作,他凭着军人的朴实和胆略,把在部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锐意进取的作风运用到工作中,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电业局岗位,面对良好年收入待遇,王国顺却不满足于此,在他的心底有个积压多年的梦想,自己要干一翻事业,早日走上致富之路。在度过几年安逸生活后,敢想敢干的王国顺毅然辞去了工作,于1991年初贷款购买了一辆二手小中巴开始跑运输,由于创业没有经验,虽然坚持了几年,但却效益不高,除了还了贷款后,还亏了不少,面对艰难的创业,他没有退却,1995年,他东挪西借,购买了一辆长途客车,开始往返武汉和汝南之间,1998年开始往上海方向跑客运,经过多年的拼搏,他的客运事业也状大从当初的几辆发展到20多辆,并以他的名字注册了快运公司,如今的王国顺运输公司固定资产达三千多万元,实现了他的致富梦。

企业发展了,王国顺没有忘记是部队的培养

王国顺常说:“企业发展了,我不能忘记部队的培养,不能忘记对社会回报”。王国顺从退伍到从事运输虽然30年了,他依然向往军营生活,时刻牢记部队的培养,退伍后仍然想着为军人 做点实事,他利用自己现有的工作条件,在车上挂出为军人服务的牌子。“凡属立过功的现役军人和革命伤残军人,乘车一律免费,在部队服役的军人半价”,这白底红字的大牌子在王国顺经营的汝南至上海的客车上,他要用他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外出平安和舒心,可牌子挂出后,信心百倍的王国顺却遭遇到了一车串的尴尬:一些过往军人看着车上的牌子,流露出怀疑的目光,社会上那些流言蜚语也传到了王国顺的耳朵里,甚至有人说:“王国顺肯定得了交通系统和武装部的好处,不交纳管理费,要不他咋会干赔钱的买卖呢?”亲朋好友也不理解,纷纷埋怨说:“都啥年代了,你还图这个虚名干哈?”王国顺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不解,没有退却,他却自豪的说:“人这一生钱是挣不完的,这份鱼水深情却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只要我的车能正常运营,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为军人服务”。王国顺不但在车费上对军人实行优惠,他在车上安装了闭路电视,利用行车时义务为乘车军人和乘客播放国防教育录像片,宣传国防知识,他的车也成为流动的国防教育宣传车。

退伍不褪色 王国顺活到100岁拥军100年

悠悠岁月,源源流长,王国顺爱国拥军不是一时一事,活到100岁拥军100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为了把辛苦挣来的钱,最大限度地用在拥军上。在他的企业中,退伍军人和军嫂占了三分之一,每年老兵退伍时,他都及时到武装部和安置办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安置部分农村退伍军人。该县西关村有一户老人,家中只有父子俩,由于儿子入伍到了部队,家里中断了经济来源,老人便产生了让儿子提前退伍的念头,王国顺得知这一情况后,登门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并将老人特意安排在公司打扫卫生。

每年“八一”、“春节”即使再忙,王国顺也不忘驻军部队,年年都带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到驻军部队、县武装部、县武警中队、县消防大队看望慰问官兵。去年6月中旬,王国顺得知济南军区驻豫某部官兵冒高温在确山训练基地驻训时,及时购买了一头大肥猪和啤酒、矿泉水、土特产等万余元的慰问品驱车近百公里慰问训练官兵,受到驻训官兵的热烈欢迎。

为支持武装部民兵应急分队参加军分区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他多次减少正常营运班次,抽出车辆全程义务跟踪保障。

王国顺拥军至今30年来,他先后接收安置退伍军人、下岗职工100多人,免费接送在部队立这功的现役军人和革命伤残军人20000多人次,为10000多名乘车免了半价车费,义务为过往军人做好事8000多件,直接少收入300多万元。

王国顺虽然是一名普通的退伍军人,但他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他凭着坚强的信念和少有的勇气,走出了坚实的拥军之路,王国顺的拥军车队已与他的生活紧紧连在一起,他的心不愿离开这块热土,他的国防情节永远飘扬在天中大地。(李得放)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