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军旅文化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天涯共此时|和平,军人心中最甜的月饼

2018-09-26 13:44:59来源:中国军网
大洋上,一轮明月,美得让人心醉;海面上,一抹月影,随着碧波荡漾。中秋,这个以团圆为主题的节日,对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寓意——但...

大洋上,一轮明月,美得让人心醉;海面上,一抹月影,随着碧波荡漾。中秋,这个以团圆为主题的节日,对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寓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军人的中秋,注定有着别样的风景。那最甜的月饼,就是和平;那最美的祝福,就是捷报。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和平,军人心中最甜的月饼

■魏 寅

大洋上,一轮明月,美得让人心醉;海面上,一抹月影,随着碧波荡漾。中秋,这个以团圆为主题的节日,对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寓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军人的中秋,注定有着别样的风景。那最甜的月饼,就是和平;那最美的祝福,就是捷报。

在劈波斩浪的战舰上,执行联演联训等重大任务的官兵,一路风雨兼程,难得与家人见上一面。“不怕狂风恶浪、不怕流血牺牲、不怕任何敌人。”战舰上的标语,既是官兵的精神坐标,也是官兵的真实写照。

在万里之外的维和战场上,武装冲突不断、传染疫病肆虐,但我维和官兵为了和平,告别亲人,远渡重洋,走上阵地。就在这几天,第9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第二梯队官兵,启程奔赴维和一线。

在我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官兵与家人通过视频互致节日问候。他们以威武姿态,展示着大国军队的良好形象,他们肩上的担子重千钧。

军人使命特殊,聚少离多始终是军人家庭的常态。除了牵挂小家,军人更关注着身后的万家灯火,深知哨位连着万里河山。今天的一家不圆,是为了万家的团团圆圆。

今天,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军人的目光理应关注得更远。国家的利益延伸到哪里,军队的使命任务就应该拓展到哪里;百姓的灯火点亮在哪里,护卫和平的那一抹绿色,就应该出现在哪里。

如果给军人定制一本专属的日历,那么每一页都会写着“战”字,而且越是过节,越要强化“战”的意识。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发起于节日的战争,不在少数;节日里的世界,未必安宁。

1932年9月16日,是中秋节后的第一天,驻扎在中国东北的侵华日军以“通匪”为由,将包括老人、妇孺在内的3000多名手无寸铁的百姓,驱赶到抚顺郊外的平顶山下集体屠杀,并焚尸灭迹,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平顶山惨案”。

在沈阳九一八纪念馆的展柜里,现存几块已经炭化了的月饼。那是“平顶山惨案”中被屠杀的百姓,还没来得及品尝的月饼。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和平,就没有团圆的家庭、美满的节日。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范围内,战争一天也没有停止,战争也不会因遇到节日而转向。军人的选择,只能是时刻握紧钢枪,时刻守护和平与安宁。

那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个中秋夜,志愿军官兵在阵地吟诵起诗句:“中秋在战地,月是故乡明。亲人望明月,悠悠祖国情。”正是因为胸怀“悠悠祖国情”,志愿军官兵在异国他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

“中秋快乐”,这是节日里最流行的祝福。这几个字再普通不过,却要靠钢枪作保证、和平作支撑。“挡住黑暗,送出明月。”军人会把百姓的“中秋快乐”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牢牢记在心间,义无反顾扛在肩头!中秋时节,参加多国海军联合演习的黄山舰,即将回到祖国怀抱——

黄山舰:团圆的航迹

■解放军报记者 段江山

2018年9月15日,黄山舰圆满完成多国联合演习任务。返航途中,水兵眺望家的方向。段江山摄

别样的团圆

一天的航渡和训练下来,海军黄山舰副情电长朱湖滨,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舱室。他想给妻子袁媛打个电话,却又忍住了。他的妻子在“洪湖”号补给舰服役,担任副航海长。

在黄山舰归国途中,袁媛突然给朱湖滨打来电话:“洪湖舰第二天要机动防抗台风,我要随舰出航。”说完就匆匆挂断电话。

等朱湖滨晚上再打给她,却怎么也拨不通了。他又给爸妈打电话才知道,台风来袭,洪湖舰已提前起锚出港了。

“失联”两天后,袁媛才从洪湖舰上打来电话:“航海长休假不在位,自己这个副航海长陡然间要担起航海长的职责,感觉‘压力山大’。”

航海部门就像“战舰的眼睛”,朱湖滨深知航海长的担子有多重。此次参加“卡卡杜-2018”多国海上联合演习,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作为双军人家庭,他俩分属不同战舰,随时都有可能接到出航任务,团圆的日子屈指可数。

今年2月,黄山舰、洪湖舰同时靠港休整。两人趁着休假时机,一起到机关办理了申请结婚手续。谁知申请刚批复下来,两人又先后受领了出航任务。4月底,他们再次回到岸上,这才去领了结婚证。尽快办一场婚礼,成了小两口最大的愿望。

这次演习任务出航当天,朱湖滨在黄山舰驾驶室担任航行值更官,随舰离开湛江军港码头。正巧,袁媛所在的洪湖舰刚从远海执行完任务进入港口。

两艘军舰即将擦肩而过,袁媛冲上甲板,兴奋地向着黄山舰挥手。这一切,正在战位值班的朱湖滨看在眼里,却没办法回应。

那天电话中,袁媛满心委屈,说着说着就哭了……电话这头的朱湖滨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在朱湖滨的上衣口袋里,珍藏着一张照片。他说,那是他俩最难忘的一次“团圆”。

一次,朱湖滨随黄山舰在南海海域执行执勤任务。同在这一海域的洪湖舰,则靠过来进行对接补给。夫妻俩知道即将与对方的战舰近距离相遇,都很激动。

袁媛冲上洪湖舰的甲板,站在右舷,不停地挥手;朱湖滨则冲上黄山舰导弹发射平台,站在左舷,眺望着妻子。

当时两艘战舰之间,只相隔10多米,尽管机械声嘈杂,他们还是能听到彼此暖心的问候……

袁媛身边的战友,赶忙用“拍立得”相机记录下这对夫妻隔海相望的画面,也记录下这次难得的“海上团圆”。

不少战友得知,这对夫妻在隔船“秀恩爱”,也都跑到甲板上观望。朱湖滨觉得不好意思,想要往船舱里钻,又被战友推了出来。

袁媛将已显影的照片,封装在一个铁皮饼干盒里,从洪湖舰甲板扔到黄山舰上。那张照片马上又被朱湖滨的战友拿在手中,争相传阅。

手拿照片,想起当时的场景,朱湖滨开心地笑了。他说:“如果能像上次那样,我和她再次在海上‘团圆’,我也很满足了。”

月光下,黄山舰一路向北航行,洪湖舰一路向南而来。虽然不知道对方的准确位置,朱湖滨却笃定,他们的战舰正在彼此向对方靠近。

独特的庆祝

聊起“团圆”的话题,黄山舰总士官长杨先伟先是愣了一下。

许久,他扶了一下眼镜,语气肯定:“服役这么多年,还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中秋节,基本都是在海上过的。”

漂泊在海上的舰员们,有时甚至会忘了节日临近。去年中秋节,黄山舰正在南海某海域执行战备执勤任务。炊事班发放月饼的时候,很多舰员才猛然想起——“原来已是中秋了。”

每逢中秋,杨先伟都和家里人通电话,这也是他和家人独有的“庆祝”方式。一次次连接海陆的电话,成为他与家人的珍贵记忆。

多年前,杨先伟参加第二批亚丁湾护航任务时,舰上的通信保障水平有限,到了打电话的时间,舰员们排起长队,每人限时3分钟。

杨先伟的老家在四川资阳,父亲是聋哑人。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他的母亲因为受到灾难场景的刺激,精神恍惚。照顾双亲的重担,全都落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每次3分钟的越洋电话,他觉得除了简单问候,许多心里话都来不及说。

当时,他的大儿子已经学会说话了,每次问“爸爸在哪儿”,妻子王舒一就会拿出他的军装照,告诉儿子,“这就是爸爸”。

那次护航结束,杨先伟回到家,进门就问儿子:“爸爸在哪儿?”小家伙却用胖乎乎的小手,指着照片上的他说,“爸爸,爸爸!”

这一幕让他难过了很久。

如今舰上通信保障水平提高了,与家人联系方便了。每次给家里打电话,还没跟妻子说上几句,他的小女儿总会跑过来,咿咿呀呀地叫着“爸爸”。这也是杨先伟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从“照片爸爸”到“电话爸爸”,杨先伟知道,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缺位太久了。在他的内心深藏着对妻子的一份亏欠:“家里的4位老人、两个孩子都是她在照顾,没有她的独立和坚强,这个家是撑不下去的。”

小女儿出生时,杨先伟正在海上参加实弹演习。一个晚上,王舒一突然临盆。当时只有她一人在家,只能艰难地一步步挪到楼下。

幸亏一位邻居及时发现,才紧急将她护送到医院。杨先伟事后听说了这事,心里一直十分愧疚。

在一次海上维权行动中,黄山舰受命派出作战小组,搭乘快艇对他国船只进行抵近驱离,任务异常艰巨。

作为总士官长的杨先伟把党员骨干召集起来,问道:“谁志愿参加行动?”在他的面前,马上立起一片手臂。最终,舰员们凭借专业的处置和昂扬的士气,圆满完成维权行动。

“我们很少把保家卫国挂在嘴边,但军人使命一直都在我们心底。”翻开杨先伟的履历,看到他先后参加过护航、维权、演习等重大任务数十次,记者不得不由衷地感叹“这个总士官长了不起”。

“要说了不起,我媳妇比我坚强,也比我能干,是她,替我支撑着一个家。”杨先伟自豪地说。皓月当空,站在东非之角,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官兵遥望祖国的方向——

吉布提:坚守的力量

■张庆宝

  

中秋前夕,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官兵向祖国人民献上中秋祝福。 张庆宝摄

明月,借你给天堂里的妈妈捎句话

“明月啊,能帮我捎句话吗?替我告诉天堂里的妈妈,我在吉布提挺好的,请她不要牵挂……”

中秋夜,思乡时,四级军士长王浩又唱起这首亲手写给母亲的歌。

王浩永远忘不了那个夜晚——今年4月14日凌晨,指导员刘伟把他从睡梦中喊醒,走到空旷处,两人各自点上一支烟。月光下,刘伟有一句没一句地跟他拉着家常。

“是不是妈妈出事了?”王浩忽然感觉哪儿有些不对劲,他一再追问,刘伟低头不语。那一刻,他只觉得耳边阵阵嗡鸣,顿时泪如雨下,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山东滨州老家。

泪水模糊了双眼。此时此刻,王浩仿佛看到月亮上印着母亲的容貌——“儿啊,妈走了,不能再给你烙你最爱吃的煎饼了。”

去家路遥,人在天涯。

那个夜晚,王浩向着祖国的方向久久凝望,那是他和母亲最后的告别。自从2016年母亲被查出肝癌晚期,王浩总觉得亏欠母亲太多。他和妻子做了个带母亲去海边旅行的计划,谁知还没实施,母亲就走了。

“儿子还没带您看大海呢。”子欲孝而亲不待,王浩心里堵得慌。一次通话时,父亲哽咽着说:“你妈临走,嘱咐你好好工作。”妻子也哭着告诉他,为了让他安心服役,母亲病得再重也要给他“报平安”。

亲人的一番话,让王浩思绪万千。可他明白,部队驻地与祖国相隔万里,不是想回家就能回的。后来的日子,每当他想起母亲的临终遗言,心里便多了一份责任感——母亲是让我为国争光啊!

中秋过后,王浩即将回国休假。他计划把一块吉布提的火山岩石、一枚“优秀士官”证章带到母亲坟前。“妈妈在天上看到了,会为我自豪的。”他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宝贝,你的爸爸为和平远航

“咱们儿子是几点出生的?”吉布提当地时间9月18日晚,四级军士长檀龙龙给妻子倪娅发了一条微信消息。半晌他才想起,家乡合肥已是深夜一点多。

去年8月,他们的儿子出生。檀龙龙想着做个“电子卡片”,附上自己在吉布提的留影和几句心里话,在中秋节当天,通过网络发给远在万里之遥的妻儿。

檀龙龙说,他不是个合格的丈夫,更不是个称职的父亲。去年中秋,倪娅刚生完孩子在家坐月子,他在吉布提驻守;今年他们的儿子一周岁了,他也不能回家,只能与妻儿“视频团圆”。

去年,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刚成立,檀龙龙作为技术骨干调入基地工作。得知消息,他的内心既激动又矛盾——倪娅二胎怀孕7个多月了,大女儿刚满5周岁,“我这一走,她一人哪能撑起这个家?”

“放心走吧,家里有我。”火车站台上,倪娅挺着大肚子领着女儿前来送行。从接到命令到出发,这句话她已对他说过多次。

2017年8月1日,是我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开营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倪娅临产住院的日子。为了让檀龙龙在海外安心,直到倪娅进产房,家人才将这个消息告诉他。

当时,正是吉布提时间的深夜时分,檀龙龙忙完了工作,饭也顾不上吃,抱着一部对讲机,焦急地等待着来自祖国的喜讯。

“328!328!收到请回话。”

“你家属生了个大胖小子……”

听到这个消息,檀龙龙喜极而泣。那一刻,对讲机里同一频道的战友,也通过直播收听了这一喜讯。遥远的吉布提,每个人都沉浸在喜悦中。

中秋节当天,檀龙龙拨通了倪娅的电话。望着视频中儿子酣睡的模样,他憨笑着说:“将来要让儿子知道,他的爸爸是一名为和平远航的军人!”

牵挂,坚守远方的动力

中秋前夕,基地军医王东岺拨通了正在读大学的女儿王雅琪的电话。

一段时间来,为了保送研究生的事,王雅琪始终心怀担忧——自己平时成绩一直稳定,可最近几次考试成绩略有起伏。担心梦想难圆,一次通话中,她把烦恼告诉了爸爸。

从小到大,王雅琪都和爸爸无话不谈。遇到烦心事,她也是先和爸爸商量。可这次,放下女儿的电话,王东岺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几年前,王东岺随第11批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执行医疗保障任务,一走就是一年。当时女儿王雅琪即将参加中考,学校离家十几公里,她每天上下学都是自己坐公交。妻子除了工作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繁重的家务压得她一年累瘦了一圈。

中考的压力,自己没有为女儿分担过一点;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妻子一个人身上……这些都成为王东岺无法弥补的遗憾。

去年,得知驻吉布提保障基地选拔医护人员,需要有援外工作经历和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他再次报了名。正在大学研读地理专业的女儿听说老爸要去吉布提守防,立即表示支持。

“爸,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照顾妈妈,照顾咱们的家。”看着女儿的笑容,王东岺不禁感叹,女儿长大了。

在吉布提守防官兵有个头疼脑热,首先想到的都是“王军医”。作为基地最年长的兵,53岁的王东岺总是不厌其烦,精心医治。他总说:“我们驻守的地方就是家,身边的战友都是亲人。”

人常说,月是故乡明。望着亚丁湾上空的月亮,王东岺说,再过两年,他就要退休了,能在吉布提度过自己军旅人生的最后一程,这是最大的荣光——“心里装着祖国和亲人,哪儿的月亮都同样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