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军旅文化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文化认同与伟大变革

2015-12-23 15:45:33来源:解放军报
文化因素是改革中的重要变量。回望历史,在历次重大社会变革特别是军事变革当中,文化因素始终活跃其中。

文化因素是改革中的重要变量。回望历史,在历次重大社会变革特别是军事变革当中,文化因素始终活跃其中。它既可以成为推动进步的火种,激发出强大的变革力量,也可能作为一种落后与守旧势力,成为阻碍变革的沉重绊脚石。如何让文化“变量”化作促进变革的正能量,是历代改革者无法避开且必须勇于担起的文化使命。

当前,改革强军的步伐已经迈开,面对这场整体性、革命性的变革,面对这场时代大考,我们应该抱着强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以敏锐的文化触角,去思考改革中的文化问题,坚决摆脱阻碍变革的文化障碍,努力让我们民族文化特别是先进军事文化中蕴藏的变革之力充分涌流。这是打造强军文化的应有之意,也是我们推出“强军文化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文化思考”专题的目的所在。

今天推出的第一篇,讲述的是与国防和军队改革相关的文化认同问题。习主席强调,“要着力统一思想认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各级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号令意识,引导官兵积极拥护、支持、参与改革。”引导官兵强化对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文化认同,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伟大变革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凝聚,强大的精神凝聚离不开深厚的文化认同。

——编 者

当前全面展开的军队改革,不仅涉及军队体制、结构、体系和政策深层调整,而且涉及军民深度融合,是一次既减数量规模更动体制结构,既改“器”更改“制”,既动“棋子”更变“棋盘”的革命性变革。这样一场改革,就其目标的宏大性、领域的广泛性、变化的深刻性而言,无疑是一次对军队、军人原有思想和行为方式、情感归属和利益关系的重大革命,是一次检验意志,锤炼思想、观念、作风的重大挑战和大考,没有思想共识,没有上下同心,没有行动一致,没有力量凝聚,是断然不能取得成功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深厚而自觉的文化认同来支撑。

(一)

文化认同是什么

理论上说,文化认同是指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人基于维持群体秩序而共有的一种“集体文化心理倾向”。文化认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心理上的支持与认同,更不是那种光在嘴巴上喊出来的“认同”,而是由于长期的文化熏陶,在多数人心中积淀下来的、具有潜意识性的集体心理认同。在生活中,文化认同往往表现为对国家民族或集体前途命运的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深沉信仰与坚守,对重大集体利益的坚决维护,对重大决策部署的自觉参与和坚决执行。因此,文化认同对于国家、民族和军队至关重要,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二)

文化认同曾经在近代以来社会变革和军事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穿越“历史三峡”的精神底蕴

历史学者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系列重大“转型期”,这种转型期犹如长江三峡,充满各种凶险考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历经沧桑巨变,这是一场穿越“历史三峡”的社会大转型,三峡“终有通过之一日,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近代中国穿越“历史三峡”的全方位转型,使强国、强军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大梦想。而贯穿其中的一条文化主线,就是文化大转型重塑了民族文化认同。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引进新学,到以变革国家和军队为指向的改良及革命文化,再到以“民主”“科学”为灵魂的新文化,一浪高过一浪,不断发展到新阶段、新境界,使传统封建文化最终被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取代,实现了中国“主文化体系”的异质性置换。

“主文化体系”的置换,造成了全新的文化认同:在国家层面上,实现了传统爱国主义向现代爱国主义的根本转型与升华;在社会层面上,在日益广泛的全民族动员中促成了至高无上的多民族一体的大团结、大凝聚理念。它在最广泛意义上,促成了全民族“强国必先强军”的文化共识。新的文化认同,有力推动中国军事变革和军事现代化在反复变革与整合中实现新飞跃。

纵观世界历史,军事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总是要服从、服务于国家整体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优先于军队的现代化。然而,近代中国在外敌林立、侵略者异常猖獗的局面下,基于对军事发展紧迫性的新认知,中国在应对外来侵略过程中,掀起了一系列军事理论、军事战略、军事组织形态变革:从“洋务运动”军事改革到袁世凯编练新军,从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军事形态发生了重大嬗变、变革与发展,显示了中国军事变革的巨大潜力。如果说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传统军事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多米诺骨牌”最先倒下的那一块,那么,现代中国最终“站起来”,则首先表现为中华民族在共产党领导下,在根本没有和平建军条件下浴血奋战,进而在军事上最先“站起来”的历史过程。人民军队最先“站起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终“站起来”!

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有多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取决于它基于某种民族文化形成的文化认同。今天,近代以来中国救亡自强、强国强军的历史和文化主题并没有完结,改革成为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因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支持军队改革、进取、创新的文化认同,依然是支撑我们凝聚在改革旗帜下,跨越历史的千回百转,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穿越“历史三峡”,实现强军目标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深层精神底蕴。

(三)

“革命性的办法”如果没有深层的文化认同来支撑,往往还会面临保守僵化思维习惯的困扰

文化认同是破除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惰性壁障的内在力量。

今天,我军又进入了一个广泛深刻的思想转型、体制转型、结构转型、人员转型的改革“深水区”,各项变革政策措施、各种利益归属关系变动汇聚交锋,跨越难度之大、挑战和考验之大,很多方面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这个历史大跨越中,靠什么蓄积奋发向上、锐意革新进取的强大力量?还是要强化、积累和凝聚全军官兵乃至全国人民对于改革强军的文化认同!

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军队改革常常展现为一种破除军队改革壁障的铁腕事业。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能以区区500万人,横扫拥有6000万之众的诸侯列国,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历经多代君主,不遗余力地贯彻法家富国强兵的文化主张,铸成了秦人对变法创新的文化认同,并以这种文化精神接纳、支撑、推进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特权,普遍推行奖励耕战的军功爵制,全面锻造了国民万事依法、争于战斗和进取的事功精神,铸就了秦国凌厉兵锋所向披靡的历史底色。

相比之下,秦以后中国的历次变革,之所以大都成了半途而废的“半吊子工程”,很大程度就在于以儒学为主脉的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越到封建社会后期就越显露出保守僵化的负面,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消极适应”逻辑、压抑个性创造的“合群从众”逻辑、不思进取的“历史循环”逻辑。这种文化逻辑凝固为民族多数的文化认同倾向,必然造成强大的反改革势力,一方面使改革受制于皇权无法彻底推进,另一方面,又使各派势力在变形、走样的改革中,有条件结成阻碍改革的庞大既得利益集团。当年的洋务运动,之所以采取“中体-西用”的嫁接式改革,原因也在于此。当改革与旧制稍有冲触,大小保守派官僚、文人便一拥而上,斥之“以夷变夏”“乱臣贼子”“汉奸卖国”。上层极度缺乏对改革的共识与认同,致使最高当局在看待改革问题上,呈现出一种心猿意马、三心二意、一再拖延的“改革惰性”,最终失败。

历史发展到今天,与改革认同相衔接、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军事文化)有了极大发展和普及,认同和支持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共识。但是,长期形成的保守落后文化不可能完全消失,与之相关联的各种思维定势、行为惯性等现象仍然存在,成为困扰改革发展不可忽视的惰性力量。

因此,当前改革,不能用“改良的办法”,而必须用“革命性的办法”,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所谓“革命性的办法”,它的每一项改革措施,如果没有深层的文化认同来支撑,往往还会面临保守僵化思维习惯的困扰,陷入众说纷纭、无所适从的喧哗嘈杂局面,成为滋生惰性、阻碍改革前进的社会和文化根源。

由于旧习惯和保守思维倾向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没有消失,因而它很难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今天的改革依然奋斗在穿越“历史三峡”的征程上。这就更加凸显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强军文化,不断增进军队改革的文化认同,对于凝聚拥护和支持改革的广泛共识,汇成推进改革强大力量的重要性紧迫性。
(四)

军事变革的文化面向,首先是官兵对改革的文化认同。打造强军文化必须彰显面向改革、支撑改革、推进改革的时代品格

军队改革是先进军事文化力量的实现和确证,要靠先进文化来支撑和推动,这就有必要大力发展适应改革创新要求的强军文化,建构强军文化与改革的正向关联。建构这种正向关联,就是要在打造强军文化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当代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形成有利于改革的深厚文化认同土壤和社会氛围,进一步彰显强军文化面向改革、支撑改革、推进改革的时代品格。

彰显富于“反思进取”“勇于探险”的文化品格。习主席明确强调,“思想不解放,不可能迈开前进的步子。不能身子进了二十一世纪,思想还停留在二十世纪。”法国曾在一战中凭借阵地防御赢得胜利,却在二战中被德军轻易绕过马其诺防线。体制内的思想僵化守旧,是影响军事变革的“顽敌”。因此,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军事现代化,必然面对创新进取与僵化保守的角力,必须通过发展面向世界新军事变革大潮、体现认同和支撑改革风格的强军文化,把更多官兵特别是领导和机关转变为危机认知者和变革驱动者,积极塑造以“反思进取”为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文化理念。要培育面向时代、争于创新“勇于探险”的文化精神。深化军队改革是一次伟大的群体性探索,需要众多智慧相互碰撞,需要认同变革进取、具有探险家精神的文化发展氛围,从而勇敢地向未知世界、问题世界超越前行,追求卓越,为强军兴军拓展新路,开辟新局。

张扬“大局利益”超越“局部利益”的文化精神。毫无疑问,军人的职业选择与其合理利益实现必然联系在一起。军队改革必然反映和体现军人的合理利益诉求。但同时也要看到,深化改革必然触及、冲击、削减某些部门和单位的既得利益。目前,大部分人在需不需要改革问题上,并不缺乏认同感。然而,在如何改革或改革路径上,尤其在影响本部门、本单位的权力、利益问题上,往往可能产生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确立大局利益超越局部利益的共识和理念。而确立这样的理念,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视野宏阔、架构中西、站到人类文明进步制高点上的强军文化,就不能形成对国家、军队全局利益的文化认同,视野和观念就不能摆脱利益牵制。

营造“公平正义”“人尽其才”的文化氛围。推进军队改革,必须正确认识改革中单位撤并降改和人员裁减,以及正确看待单位和个人在改革中的发展前途。这一方面要靠有关单位和个人思想认识自觉,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度上有效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努力营造一种彰显“公平正义”“人尽其才”的环境氛围。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大力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在人民军队促成了体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官兵平等、尊干爱兵、公正用人等良好文化氛围。在这样的队伍里,公平正义总能得到彰显,人们不论去留、不论职务高低,都感到活得踏实,有希望,有奔头。这就是先进军事文化的鲜明特质,它培育和塑造了官兵对部队的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今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同样需要扎实开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平等、公正等价值要求,体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等要求的文化创建工作,用以营造“公平正义”“人尽其才”的文化氛围,培育和塑造官兵支持改革的文化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文化认同感、集体荣誉感,是使命感、责任感的源泉,也是我军夺取改革胜利的不竭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