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军旅文化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于光亚“篆”出石头上的风采

2015-12-23 11:31:07来源:中国网双拥中国
于光亚喜爱书法三十余载,近年尤为痴迷。在他的介绍中一方气势雄浑、风格独特的金石大印“关东汉子”强烈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中国网双拥中国12月23日讯(朱兵)于光亚喜爱书法三十余载,近年尤为痴迷。在他的介绍中一方气势雄浑、风格独特的金石大印“关东汉子”强烈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

于光亚。他个子高挑,目光炯炯,面容清秀而棱角分明,儒雅中又透露着几分东北男人的强悍。他举止得体,有礼和善,真诚热情,丝毫没有那些年少成名者的傲慢与轻狂,令人印象深刻,也增加了我深入了解光亚兄的愿望。于光亚从艺较早,18岁便有缘拜上海篆刻家叶隐谷先生为师,叶隐谷是当代著名篆刻大师邓散木先生的入室弟子,深得邓派篆刻精髓,对秦汉印的追摹用功颇深,又从封泥、古陶文、砖文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章法多变,雄奇朴茂的风格。年少的于光亚正是沿着隐谷先生这条篆刻艺术的大道,以刀为笔,以石为纸,以古为师,以勤为志,游历于古今之间,徜徉于金石之韵,朝夕临池,刀耕不辍,在金与石的交响中孜孜不倦的汲取着古人和先师丰富的艺术营养,打下了深厚而坚实的篆刻传统基础。

\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于光亚活跃于中国书坛,在各类书法大展中斩获颇丰,逐渐声名鹊起,先后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篆刻艺委会副主任。在他的倡导下联同吕向阳、闻秀峰等师兄弟八人创办了著名的“散木印社”,并以此为平台承办了首届全国印社联展,该展览汇聚了包括西泠印社在内的全国知名篆刻团体的优秀作品,在业界反响强烈,对加强南北篆刻艺术的交流,推动篆刻艺术的全国性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历史作用。自此,于光亚与他的篆刻名噪书坛之大江南北。

然而,风光正劲的于光亚却沉入了对篆刻这门传统艺术更深层次思考之中。多年的学习创作经历,使得于光亚对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充满了敬畏,那一方方古老的图腾记录着古人的智慧,也铭刻着先人的艺术审美追求。正是基于这种敬畏和对自身艺术道路的思考,他做出了一个令常人费解的决定:急流勇退!而这一退,便是近二十年的沉寂。书法江湖上几乎再也听不到于光亚的名字。留下的,只有当年那位二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叱咤华夏印坛的故事与传说!

甘于寂寞,远离繁华,十几年的沉心潜修,使于光亚的艺术感悟和创造有了本质上的飞跃,犹如浴火涅槃的凤凰,展现着非凡的光彩。在媒体陆续发表的于光亚作品中,一幅幅视觉冲击强烈,充满艺术天性,元气淋漓的刀笔之作打动着每一个观者的心。从印文到边款,从形式到内容,每一方印都彰显着作者对金石篆刻的深刻理解和大胆弘扬。即有豪放苍劲、古朴雄强之气象,又具浑然天成、自成一家之风貌。独创中不失传统气韵,老辣中却含书卷灵气。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逾矩,粗扩而不粗糙,大气而不拘谨。

于光亚说,在以古汉字为造型基础的篆刻艺术中,之前传统意义的实用篆刻已经被如今的纯艺术创作所取代。刀与石的每一次电光流火的碰撞迸发出的应该是传统与时代、灵感与思想的火花,而创作者的性情、修养、功力、审美、品格、追求则是成就作品风貌的基础。象由心生,意由象达,而要达到“意”与“象”的完美统一,绝非朝夕之功可以企及。于光亚所追求的篆刻艺术目标便是以传统为基,写主观之情,舒胸中之意,通过追求“意象”而达到追求“本真”,找到真实的自我,成就个人的风貌。他认为,意象阐明了篆刻本体的美学特征,进而是对至美境界的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一个由“技”而进乎“道”的求索历程。力求作品通自然,得天趣,奇正相生,阴阳相谐,以鬼斧神工的表达流露真性情,最终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