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军旅文化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一个陆军中校对母亲的深情缅怀

2015-10-20 14:05:44来源:“一号哨位”微信公众号
母亲去世快四年了,时光黯淡了许多记忆,对母亲的怀念却与时俱增。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想起母亲,却常常泪湿衣襟,不能自抑。

母亲去世快四年了,时光黯淡了许多记忆,对母亲的怀念却与时俱增。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想起母亲,却常常泪湿衣襟,不能自抑。

多少次耐不住思念想写一些怀念母亲的文字,但提起这个话题心情就沉重,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表达。此时我才真正领略到,书写伟大的母爱是人生最难的一件事。

1955年的农历6月19日,母亲出生在甘肃庆阳东北部一个叫柏树塬的小村庄,在那块典型的山川地貌之间,外公外婆用镢头依山开挖的五口窑洞是母亲的家。站在外公家院畔眺望,沟壑山梁纵横间,可清楚看到山下的柔远河穿越而过,沿着河川有一条通往县城的柏油路……母亲在这块贫瘠而淳厚的黄土地上成长,度过了她美好的少女时代。

母亲十八岁那年嫁给了父亲,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大山的家,来到了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的婆家。

2011年农历十二月初十,是母亲离开我们的日子,在这近四年里,母亲的音容笑貌从来没有在我心里消逝过。母亲的一生不算太长,世寿五十八岁。母亲在,家就在。母亲的过早离世,使我陷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与悲痛。

母亲一生坎坷,在姊妹七人中排行第三,那时候家里人口多劳力少,母亲十三岁就跟随外公外婆在农业社上工挣工分,收工回家还要帮做家务、照顾年幼的弟妹,承受那个年龄不应有的繁重劳动。嫁到我家,母亲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兄妹三人。母亲没进过学堂,但很注重孩子的读书,一心想让儿女跳出“农门”,家务活、庄稼活从不让我们沾手。当时家里很穷,没有手表,母亲靠听鸡叫,看星星、月亮掌握时间,有时没有月亮、星星,又怕我迟到,很多时间是把我送到学校天还没亮。母亲先后抚养了小姨、我和弟妹四人上大学。现在,小姨在县妇幼医院当医生,我跨入了军官行列,弟弟做了工程设计师,妹妹在国企上班。

母亲的一生很平凡,普通得就像山中的小草一样,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父亲从生产队转到乡上干事后,里里外外的事全靠母亲张罗,虽然日子不宽裕,但母亲时常会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人,母亲说:“谁都有难的时候”。小时候过年,家里包得饺子总是两种,一种是白面,一种是黑面。母亲的碗里总是黑面的饺子,把白面的给我们吃。平时如果改善一顿,母亲也总是舍不得吃,把好吃的留给我们。还记得有一次我半夜发高烧,母亲在我身边守到天亮,直到中午烧完全退后,母亲又赶紧给我做了只有生病时才能吃上的一碗挂面加鸡蛋。看着我吃下去,母亲才放下悬浮紧张的心。

母亲的一生很勤劳,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总有干不完的活。母亲爱侍弄庄稼,一块块田地周周正正。母亲有一手好针线,我最爱穿母亲纳的“千层底”。印象中,母亲白天要忙家务,晚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我在做作业,母亲凑在灯下,专注的纳着“千层底”。有时候半夜醒来,母亲还纳着“千层底”。小时候家里穷,我们的旧衣服上,尽管打了不少补丁,但针脚细密瓷实,大圆套着小圆,一层压着一层,像一棵老树的年轮清晰美观。弟妹长大成家后,母亲又带大了弟弟的两个孩子。老家盖房子时,母亲体力严重透支,身体开始出现不适。我们劝她不要再干了,她却说歇着没意思,不如多干点活。一直到去世的前一年,因为病痛的折磨才歇下来。母亲为了我们,就是这样把身体累垮的。

母亲的一生很节俭,在我记事里,母亲总是吃剩饭,见我们碗底没吃干净,总要唠叨大半天。母亲在家从不穿新衣服,一年四季总是在她那些旧衣服里循环洗换。我们给她钱她从来不要,而且把自己打零工挣来的一点钱还给孙儿们买零食,自己却从来舍不得花。母亲去世后,我们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衣柜里存放着八十年代崭新的针织棉袜、那个时代流行的喇叭裤、我们这些年给她买的一些衣服多半连标签都没摘,整齐的摞满了柜子,前来吊唁母亲的亲戚无不潸然泪下。直到现在,每当村里人说起母亲的时候,总会是一种敬佩的语气。

时间流过。母亲去世快四年了,至今我还无法平静。我怨,怨苍天不公,为何母亲终生操劳,没得片刻松心的机会?我悲,悲痛在我三十三岁没有了母亲,我为未来及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而遗憾终身;我谢,谢苍天有情,在母亲告别尘世的时候让她免受痛苦,走的坦然,去的安详。

母亲用自己平凡的一生,把黄土地的淳厚润入心底,透明的像一面镜子,照耀、滋润、影响着我们勇往直前。虽然母亲走了,但她那些坚强、慈爱、宽容、朴实、勤劳的品格,会滋养我一生。

也许我的笔太轻,怎么也无法承载母爱的分量;也许我的字太浅,无论如何也不能表达对母亲感恩的情怀。此时此刻,想到了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史蒂维旺德对母亲的那句话“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

作者二〇一五年中秋之夜写于昆仑山驻训地

作者小传

郭崇德,1978年12月生于甘肃庆阳,1995年12月投笔从戎,陆军某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有《士兵礼赞》、《离弦之箭》、《玉树,温暖春天》、《军营,我的大学》等16篇(组、幅)作品获奖。

(责任编辑:唐凯丽)